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势造英雄论董卓的政治遗产争夺战胖咪谈

2025/4/4 来源:不详

北京看白癜风的医院有哪些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初平三年()四月二十三,董卓遇刺于长安。长安附近的董氏亲族也一并遇害。

(吕)布以四月二十三日杀(董)卓,六月一日败走。--裴松之

皇甫嵩攻(董)卓弟(董)旻于郿坞,杀得母妻男女,尽灭其族。--《后汉书董卓传》

同年六月初一,董卓旧部李傕、郭汜自关东西返,沿途纠合部众,击溃吕布,重夺长安。

在董卓死后的月余时间中,凉州集团的组织架构出现了巨大变化。由于董卓的潜在继承者全数覆灭,因此最终由凉州军团的中下级军官接手其政治遗产。

本文想就董卓死后的长安乱象,以及其遗产的继承者,展开论述。

本文共字,阅读需11分钟

引论:董卓的潜在继承者董卓是凉州集团的军政首脑,也是该集团中唯一具备足够威望的领袖人物。

类比而言,董卓之于凉州集团,大约相当于袁世凯之于北洋集团。董卓死后,凉州集团陷入了事实上的分裂状态;李傕、郭汜等人各自开府,政出多门,便充分证明凉州诸将无力独自消化董卓的政治遗产。

(李)傕加(樊)稠、(郭)汜开府,与三公合为六府,皆参选举。--《后汉书董卓传》

郭汜、樊稠与(李)傕互相违戾,欲斗者数矣。--《献帝纪》

凉州诸将互相违戾,欲斗者数矣由于董卓死时()没有在世的成年子嗣;所以并未定下继承人。其潜在继承者,可以按照“血缘关系”与“集团地位”两方面加以推测。

①血缘关系按王粲记载,董卓的侍妾有“怀抱中子”;还有一孙女董白。但董白之父却不见记载,可知应死于董卓之前。

(董)卓侍妾怀抱中子(指婴幼儿),皆封侯,弄以金紫。(董卓)孙女名(董)白,时尚未笄,封为渭阳君。--《英雄记》

董卓死时,虽然没有成年子嗣,但有兄弟子侄,还有女儿女婿,也有进京之后招揽的联宗成员(即干亲戚)。他们在凉州集团中占据了较高的地位。

这些人物中可考姓名者,有董旻、董璜、牛辅、董承、董越。

(1)董旻

董卓的弟弟董旻,是凉州集团的二号人物,也是该集团中除董卓之外唯一的将军。

(董)卓弟(董)旻为左将军,封鄠侯。--《魏书董卓传》

董卓是前将军,董旻是左将军。其余凉州旧部,在董卓在世时官位最高不过中郎将。

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后汉书董卓传》

(2)董璜

董卓的侄子董璜,也具备较高的政治地位。他出任侍中,兼领校尉。

(董卓)兄子(董)璜为侍中、中军校尉,典兵。--《魏书董卓传》

按《续汉书百官志》,侍中的职责是“掌侍左右,赞导众事”,可知董璜主要负责监视汉帝。从校尉的身份上看,其地位低于董旻。

(3)牛辅

董卓的女婿牛辅,官拜中郎将,高于董璜(校尉),低于董旻(将军)。

(董)卓女婿中郎将牛辅典兵别屯陕。--《魏书董卓传》

从姻亲关系上看,牛辅也是潜在的继承人选。

(4)董承

董承是汉灵帝生母董太后的侄子,出身冀州河间,与出身凉州陇西的董卓没有血缘关系。

董承,汉灵帝母董太后之侄。--裴松之

孝仁董皇后讳某,河间人。--《后汉书皇后纪》

董卓字仲颍,陇西临洮人也。--《魏书董卓传》

不过董承的待遇与董卓家属完全一致,甚至被当时人误以为是董卓的亲族。

(董卓)内有王公以为内主,外有董旻、(董)承、(董)璜以为鲠毒。--《献帝起居注》

由于董卓自认为与董太后“有同族之亲”,因此董承很可能被董卓视作“联宗”。

(董)卓以(陈留)王为贤,且(陈留王)为董太后所养,(董)卓自以与(董)太后同族,有废立意。--《后汉书董卓传》

董卓自以为与董太后同族,厚待董承联宗行为在宗法社会十分常见,成书于清代的《红楼梦》对此现象也有描述。比如王狗儿(刘姥姥女婿)和王熙凤,祖上便是联宗。

原来这小小之家,姓王,乃本地人氏,祖上也做过一个小小京官,昔年曾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红楼梦第六回》

(5)董越

董卓集团中还有一位董越,记载散佚,与董卓的关系亦不详。

董越受命镇守弘农渑池,且级别与牛辅相等,均为中郎将。可见他在凉州集团具备较高的地位。

按董越被牛辅所杀,应该不是董卓的直系亲属,可能也是类似董承一般的联宗成员。

中郎将董越来就(牛)辅,辅使筮之,得兑下离上,筮者曰:“火胜金,外谋内之卦也。”即时杀(董)越。--王沈《魏书》

以上五位成员,除董承之外,均在董卓死后相继罹难。

董旻与董璜身处京畿地区(郿县),立时遇害;董越与牛辅虽然驻守外地,侥幸躲过最初的清洗,却很快死于内讧。牛辅杀董越,胡赤儿又杀牛辅。

(牛辅)独与素所厚攴胡赤儿等五六人相随,逾城北渡河,赤儿等利其金宝,斩首送长安。--《魏书董卓传》

董承是董卓的联宗成员,没有血脉之亲,也不具备足够的政治威望。从董承后来嫁女于汉献帝的记载看,他很可能在董卓死后便重新倒向了汉廷。

②集团地位董卓军事集团中,将军只有董卓与董旻二人。将军之下,有七个可考姓名的中郎将和若干校尉。

这七个中郎将分别是:牛辅、董越、段煨、胡轸、杨定、徐荣、吕布。

至于名气较高的李傕、郭汜、樊稠、张济、贾诩等人,在董卓生前的官职不过校尉,不具备继承资格。

因此,董旻与董璜等直系亲属遇害之后,凉州集团的继承人选,论资排辈,便应从这七个中郎将中产生。

吊诡的是,这七位中郎将,出于种种原因,相继退出了继承者的争夺行列。

(1)吕布

吕布出身并州,旧属丁原。由于归顺董卓较晚,导致他在凉州集团中的资望较浅。

(董)卓以(吕)布为骑都尉……稍迁至中郎将。--《魏书吕布传》

与关东诸侯作战时,吕布又一度隶属同为中郎将的胡轸麾下,可知其实际地位并不太高。

(董)卓亦遣兵步骑五千迎之,陈郡太守胡轸为大督护,吕布为骑督,其余步骑将校都督者甚众。--《英雄记》

董卓死后,并州集团与凉州集团的关系降至冰点。作为刺杀董卓的元凶,吕布自然没有资格继承董卓的政治遗产。

(吕)布自杀(董)卓后,畏恶凉州人,凉州人皆怨。--《魏书吕布传》

吕布杀董卓,畏恶凉州人(2)(3)牛辅、董越

董越、牛辅二人,前文已作介绍。

董卓遇害时,牛辅屯驻陕县,董越屯驻渑池,均在弘农。

(董卓)乃使东中郎将董越屯黾池,中郎将段煨屯华阴,中郎将牛辅屯安邑。--《后汉书董卓传》

董越前去依附牛辅,结果双方爆发内讧。董越被牛辅所杀(见前文注引),牛辅又被胡人侍卫所害。

(牛)辅伤腰不能行,诸胡共取其金并珠,斩首诣长安。--《后汉书董卓传》

(4)段煨

段煨出身凉州大姓,又是太尉段颎的族兄弟,对董卓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结合建安三年()段煨倒戈裴茂,讨伐李傕的记载,他彼时()大约持中立态度。

建安三年,遣谒者裴茂率中郎将段煨讨李傕,夷三族。--《后汉书董卓传》

李傕夺回长安之后,相关参与者大多晋升为重号将军。比如李傕迁车骑将军,郭汜迁后将军,樊稠迁右将军,张济迁镇东将军,又迁骠骑将军。

(李)傕又迁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郭)汜后将军,(樊)稠右将军,张济为镇东将军,并封列侯。--《后汉书董卓传》

段煨仅迁为宁辑将军,即杂号将军。可见他在长安争夺战中出力有限。论功绩,自然不具备继承资格。

(献帝)车驾进至华阴,宁辑将军段煨乃具服御及公卿以下资储,请帝幸其营。--《后汉书董卓传》

(5)杨定

杨定被称作“凉州大人”,立场上比较亲近“州里人”。他后来跟随返回关中的李傕(凉州北地)、郭汜(凉州张掖)等人,前去讨伐王允。

(李)傕等在陕,皆恐怖,急拥兵自守。胡文才(胡轸字文才)、杨整修(杨定字整修)皆凉州大人。--《九州春秋》

不过杨定与段煨关系不睦,与李傕等人关系亦疏离,人缘不算太好。这可能是他失去继承权的原因之一。

张济与郭多(即郭汜)、杨定有谋,又为冠带(即公卿士大夫)所附。杨奉,白波帅耳,犹知将军(指李傕)所为非是,将军虽拜宠之,犹不肯尽力也。--《献帝起居注》

杨定与(段)煨有隙,遂诬煨欲反,乃攻其营,十余日不下。--《后汉书董卓传》

(6)(7)徐荣、胡轸

董卓死后,群龙无首,部分旧将重新依附于汉廷。

比如徐荣与胡轸便归降王允,还替王允去打李傕。最终徐荣战死,胡轸投降。

王允闻之,乃遣(董)卓故将胡轸、徐荣击之(李傕)于新丰,荣战死,轸以众降。--《后汉书董卓传》

王允遣胡轸、徐荣击李傕于新丰其中徐荣是幽州人(见《魏书公孙度传》),胡轸是凉州人(见《九州春秋》),本就各怀异心,临阵又违戾不和,最终溃败覆灭。方诗铭在《董卓与凉州军事集团》一文中,认为徐荣是被排挤在凉州集团之外的人物,见解甚为恰当。

经过这一番大乱,徐荣、胡轸二人,也失去了继承权。

从血缘与地位上看,董卓集团的二号人物董旻,是无可争议的继承者。但董旻、董璜由于身处郿县,临近长安,遂最先遇害,因此继承人选只能退求其次。

结合“亲疏关系”与“集团地位”考量,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在幸存者中身份最尊贵,因此成为董卓遗产的有力竞争者。

然而牛辅也死于营中兵变(他死前还杀了董越),导致幸存的中郎将、校尉当中,再无一人与董卓沾亲带故。

换言之,牛辅死后,董卓的政治遗产实际成为一块儿“无主之地”。可谓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这也是李傕、郭汜等下级军官得以发迹的历史背景。

③李傕、郭汜的上位过程在李、郭等人的发迹史中,偶然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董卓遇害时(),李傕、郭汜等人正在豫州颍川、兖州陈留等地纵兵劫掠。他们听闻董卓遇害,大惊,立刻引兵返回关中。

初,(董)卓女婿中郎将牛辅典兵别屯陕,分遣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略陈留、颍川诸县。--《魏书董卓传》

董卓在长安以东布置了三道防线,分别由牛辅、段煨、董越三位中郎将驻守。牛辅屯陕县、段煨屯华阴、董越屯渑池。

(董卓)乃使东中郎将董越屯黾池,中郎将段煨屯华阴,中郎将牛辅屯安邑,其余中郎将、校尉布在诸县,以御山东。--《后汉书董卓传》

以汉末的郡国区划而论,三县均在弘农。这和弘农的地理位置有关,它正好横亘在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之间,处在关东和关中的交界处。

对凉州诸将而言,弘农的形势很不理想。驻守当地的三位中郎将,各怀鬼胎。

段煨持半中立的态度,惊疑不定,以自保为主。关于这一点,前文已做分析。

董越与牛辅则爆发了激烈冲突。牛辅因为巫师的谗言而杀害董越,牛辅自己又被胡人侍卫所杀。

待李傕等人抵达弘农,牛辅和董越都已成为昨日黄花。这群西凉残兵,因此处在极端危险的境地。

比(李)傕等还,(牛)辅已败,众无所依,欲各散归。--《魏书董卓传》

他们的西边是长安,王允、吕布正虎视眈眈。他们的东边是洛阳,洛阳虽然已经残破,但袁绍等人尚在关东枕戈待旦。

不过天机常留一线。牛辅残部中,有一人对凉州集团的后续决策起到了关键作用,甚至改变了历史走向,这就是贾诩。

(李傕)用贾诩策,遂将其众而西。--《魏书董卓传》

贾诩:不如率众而西,为董公报仇贾诩的相关事迹耳熟能详,毋庸赘言。在他的建议下,李傕等人收拢残兵,准备做最后一搏。

此时,王允的昏聩自大,也意外成为了李傕等人的助力。

自董卓遇害,王允便以为大势已定,他不仅不允许李、郭归降,还扬言要剿杀对方。

(李傕)求乞大赦。尚书令王允等以为杀卓时已赦,今复求乞,一岁不可再赦。--谢承《后汉书》

及李傕之叛,(王)允乃呼文才(指胡轸)、整修(指杨定)使东解释之,不假借以温颜,谓曰:“关东鼠子(李傕屯兵的陕县在潼关以东)欲何为邪!”--《九州春秋》

客观评价,李傕等人当时的处境确实很不好,他们的兵力合计不足一万,根本不是王允的对手。

讽刺的是,由于以王允为代表的并州集团(王允、吕布、李肃、宋翼、王宏)骄横过度,因此做出了许多有害团结的事情。

注:王允、宋翼、王宏,并州太原人。吕布、李肃,并州五原人。

(董)卓既歼灭,(王允)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后汉书王允传》

在此背景下,有谣言称“王允欲杀尽凉州人”,因此导致关中地区的大量凉州籍人士,被迫加入了李傕的叛军。

(贾)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魏书贾诩传》

李傕从弘农出发,开拔时“众数千”,抵达长安城下,“众十余万”,黑云压城一般,粉碎了这座古都的城防。

众以为然,于是共结盟,率军数千,晨夜西行。--《后汉书董卓传》

(李傕)遂将其众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长安,众十馀万。--《魏书董卓传》

从可见记载看,并州集团的统战工作确实很不理想。战争开始未久,吕布麾下的叟兵(指西南蛮夷)便打开城门,迎接李傕大军进了城。

长安城峻不可攻,守之八日。吕布军有叟兵内反,引(李)傕众得入。--《后汉书董卓传》

可见不仅是凉州人反对王允集团,连益州的蛮夷雇佣兵,都对王允不感冒。

吕布依靠个人武勇,冲出重围,侥幸生还;至于王允,则毙命刀斧之下。关中地区的并州籍官僚,事后遭到了血腥清洗。

(吕)布开城门,将兵就(郭)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英雄记》

(王)允以同郡(太原郡)宋翼为左冯翊,王宏为右扶风……(李)傕乃收(王)允及(宋)翼、(王)宏,并杀之。--《后汉书王允传》

李傕破长安,收王允及其党羽,并杀之李傕、郭汜这群凉州集团的中下级军官,最初“恐惧,欲散归乡里”,已成惊弓之鸟;结果在种种偶然因素的作用下,竟意外夺回长安,还成了汉廷的新主子。彼时距离董卓欲害,不过月余。

④小结自董卓遇害到李、郭上台,间隔时间虽短,但其间却爆发了一系列改变历史走势的大事件。在此期间,大量旧人被迫退场,又有大量新人崭露头角。

由于董卓弄权已久,因此他的死亡便导致汉廷最高统治权的悬置。

以董旻、董璜、牛辅为代表的董卓亲属,本应继承董卓的政治遗产,但相继死于意外。

至于屯驻外地的诸多中郎将,也出于各种原因,相继倒戈或死于兵乱。幸存者寥寥。

在此背景下,李傕、郭汜等中下级军官,便得到了出人头地的机会。董卓遇害时,李、郭等人正在关东作战,躲过了长安的政变清洗;他们抵达弘农时,又遇到了策士贾诩的协助。

同时,并州集团的决策失误,导致大量凉州人加入叛军,极大改变了双方的兵力对比。

一系列的变故与意外,促成了长安的再度沦陷。

在此事件中,固然不能否认李傕等人的武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中的意外因素确实过多,已经完全超出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便使董卓死后的历史走势,看上去好似一幕波澜迭起的荒诞剧。

南朝学者裴松之,曾不无感慨地表示,董卓死后“天地始开”,形势一片大好,却因为种种偶然,导致“厉阶重结,大梗殷流”,可谓意料之外的悲剧。

当是时,元恶既枭(指董卓之死),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余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裴松之

当然,历史事件总归是由一系列的主观因素与客观条件共同促成,其中既有必然,亦有偶然。

比如董卓之死是必然,但董卓死于吕布之手则是偶然。李傕困守弘农,进退维谷,与长安方面开战是必然;但兵弱敌强,形势易转则是偶然。

谚语云: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董卓之死,亦是如此。对董卓死后局势的分析,有助于澄清历史脉络,并窥见偶然因素在历史事件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forreading.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88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