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都西都,从西周到隋唐,影响中国千年的两
2023/1/26 来源:不详周公东征后,始创两京制
两京制,即一国两都制度,此制源于周公摄政时期。周武王在灭商后不到3年就驾崩了,由他年幼的儿子周成王即位,当时朝廷地位最高的三公分别是太师吕尚、太傅周公旦、太保召公奭。由于成王年幼,所以由家族的长辈周公和召公主管全国政事,两公分陕而治,在陕原(河南省陕县)以东的地方归周公管理,陕原以西的地方归召公管理(这也是陕西省名称的由来),而中央大权则完全由周公把持。
周公清人绘当时有流言说:“周公将对天子不利。”与周公关系较好的太师吕尚和太保召公奭都选择相信周公,支持他摄政当国,但是周武王的其他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三监却怀疑周公。当年周武王灭亡商朝后,为安抚殷商的遗民,封商王纣之子武庚于商都殷,让他继续奉行殷之祭祀。但武王其实对武庚并不放心,为防止商人叛乱,他将商的王畿分为东部的卫、西部的墉和北部的邶三个封区,分别由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治理,同时监视商民,被称为三监。如今周公独揽朝政,三监不服,便联合商纣王之子武庚和东夷诸部落发动叛乱。
周公乃率领大军平定叛乱,诛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将霍叔贬为庶民,改封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为爵位最高的公爵在宋(今河南商丘)建国,以承续殷之祭祀。同时,为巩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周公在河南洛阳营建东都雒邑(洛阳),雒邑号称天下之中,土地肥沃,周边又有山河险阻,进可攻、退可守,是控制东方、巩固政权的战略要地。“这样,西起周原,东至雒邑,即渭、泾、河、洛一带皆为周的王畿之地。西边以镐京为中心,是周人发祥之地,称为‘宗周’;东边以雒邑为中心,是东方重镇,也是保护宗周的门户。”[1]
雒邑以瀍水相隔分为两部分,瀍水西岸为周王城,作为周王朝朝会东方诸侯的“东都”,瀍水东岸称为“成周”,周公把殷商的遗民迁到这里,以监督殷民。同时,周公又封弟弟康叔到原来商王统治的中心地区商都朝歌建立卫国,让他监管殷民七族,统领驻守在成周雒邑的成周八师,负责“拱卫宗周、威镇商夷”。
两京制创建的意义
西周创建两京制,主要是因为周王朝兴起之地离东方的中原地区太远,西周的都城镐京地处关中四塞之国。平原狭小,四面有高山险隘,虽然便于防守,但是交通不便,不利于控制东方的诸侯。东方的中原地区平原开阔,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却又无险可守,离周人的根基地太远。因此周公营建洛邑,作为东都,西周的两京制就此确定下来了。
西都长安便是今日的西安,图为西安城墙镐京和洛邑也成了后来西都长安与东都洛阳最早的原型。从汉代开始,西都长安与东都洛阳便成为当时国内的两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有山河之固,利于安内制外,洛阳地处天下之中,便于控制地方。两京配合,进可德化天下,退可以守为攻。关中的西都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根基,中原的东都则巩固了全国的统一。两京制也被后世所沿用,直到唐朝以后,关中衰败,江南兴起,中国开始逐渐由东西二都转变为南北二都。
东都洛阳①朱绍侯、齐涛、王育济编:《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年,第3章第1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