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老西儿两度拜相两度罢免,历史中的寇准

2025/4/1 来源:不详

白癜风公益活动持续开展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8945201.html
北宋时期有两位名臣,他们的故事被写入说书人的话本,经过民间艺人的传播,到了街知巷闻的程度。一位名臣是人称“包青天”的包拯,另一位名臣是人称“寇老西儿”的寇准。寇老西儿这称呼源于说书艺人的加工,“老西儿”是对山西人的一种昵称。其实,寇准是陕西渭南人,不是山西人。由于民间故事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也没人较真儿寇准的籍贯,“老西儿”的称呼也就传播开来。寇准自幼学习诗书典籍,19岁时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然后前往四川一带当了知县。古代男子20岁加冠以示成年,寇准还没有“成年”就成了基层官员,在古代十分少见。这样一个青年才俊步入官场之后好运连连,他在四川做出了政绩,被调入大宋的都城开封汴梁为官。十二年之后,他已经高升为“同知枢”。同知枢是枢密院的二把手,官阶为二品,相当于副宰相。人们常说三十而立,寇准的人生才算真正的三十而立。当时宋太宗赵光义十分赏识寇准的才干,称赞他没有显赫门第出身,也不结交权贵,做人做事全凭刚直公正,这样的人才是国家栋梁。寇准机敏果敢,敢于直言进谏,这一点很像唐朝名臣魏征。有一次在朝堂之上,寇准说话不留情面,宋太宗准备拂袖而走,寇准上前一把抓住龙袍,让皇帝听完他的观点。当然了,寇准也很有情商,事后还不忘赞美宋太宗几句,“有李世民那样的明君,才有魏征一样的诤臣。”寇准大公无私得罪了很多权贵,终于有一次惹怒了宋太宗。当时的宰相吕端很不喜欢寇准,经常在皇帝面前说寇准的坏话。久而久之,皇帝也不喜欢有个臣子天天在他面前与他“唱反调”,于是随便抓住一个错漏将寇准贬到邓县当一个知州。在宋代,知州的权力介于知府和知县之间,堂堂二品大员变成了底层官吏。几年之后,宋太宗驾崩,宋真宗登基,把寇准召回了京城,封他为宰相,这是寇准人生中第一次拜相。这一次拜相还有一些背后的隐情。当时大宋准备与辽国开战,朝中需要人才协调出征事宜,这个时候皇帝想到了寇准有胆有识可担此大任。寇准上任后一方面积极备战,一方面整顿朝纲。在危机时刻皇帝很信任他,面对辽国的攻势有很多贪生怕死的臣子都劝宋真宗迁都,寇准很有眼光,他觉得面对辽国的攻势逃跑不是办法,应该迎头开战。经过他的周密安排,宋真宗同意御驾亲征,赶往澶渊督战。澶渊位于现在的河南濮阳,寇准率军与辽兵在此鏖战。经过数次激励的交战,宋真宗不想再打下去了,这个时候辽兵也面临着粮草不足,兵卒伤亡惨重的窘境,于是双方开始和谈,签订盟约。这就是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澶渊之盟”。盟约生效后,宋真宗每年要给辽国三十万两白银,明明有可能取得全胜,但皇帝放弃了有利的局面。王安石曾经评价寇准在这次战事中的贡献,说他“功劳第一”。宋真宗和寇准率军返回京城后,有个奸臣叫王钦若开始调拨皇帝和寇准之间的关系。御驾亲征被说成了胁迫皇帝,澶渊之盟被说成了“城下之盟”,简直要把寇准打击得无还手之力。寇准再次被罢免,贬到陕县当知州。宋真宗晚年朝政由奸臣王钦若和丁谓把持,这二位奸臣之间也有派系之争,丁谓就想拉拢寇准一同与王钦若对抗。丁谓奏请皇帝召回寇准,许以高官。消息传到了寇准的耳中,有人劝他不要淌浑水,寇准觉得只要能够为国家出力,个人的荣辱得失可以忽略不计。寇准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二次拜相,他到了朝中丝毫没有理会丁谓的拉拢,被丁谓怀恨在心。宋真宗晚年病重,但储君的位置一直没有定下来,有一次宋真宗和寇准商议立储的事情,被皇后知道了。皇后想要拉拢寇准,结果寇准铁面无私不为所动。皇后和丁谓勾结一同把寇准“拉下马”。这一次寇准真的陷入了危机之中,他们共同诬陷寇准有谋杀的罪名,将寇准发配充军。寇准的充军地点在岭南雷州,路途遥远,寇准年老体衰,最终死在了雷州。一代名臣,两次拜相,两度罢免,历史中真实的寇准还像民间故事中讲的那样刚正不阿,但他的命运却充满了波折。中华历史贤臣系列·耿介孤忠:寇准京东好评率75%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24.3购买拓展阅读旧王孙画文人情怀,意境高古可称无双,溥心畬绘《秋山访友》礼仪之邦处处有礼,说说《礼记》中关于礼仪的记载唐代著名乐舞,世人只知道《霓裳羽衣》,不知道还有《秦王破阵》诗中论丹青,杜甫也是美学达人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88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