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下的村落探秘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
2022/7/11 来源:不详河南省陕县,有个令国内外游人叹为观止的民间建筑奇迹,那就是“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地坑院。年5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地坑窑院文化之乡”。
地坑院是一种古老的汉族建筑形式。是在平整的黄土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窑洞,其中一孔窑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
有人称它是地下的“北京四合院”。这种奇特的民居叫天井窑洞,俗称天坑院。远处望去,只见一个个方形大坑密密麻麻地分布在黄土塬上,恍然有种进入了军事基地的感觉,走进竟发现每一个大坑里都住着人家。这些村民为什么要在这种酷似穴居的建筑里居住?他们为什么要把房子建在地平线以下?住在里面的人又过着怎样的生活?长年在地下居住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
1地坑院造型很特殊,它是一个天井+窑洞。走进地坑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方形天井院子,长约20米,深约6、7米,天坑四壁挖8—12孔窑洞,分为主窑、客窑、厨窑、牲口窑等。主窑一般是家中长辈居住。到一户人家串门,站在地面上便可朝着院中的主人打招呼,地面四周并不见门的踪迹,到底怎么进去呢?
居民出入院子的门洞是一个斜向的弯道,是由窑院一角的一孔窑洞挖出的,拐个弧形直角一直通向地面,门洞蜿蜒,走在地洞里,有种探险的感觉。
在门洞窑一侧挖有一个拐窑作水井,深约二三十米、直径1米古老的轱辘抽水系统,散发着原始生活气息。地炕院有一个神奇的“机关眼”此眼唤作“马眼”是开在存放粮食的窑洞顶部的一个小洞,“马眼”有什么用处呢?这是当地居民独特的储存粮食的关键一步。将晒干的粮食从马眼流入屋内放置的粮囤中,粮囤是用苇子编成的,在囤下铺一层约20公分厚的麦糠,粮食装满后顶上再盖一层麦糠,最后用泥将囤顶封严。粮食储存个三年五载完全没问题,不生虫,也不腐烂变质,很神奇有没有。
“马眼”下连通的粮食囤
过山灶、一火多灶是这里的独特风俗,它由一排炉灶串联而成,有7~8个灶眼,柴火在灶的一头烧,热量穿过灶膛送到每个灶台。一头烧火,做好七八个菜,做饭“神器”呀!
还有一种奇特的“通灶炕”,倚窑口而盘,有的窑盘前后双炕,前炕睡孩子,后炕睡老人。冬季烧火做饭、饭熟炕热。盘炕选日子要带“七”,“七”与“妻”同音,取意“与妻同炕,偕老百年”乡土人家一种别样的浪漫。
2进入院子,第一眼看到的便是一颗高出院墙的大树,为了防止外人不慎落入地坑,每户人家都在院子中央的“院心”处种一棵树,夏天时树荫还可纳凉。地坑院的装饰也是古朴的很,由于黄土窑洞只有一个外露的门脸,俗称“窑脸”。不管家中经济条件如何,人们都力求将“窑脸”精心装饰一番。从最简朴的耙纹装饰、草泥抹面到砖石砌筑窑脸,再发展到木构架的檐廊装饰。“窑脸”一步步在变美。
门洞也是地坑院重点装饰的部位,“宅门”可表现房主的财富和地位。最简朴的宅门是就地挖洞,其次是土坯门柱搭草坡,进一步是青瓦顶,讲究点的是砖砌门拱,上卧青瓦顶,富有人家则是磨砖对缝,砖墙门楼。栏马墙也是装饰的重要部位,大多用土坯或砖砌成各式花墙。用土坯在顶部的扣小青瓦中作装饰花形,在栏马墙下的青瓦挑檐,在窑顶预埋木挑梁或石材挑梁,上铺小青瓦而成。
窗户上的各色窗花给简朴的地坑院增添了一抹亮丽,剪纸是祖传的手艺,每当闲暇时刻,村里的剪纸艺人便聚在窑院里,一边剪纸一边拉拉家常。
3地坑窑院与大地相通,像一座座“地下宫殿”一般。古往今来,人类的屋舍一般都是建在地面之上,陕县的人家为何要反其道而行之,在地平线下挖洞栖身呢?
陕县是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仰韶文化时期的民居均为园形或方形的地坑式窝棚,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民居是地坑院的源头。南宋时已经有对地坑院的文字记载,《西征道里记》中谈到河南西部一带的窑洞情况“自荣阳以西,皆土山,人多穴居。”还介绍了当时挖窑洞的方法:“初若掘井,深三丈,即旁穿之。”可见,历史上地坑院就是当地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仰韶文化遗址资料图片
当代地坑院建设的高峰期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激增的人口对于住房的需求增加,那时经济比较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而修建地坑院用材少,只要人手多没有钱也能很快完成,而且一方院落也可以住好几户人家。从这个角度说,地坑院也是时代的产物。
很少有人能够确切地说清自己的院落建造于什么年代,他们唯一能够回答的就是“祖上传下来的”。地坑院十分坚固,祖辈花上两三年打一孔窑院,便可供子孙住上好几代,目前陕县有一家古老的窑院里已经传了6代了仍然坚固完好。
4黄土塬上的居民虽然都是地道的庄稼人,不懂得建筑学,但是地坑院的建造却十分讲究,按照黄土地的风俗,地坑窑院是方院子,是关系到家庭兴衰、子孙繁衍的大事。因此,动土之前要请风水先生相宅,造地形、定座向、量大小,下线定桩、择吉日破土。凡宅后有山梁大塬者,谓之“靠山厚”,俗语称“背靠金山面朝南,祖祖辈辈出大官”宅后临沟无依无托者,谓之“背山空”,俗语称“背无依靠,财神不到”,多忌讳。破土之日,还要行奠基礼,燃放鞭炮,宅主焚香叩拜土地神、迎吉神,随之在基址中央和四角各挖三锨,谓之“破土”,破土之后,即可动工。地坑院的建造深受阴阳八卦的影响,根据宅基地的地势、面积,围绕阴阳鱼的八个方位,按易经八卦决定院落的修建形式。建地坑窑院有三要,主窑、门洞窑、灶火窑的位置要讲究阴阳平衡,阳位地势要高、阴位地势要低些,保持阳强阴弱之势,主窑居于阳位,一般是宅主居住。造窑孔数也很有讲究,有明五暗六含八封九之说。九为大,所以九孔窑院落最多。依据地坑院主窑洞所处方位,窑院分为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等,其中,东震宅被认为是最好的朝向。按照风水先生的说法,地坑院的建造要讲究阴阳配合,五行相生相克,建院之前首先考虑与宅主的命相是否相生,然后根据相生来确定建造什么类型的宅院。宅院阴阳平和,居住者才能祖辈生活安乐。
5窑院只用黄土做成,而且,地下挖成的土方建筑稳定性会减弱,竟然能够使用几百年而不损,如此坚固耐用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自然不得不提窑院的建筑材料-黄土,陕县的黄土不简单,具有抗压、抗震作用,因为这里的黄土层形成年代非常久远,黄土层堆积深厚,一般在50米~米,土质结构十分紧密,用于凿挖窑洞,坚固耐用除了土质条件,气候条件也非常关键,这里十年九旱,利于保持土壤干燥,使窑洞建筑经久耐用,降水偏少,地下水位较低一般在30米以下,向地下挖坑不会有水淹风险。
6但是,在黄土高原地区夏季也有暴雨发生,地坑院的黄土墙遇水不会变软塌方吗?水往低处流,雨水从地面流入坑内淹没窑洞怎么办呢?其实这些问题根本用不着担心,因为建造者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虽然没有建筑师,但是地坑院的建造却十分的科学。地坑院本身就为防水做好了各项准备,首先,为了防止地面的水流入坑院内,地坑院四周要比其他地势高些,每两户人家共享低处排水通道。其次,坑院四周都砌有拦马墙和青瓦房檐,拦马墙还能防止小孩不慎掉入坑内。为了防止雨水渗漏,雨过天晴后,要把窑顶碾压平整。窑顶还可当作打谷晒粮的“场”,一举两得。此外,院子中间挖有一个深约5米的渗井,留一个小口,院中积水流入小口,渗入地下。
7近些年,当地经济好了起来,居住条件也有了改善,人们逐渐地下搬到地上,地坑院正被一座座砖瓦房所替代,如今已经极少有人再建造地坑院了。住在里面的多数是老年人。在陕县有多年历史的地坑院有很多地坑院如果有人住,一般都能住上一两百年,但没人住后很快就会倒塌。由于地坑院占地面积较大,不少地坑院响应退耕还田的号召被填埋。现在陕县地坑院由于缺乏保护,消失的速度越来越快。承载着历史印记和地方特色的地坑院正在渐渐消失,无比痛心和惋惜,趁着消失之前赶紧去看看。地坑院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落:陕县庙上村这里的地炕院多建于清末、民国初年,有多年的历史。现存的73座中,53座保存完好,20座经过整修,面貌焕然一新。陕县北营村北营村现存81座地坑院,有户村民,目前仍住在地坑院内。
陕县曲村曲村有地坑院座,具有整修价值的地坑院座,已陆续对80余座地坑院进行了修复性建设。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每周四晚21:15河南卫视首播QQ粉丝交流群1:QQ粉丝交流群2:QQ粉丝交流群3:QQ粉丝交流群4:声明《华豫之门》所发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处理;传播传统文化,分享鉴藏知识,弘扬正能量,是我们的宗旨,我们崇尚分享。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华豫之门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