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唯一的地下村庄,在河南被称为地平

2022/9/2 来源:不详

于北方的孩子而言,四合院该是最熟悉不过的了。

四合院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而它至少有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其建筑和格局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

我们深知这“四合院”都是在地面之上,可以有一处“地下的四合院”让人叹为观止。

说到这,你是不是想到了“窑洞”,的却它与“窑洞”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却又不尽相同。

不妨就走近河南三门峡的陕州地坑院一探究竟。

民居史上的活化石

在四千多年前的轩辕黄帝时期,陕塬的先民们就已经掘地为穴而居。

《诗经》称为“陶复陶穴”,而地坑院则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庙底沟文化时期就有了“地坑院”的雏形。

地坑院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

地坑院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陇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其中河南三门峡境内保存的较好特别是在陕县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这三个高台平原地带,有许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里,至今仍有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

现存最早还住人的院子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已住过六代人以上,保存较好的村庄有张村塬的人马寨和庙上村等。

地平线下的四合院

我们知道,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而地坑院则是黄河两岸先民们繁衍生息的温床。作为豫西居住文化的符号,地坑院这种窑洞式民居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实的文化内涵。

地坑院的构造实属特殊。窑洞与大地相通,卧于大地之中,实用价值具有防震功能。俯瞰整个地坑院,整个窑院为方形,更有天圆地方之美,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在黄土地上的风土民俗中,建造地坑窑院称为方院子,是一种关系到家庭兴衰、子孙繁衍的大事。因此,动土之前要请懂得阴阳八卦的风水先生相宅,俗语称“背靠金山面朝南,祖祖辈辈出大官”;建地坑窑院有三要,就是主窑、门洞窑、灶火窑的位置很重要,也讲究阴阳平衡,图个吉利。

在地坑院里种植花草树木也是有讲究的,种几棵果树,夏天乘凉,秋天收果。地坑院种树特别有讲究,要“前不栽桑,后不栽柳,当院不栽鬼拍手(杨树)”。“前梨树,后榆树,当院栽棵石榴树”。门洞旁栽一颗大槐树,谓之“千年松柏,万年古槐”,寓意幸福长久安康。

四壁凿润、穴居而生

陕县三大塬区,黄土层堆积深厚,一般在50米~米。黄土是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堆积形成,主要以石英和粉砂构成,这里地下水位较低,一般在30米以下,这些都为“地下挖坑,四壁凿润”这种民居形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豫西地区的气候条件属于半干旱性气候,凉爽干燥,四季分明。陕县的三大塬区均自山体向下自然延伸,坡势平缓、十年九旱、降雨最偏少,即使偶遇洪涝一般不会殃及地坑院群。半干旱性气候有利于保持当地土壤的干燥和坚固,使窑洞建筑经久耐用;一年四季温差较大,更能体现窑洞“穴居”冬暖夏凉的优势。

这种以地坑院组成的村落,不受地形限制,只需保持户与户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就可成排、成行或呈散点式布置。这种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舍,走进村庄,方看到家家户户掩于地下,构成了黄土高原最为独特的地下村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13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