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下的史记五帝本纪12
2025/4/8 来源:不详.2.被忽视的共工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共工虽然不是五帝之一,但史书对他的记载颇多,《尚书》、《左传》、《国语》、《逸周书》、《管子》、《列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山海经》等先秦书籍对他均有记载;共工氏是一个流传久远的氏族,从炎黄到舜禹都有他的故事,《白虎通》甚至将他与伏羲、神农并列为三皇,可见历史地位其实是很高的,远不是我们所想的为某位古帝的大臣。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山海经·海内经》
《山海经》是记录共工氏一族传承最早的书籍,大致无误;《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和《国语·鲁语上》也记载了共工有子曰句龙,为后土。但是共工氏一族的地望,自古众说纷纭,根据“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判断有三处:一为虞虢之间,即今河南西部陕县境内;二为赵代之间,今山西北部;三为兖州一带,即今山东西部。而根据共水考证有三条,分别为山西五台山境内、山西芮城县境内、河南新安县境内。古代地名叫做共的地方有两个,一为甘肃灵台县境内;一为郡共县为今河南辉县。也许是共工氏的不断迁徙,才使得北方大地留下了他们的印记。
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列子·汤问》
“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把。”——《淮南子·原道训》
郦道元也在《淮南子》一书中分别提及共工与高阳、高辛两族争帝不得而撞不周山,虽然撞不周山的可信度较低,但亦反映出共工与高阳、高辛两族的矛盾冲突,所以他们相距应该不是太远。而我们又已确知高阳、高辛两族的居住地位于河南濮阳,所以上面考证的三个几个地点似乎河南辉县较为符合三方关系,而居现代考古发现河南辉县的孟庄遗址一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遗址,具有是龙山、夏、商三叠城的特点;其龙山城址是河南已发现的第二大龙山城址;龙山城址的上面是二里头时期的城址,在二里头时期城址的上面是股商时期的城址。推断孟庄遗址很有可能曾是共工氏一族的聚落,他与高阳氏、高辛氏驻地仅百余公里,符合史料记载特征。
《三皇本纪》记载女娲之时,共工氏与祝融战,怒撞不周山的故事,而到了《列子·汤问》中配角由祝融换成了颛顼;而《淮南子·原道训》就由颛顼换成了高辛氏。《尚书》则是记载共工为尧帝手下大臣,主要是治水方面的;舜将共工流放於幽州。到了夏禹时期,《山海经》则又有禹攻共工的记载。可看出共工氏确实流传久远,只是不知相关记载真实性如何。
司马贞在《三皇本纪》中所述共工怒撞不周山,女娲补天一说应为谬传:其一,祝融为共工之父,父子为何大战?其二、女娲之时,炎帝并未出现,何来共工与祝融?实际为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撞不周山;而女娲补天则是东汉的王充在《论衡·谈天篇》中,将二者结合在了一起。可见有史记载的共工氏一族源于颛顼时期,之前则无从考证。
当然,按照《山海经》记载,祝融为共工之父,为炎帝一脉。那么共工氏一族就应该提前到黄帝时期。因为祝融一词,除出现在《山海经》炎帝世系之外,在《管子·五行》中记载祝融为黄帝六相之一司徒。
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辩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得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土而辩于北方。——《管子·五行》
我们假设,祝融初为黄帝司徒,主南方,而后土为李(通理,古代狱官,法官)。在这里后土不知是否为共工之子句龙,如果是则祝融与句龙属于祖孙同朝为官,虽为奇异,但历史并非没有此类情形。只是不见共工在何处。
共工氏一族所处的河南辉县一带,在上古时期,黄河古道就从辉县和濮阳之间穿插而过,徐旭生考证在辉县及东邻诸县有一条共水的河流与淇河汇合后注入黄河故道,共水就是因为共工氏的存在而命名之。由于辉县地处黄河下游转弯处,水势汹涌,常有黄河水倒灌进入共水,引起水患,所以初期水灾仅指共水泛滥,后来慢慢演变为泛指的洪水了。
其时水患颇多,而共工氏一族采取的“雍防百川、堕高堙庳”的方法来防止自己的聚落遭受水灾。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但会导致周边水系漫延,不再遵循河道泄洪,所以在他们东临的大巫主一脉就要承受的极大地压力。而这种压力也传导给了尧舜禹等统治者身上,他们就必须认真对待水患,迫切解决玄宫的危险。
自唐尧开始,历代帝王就安排治水,相继有尧命鲧、舜命禹。因为共工治水在一族之地行之有效,所以鲧治水也采取这种模式,将之搬套在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因而导致上游的河水无处宣泄,四处漫溢,鲧治水九年自然是无效之举。而夏禹接手后则是反其道而行之,用泄字诀因势利导将淤积的洪水归于河道,自然治水有所成效;这应该就是上古时期治水的大致过程。
既然共工治水闻名于世,那为何当初四岳不举荐共工治水,反而推荐鲧呢?大概是唐尧对于共工“靖言庸违,象恭滔天”的八字评语所致。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可能,共工一族同兼任四岳的高阳、高辛两族世仇;并且在夏禹时共工之从孙取代了羲和两族成为四岳,可见双方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友好的;基于此,代表大巫主一方势力的四岳自然不可能举荐共工一族治水,反而举荐鲧,倒也说得过去。
《国语·周语》中提及“共之从孙四岳佐之”、“祚四岳国,命以候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国语·郑语》又有“姜,伯夷后也,赢,伯翳之后也。”伯夷,姜姓之祖,共工之从孙,舜时为秩宗,佐禹治水为四岳之一;伯翳(益),少昊之后,嬴姓之祖,尧舜之臣,舜时为虞,管理山木川泽。常将二人混为一人,特此说明。
唐尧时四岳分别为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兼任,根据其所作之事的性质,其出身应为大巫主家族。虞舜时,四岳不知是谁,但通过《国语》中上述记载似乎得知四岳之一为伯夷,也就是共工从孙,姜姓之祖。
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佥曰:“伯夷。”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伯拜稽首,让于夔、龙。帝曰:“俞,往,钦哉!”——《尚书·尧典》
而《尚书》中又记载虞舜时,曾问及四岳谁可主持天、地、宗庙祭祀三礼?四岳因而举荐了共工之从孙伯夷,可以看出,此时的四岳也不可能是伯夷。因为伯夷不可能自己举荐自己,即使自荐,那称谓也应该是余、吾、予,而非直呼自己的名字“伯夷”,那么伯夷极有可能只是夏禹时期的四岳之一,而虞舜时的四岳很可能仍是由羲和两族兼任,至夏禹时才发生变化。
在虞舜时伯夷能够受到举荐,主要是因为此时共工已被驱逐到了幽州,共工氏一族掌权的变成了共工的族弟,也就是伯夷的爷爷。为此四岳不应该再对共工氏一族抱有成见。
史书记载共工氏与大巫主一脉矛盾即深,共工曾两度与高阳、高辛争帝,他们之间的矛盾似乎不仅于此,还在于他们的位置和共工治水之措导致了玄宫面临水患的风险。
高阳、高辛为大巫主一脉,在中原各部落中地位崇高,其他各族似乎对巫主一脉也颇为敬重,因为他们掌握着通天之道。而共工氏一族就与他们比邻而居,在唐尧治水之前水患就已频发,既然玄宫认为水患是由共工引起的,所以治水就不能让他们解决,谁知道他们会不会越治越乱,因此选择一个与他们双方都没关系的鲧貌似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这主要是当时兼任四岳的羲和两族的意思,也就是大巫主一脉的意思,如此共工治水就绝无可能了。这也是为什么,鲧治水九年而失败,最后仍然启用鲧之子禹继续治水的原因了。
而兼任四岳的大巫主一脉虽然地位崇高,但并没有太大的实权,这也颇符合我国古代宗教与政权的关系。因此对于共工氏一族怨恨颇深的大巫主一脉等到关系亲近的虞舜继位之后,便利用对虞舜的影响力驱逐了共工,共工氏一族的首领也就落在了共工的族弟手中,这才选调共工的侄孙伯夷为秩宗,并为四岳之一,辅助大禹治水。
实际上高辛氏时,就曾驱逐过共工,但是没有成功;当时负责驱逐共工的为高辛氏时的重黎,而重黎因为驱逐共工一事不利,导致其被高辛氏驱逐,而把重黎一职传给自己的族弟吴回身上。在《淮南子·原道训》记载共工尝与高辛争帝,不知是不是《楚世家》所载共工作乱的真正原因。
?而在《管子·揆度》中又说到:“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可见共工曾一度为王,并且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乘天势以隘制天下。那么他自然要与高阳氏、高辛氏两族一较高下,尝试去争夺帝位,不过结果是残酷的,两度争帝失败,加上与玄宫的矛盾,所以在虞舜时便被驱逐到了幽州。
流共工于幽州,放讙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尚书·尧典》
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共工再进谏说:“谁拿天下去传给一个匹夫呢?”唐尧不听取,又发兵将共工诛杀在幽州的城邑)
总之,共工被流放于幽州时多个因素造成的,一是与高阳、高辛争帝;二是治理水患使玄宫面临危险;三是讙兜举荐共工为唐尧的继承者,也就成了虞舜的政敌;四是当唐尧确定传位给虞舜的时候,共工反而进行劝谏,所以被逐。当然也有可能还因为共工为炎帝族属的关系。基于此,共工可以说在尧舜禹时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攻伐。
禹有功,抑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荀子·成相》
尧伐欢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
——《荀子·议兵》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山海经·海外北经》
共工之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榖;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羣帝因是以為臺。在昆侖之北。
——《山海经·大荒北经》
最厉害的莫过于禹攻共工了,此战《山海经》记录的最为详细。当时共工氏手下有一个叫做相柳的大臣,一说相繇;他长了九个脑袋,就食于九山;相柳到达的地方便会变成沼泽溪流。这自然妨碍了大禹治水的工作,于是大禹就把相柳杀死,但是相柳的血腥臭不堪,无法耕种;用土石掩埋不住,最后大禹就在这里堆积了一个土堆,称为众帝之台。
虽说这是一个神话传说,但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情形,可见众人都认为水患是由共工氏所引起;关于共工氏的分析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史书中提到的祝融八姓,非共工之父的祝融,而是颛顼高阳氏一族所封的祝融一职,遗留的后裔;此二处祝融,一为人名,一为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