河南陕县曾经的流浪地球,4000年前

2025/2/16 来源:不详

根据《流浪地球》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于大年初一,在短短几天内票房超26亿,被赞誉「凭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电影拉到世界水准」。在电影里,当地球表面的生存环境已容不下人类时,他们开始躲进自己建造的地下城。除了看不到真实的天空和光源,商业街、住宅区、学校…似乎与地面上的生活并无二致。电影《流浪地球》这是时间设定在年后的地下城,巨大的黑幕下,闪烁着霓虹灯光感的效果。浓重的赛博朋克风,既昭示着科技的发达,又在暗示着生存资源的失落。电影《流浪地球》这或许是中国未来地下城的样子,但这样的生活在多年前早已有迹可循。在世界上大多数文明「仍在寻求建造地上房屋」之时,中国就已经开始建造曾住过万人的「隐藏“地下城”」。陕县北营村BY小彼摄影//////////远古版《流浪地球》地下城?这是仰韶文化时期远古居民穴居方式的遗留,又被称作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多年的历史。在黄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高台平原上,讲究方位的挖一个深约7米,长约14米的大土坑作为院子,是大多数「中原“地下城”」始建的第一步,又叫「地坑院」:德国飞行员卡斯特尔在中国对地坑院的拍中心院落作为生活使用的主体,除四周环道外,可种树、栽花、种菜,并设有排水道。在院子四周又凿出8-12孔窑洞,供主客居住、茅厕、牲口、杂物堆放等所用。地坑院BY煮酒君谈史与地面世界联系的通道,多是略有坡度的坡道或台阶。在甬道上建起简陋的窑门,开合之间,便造出冬暖夏凉、防风避沙、宁静安全的「地下世界」。地下通道BY运城周边游每个宅院大小近1亩地,设备齐全,比地面上建起的房子宽敞3-5倍。若囤起食物来,在寒冷的冬天,完全可以足不出户。//////////远古版「地下城」的由来?以河南陕县为典型的「地坑院」普及与《流浪地球》的「地下城」一样,都是在生存资源匮乏下的「不得已而为之」。「地坑院」所处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低,风沙大,生存环境恶劣。能避沙抗震的「地坑院」,成为了农民建房的首选。三门峡地区地坑院BY地图帝在中国旧式社会,以农耕为生的农民们,最匮乏的生存资源便是钱。煤炭稀缺,木材稀缺的他们,甚至没有办法凑齐足够的钱从外地运输材料,在地面上建起陋室。只能借着老祖宗留下来的方法,在地面上凿坑。经久耐用的「地坑院」造价低廉,还能在屋子上打收晾晒,不用太多的原材料,只需要有力气。北营村地坑院BY运城周边游陕县人马寨村那座居住过六代人的「地坑院」,便是主人早起晚睡,每天肩挑六十石土,未曾间断的花费了三年,才得以建成。//////////地平线下的生活?如今再去询问村子里的人,自己的院落是什么时候造的?他们多半只有一种回答,「祖上传下来的」。北营村BY运城周边游传家宝式的传承,让陕县的「地坑院」在黄土之上,多了些几代人都在养护的绿植。孩子们与树比高,孩子长大了,小树也长高了,便有了那首童谣: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车从房顶过,闻声不见人。村子里的大爷说,院子里最便利的就是做饭。做饭一般用过山灶,一火多灶——炉灶串成一排,柴火在一头烧,热量则可以穿过灶膛到达各个灶台。只花一道菜的时间,便能做出整桌的佳肴。地坑院窑洞BY煮酒君谈史隔音也很好,房门一关就能「山中不知岁月长」;温度也刚好,不用空调就能冬暖夏凉……//////////「地下城」的衰落?如果让《流浪地球》里,居住在地下城的人们做选择,他们一定更愿意住在地面上。陕县那些有着「地坑院」的村子也一样。上世纪九十年代,村民们还世代居住于此,安居乐业。然而在九十年代以后,大多数村子开始「蠢蠢欲动」。有的把院子填平在一旁建起高楼,有的早搬出村子就此荒废。大多数人都以离开地坑院在地上安家,只有少数的老人和没有经济能力在地方买房或建房的人才居住在地下。在社会发展的冲击下,没有了生存资源的困扰,这些昔日的「地下村落」几乎消失殆尽:陕县铡草的老夫妻陕县独居老人只是,如若在这个高楼大厦遍地的时代还能看见「地平线下的风景」那就去看看吧!新县志,优晟文化与羊晚集团生活传媒公司联合打造的内容平台用全新视角带你领略中国各个县的风土人情,带你探索中国未现之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84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