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旅游河南的这个村庄再次让世人震惊

2022/7/12 来源:不详

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最好 http://pf.39.net/bdfyy/

河南有个中国最神奇村庄,那里进村不见房,见树不见村。中国之大,总有你意想不到的美!地坑院,你听说过吗?又叫地窑,是中国最具风情的窑洞!不在陕北,就在河南!去了你会慨叹:真是好地方,这地坑一点儿都不坑!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考证,天井窑院距今已有—年的历史,属于黄土高原地域独具特色的民居形式,是人类“穴居”发展史演变的实物见证。这种奇特的民居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

据统计,平陆县在上世纪60年代前,有地窨院余座,如今,保留下来的有人居住的不足座。而河南省三门峡境内地坑院保存较好,特别是陕县西张村镇的庙上村,其中较早的院子有多年的历史,住了六代人。那里至今仍有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

陕县地坑院最早的航拍图

黄土高坡孕育的穴居文化:挖个坑,建个院子

塬,这种地貌在河南其他地区并不多见,它原指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中间平坦。在陕县,这种地貌十分平常,它们由厚为50米~米的黄土构成。而黄土由于长期堆积而成,土质结构十分紧密,具有抗压、抗震等作用,为挖掘地坑院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打开陕县地图就可以发现,一个这样的塬可以覆盖一个乡镇,甚至覆盖两个乡镇。陕县近百个村落的近万座地坑院,就集中分布在东凡塬、张村塬和张汴塬三大塬区上。

而这三大塬区,正处在仰韶文化遗址上,在这些塬上的人马寨、庙上村、窑头等地,都有仰韶文化遗迹发现。而仰韶文化时期,正是人类穴居文化的成熟阶段。

一个人挖它个二三年,能让几代人住上上百年。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

地坑窑院之形,村村皆如此,家家一模样。

远而眺之,进村不见院,只闻人语响。

犬吠鸡鸣音,不知何处觅。

窑顶阡陌横,女墙几相同。

这里春日百花盛开,姹紫嫣红。

夏日绿树四合,郁郁葱葱。

秋日微风静扫,落叶缤纷。

冬日银妆素裹,黄塬冰封。

地下阳光房,温度常年在10℃—20℃之间,盛夏三伏在洞内睡觉要盖棉被,数九隆冬仍然暖气融融。

无论外面刮多大风,里面的风都很小。窑洞内一侧有灶和炕相连,冬天炕上很暖和。

因此,久居窑洞的老人常常不愿意离开,说住地面上的平房不习惯,夏天热得睡不着。据抽样调查,正常情况下,居住地坑院居民的平均寿命比住平房的要长6岁之多。

建筑瑰宝:三年始成一院落

年“地坑院营造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着看似简单却高超的建筑工艺。

村民介绍,这样的院落一般占地1亩~1.5亩,相当于地面住户宅基地的3~5倍,开挖一个这样的院落,一家人连续干上两三年才能够完成。

工程从挖坑开始,坑挖好以后,再在四壁开凿窑洞。窑洞一般开挖成高3米左右、宽4米左右和深10米左右。

窑洞两米以下的墙壁为垂直形,两米以上至顶端为圆拱形。一个院落的窑洞并非一下子开凿出来,而是根据人口的增加或者农闲时间的安排,逐年开凿的。

挖好窑洞,还需要做一系列的防渗和排水措施。窑洞的窑脸(窑洞的正立面)不但开有窗户,还要用泥抹壁,而且基座要用青砖垒成。院子四周用一圈青砖砌成,东南角挖成一个四五米深、直径1米的水井,井底垫上炉渣、井口盖上青石板,用于蓄积雨水和排渗污水。

此外,在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还要砌一圈青砖青瓦屋檐,用于排泄雨水;而屋檐上则砌起一道四五十厘米高的拦马墙,可防雨水,可保地面行人安全,也可作装饰用。

窑院除人住外,有单独的窑洞作厨房、厕所、鸡舍、畜圈。储藏粮食用苇子打成的囤,下铺麦糠,盛粮后上盖麦糠再用泥封,储存三年五载不生虫、不腐烂。

在整个院落里转上一圈,这种匠心独运的构造,不能不让人赞叹民间智慧的伟大。

十几米长的门洞地道,仿佛一次地上与地下的探险。

地平线下的人间烟火

这是黄土高原地带生长的人与黄土深深的依恋之情,祖祖辈辈黄土人割舍不尽流淌着的血脉。

窑中灶台连暖炕,地坑小院石围墙,蜿蜒曲径通院落,年代久远情意长。

环视院落,烟熏火燎,质朴自然。大院里一溜排开的铁锅,承载了多少温情和回忆。

过山灶

过山灶是这里的民俗。它由一排炉灶串联而成,有7~8个灶眼,柴火在灶的一头烧,热量穿过灶膛送到每个灶台。

由于离火的距离远近不一样,每个灶台的火力大小自然有别,正好为炒、闷、炖、蒸,提供不同火候。

当地的“柿子馍”很有特色,是用新鲜的柿子掺进面粉、玉米面做的,蒸熟以后凉了吃味道好,吃了败火。

陕县地坑院特有的美食是“十大碗”,十大碗即北方传统的十碗水席,相传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侵华逃难途经此地时,当地农民给她做了“十大碗”,令她赞赏不已,从此名扬四方。

这十碗分别是:小酥肉、红烧肉、凉拌红萝卜丝、海带、红豆腐、肉烩菜、黄花菜、烩炸豆腐、凉拌豆芽、凉拌粉条等。最惹眼,当然是色泽诱人,肥而不腻的条子肉,那味道古老而守旧,透着乡土菜浓浓的味道,可以说,出地坑院,就再也尝不到。

剪纸

剪纸,是地坑院的又一个传统民俗,这里的民间艺人在全国剪纸大赛中,曾经多次得奖。

地坑院里的喜事、过大年,显得格外红火。

地坑院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垅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中河南三门峡境内保存得较好,特别是在陕县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这三个高台平原地带,许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里。

现存最早还住人的院子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已住过六代人以上,保存较好的村庄有张村塬的人马寨和庙上村等。

现在有的地坑院被修葺得更加舒适,更加现代化,或是重建了新房。不过很多地坑院也都荒废了,依旧生活在地坑院的人不见得有多富裕,有的甚或是贫穷。

曾有网友去三门峡市陕县三道塬的地坑院,被那里一家所贴的春联所吸引。“又是一年新春到,依然四季主恩来”每一个字都在诉说活泼的盼望与信心。一颗多么朴实感恩的心!

天鹅湖

天鹅湖位于黄河三门峡库区地带,每年冬季,过万只白天鹅就从西伯利亚等地区来这里过冬。

小贴士

该村落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四部局(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远方网与国家四部局联合发起全国“保护性旅行”号召,倡议游客与旅游从业者保护各类遗产,实现文明负责任的旅行。

庙上地坑院当地交通:

陕县火车站原名陕州站,现名叫“三门峡西”站,陇海线上,位于河南省陕县原店镇。车站始建于年,颇有历史,现在每天经过三门峡西站的客运列车有40多趟,交通比较便利。寻找地坑院之旅的自助游,一般都从三门峡西站下火车,火车站对面是陕县的“峡西汽车站”,乘坐陕县至西张村镇(当地人简称张村)的中巴,可以到达庙上村,车票5.5元/人,大约半小时就能到达。

郑州至三门峡西火车时刻表:

T详情空调特快郑州-三门峡西21:26-00:小时16分硬座¥42

自驾路线:

三门峡位于连霍高速(G30)郑州与西安之间,自驾车可走连霍高速公路,从(三门峡/太原)出口,上G,转入X,沿X行驶16公里右转,行驶2公里即到庙上村。

去地坑院看一看,

看地坑院之韵,岁月静好;

晒晒太阳、吃吃柿子馍、尝尝”十碗席“....

再学学剪纸、凑热闹扭个秧歌、看天鹅起舞……

(本文来源于河南商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7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