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陕县 > 陕县美食 > > 再访新建村

再访新建村

2022/10/8 来源:不详

再访新建村

新建村去过几次,但余兴未尽。有几个谜没有解开,始终在心里纠结着……

年2月16日(农历正月十六)一大早,媒体人陈伟先生开车到市里接上我和牛占亚先生再一次走进新建村。

31岁的新任支书张海龙和46岁的支部委员兀社芳告诉我们:新建村有耕地余亩,其中退耕还林亩,土地面积余亩,平均海拔米。年平均气温18度左右,年降雨量毫米左右,土壤结构为立黄土和沙壤白面土。有村民户,口人,7个村民小组,五个自然村(吕家村、张湾、狼洼岔、五亩坡、申家洼),村里以张姓、申姓、荆姓为主,张姓最多户人。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万余元,集体经济收入17万元左右,村民以种植石榴为主。有近人在外打工。村集体有新型建材和砖厂。

古时候,村名为伍百张湾(相传王莽追刘秀时,刘秀在村里摘了个沙梨充饥,曾一度度过难关)。

年之前,村名叫张湾村属原店镇郭家村管辖。上世纪60年代叫张湾大队。因村民与邻近的张湾乡同名,多产生误会,年改为新建村(据说因村里在当时新建房屋多)。这里曾经是从大营、温塘村通往张汴乡的必经之路。

目前,村里还有12处老宅,房屋间,其中两处还住有人家。在一处内墙已经倒塌的房梁上还能清楚地看到“光绪十三年五月九日上梁大吉”的字样。

天气很冷,在张海龙和兀社芳的陪同下,我们一行再一次考察了村里的老宅,逐门逐户地进行了研究,细致地听了他们的介绍,又登上寨墙居高临下地察看了古院落的布局。

小张湾的张家从何而来?是河北清河张家?是从山西洪洞县移民而来?还是陕州张政的后人?目前没有任何资料能够说得清楚。

张家湾张家的祖上因何选择此处落脚安家?是避难?还是逃难?至今也是个谜。对年编写的《古村张家湾村家谱》对此也持疑问。但从选择村落的地方看,张氏祖上是有眼光和远见的。一是这里风水好,避风朝阳。二是土地面积广。三是隐蔽安全,易守难攻。四是当年他们有经济实力,有文化,懂天人合一,会因势而建、因地形而起。寨墙、寨门、院宅布局合理,既讲究,又错落有致。

从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看,院落应建于清初或清朝中期。从村里目前存留的五棵古槐看,也与清初的时间吻合。

从建筑的格局看,当时的张家是殷实富裕的。张家的后人告诉我们:“清朝后期,族人中出现过县令。”我们从陕州志和内黄县志中也找到了相关的证据。光绪《内黄县志》记载:“张淞,陕州廪贡,光绪十三年任教谕。”民国《陕县县志》记载:“张淞,庠生,内黄县教谕。”恢复高考制度后,村里还出过一名清华大学的毕业生。村民还告诉我们:很早以前该村一张姓人家,曾同年考取两位秀才,府衙送“双开云路”巨匾祝贺。

从乾隆年代的资料看,尚没有张家湾村名的记载。那时,张家湾可能在原店村内,或那时虽有人居住,尚未形成独立的村落。

到清光绪时,已有张家湾的记载。到民国时,已有张家湾村子的记载。

张家湾村有很多传说。一是说过去村里住过兵,是兵营。至于是秦、汉时的兵营,尚无结论。但村里尚存营房地基遗址和砖窑遗址。二是过去村里建有寺庙。有供奉二郎真君的,有供奉菩萨的,有供奉土地、山神的,以求保佑子孙平安及家业兴旺。三是张家先祖在村里依地势修建起了宏大而神秘的城堡。寨门宽3米左右,近3米高,十几公分厚度。至今,村里还留有南北长近米的寨墙和烽火高台。寨墙数丈高,1米多厚,曾有人把守。四是相传张家土地广阔,在张汴塬上有地数千亩。

而今,走进村子还能看到那些宏伟的建筑:前后两排排列整齐的四合院,2米左右宽的用石子铺成的道路,其房屋建筑由外砖、木柱、石条和土胚构成。院内多为二层木楼,后院为一排窑洞,窑洞门面很是讲究。院内走廊大气,直径50公分的圆木明柱下有1石墩垫起,房内雕梁画栋。过去,村内有学堂、马房、碾房、磨房,有余年树龄的古槐五棵,其中一棵由房内穿墙而出,还有一倒塌的庙宇。兀社芳告诉我们:村外的山顶上修建有古寨,寨墙内有窑洞,站在寨顶可以南望崤山,北瞰黄河。寨墙完整时,进村只有一个大门,出村有三条小道。村内繁华,时称“小北京”。村外还有张氏祖先的坟茔。

从石耘、刘晓、兀社芳的文章《古村旧宅老树—新建村》中可以了解到:新建村,年11月被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年1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2月被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公布为河南省传统村落。

在村内,我们还看很多古物:拴马桩、练武石、刻花石墩、门匾、花卉砖雕,花纹、鸟兽木雕,各类花样的神龛。其中门匾“玉杖延龄”和取自《诗经大雅文王》里的“永言配命、自求多福”的“永言配命”,更是引人深思。“永言配命”大意即:常思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天理,以求美好的幸福生活。这和村子依山势而建,古槐从屋内出墙而不伐,甚是和谐。

采访结束,张海龙告诉我们:几年前,石榴是村里的主要产业。而今,住在村里的人越来越少了,土地已经不能让群众富裕,很多农户对石榴树疏于管理。农业只能解决人们的温饱(石榴树每亩收入在—元之间)。下一步,村里一是要把现有的石榴主业做精,做细,做强。二是成立劳务公司、合作社,组织好余名在外务工人员。三是办好村里已有的新型建材企业。四是建设、修缮、保护好传统村落和文物古迹。五是发展乡村旅游。利用好乡村振兴的政策壮大集体经济,富裕人民群众。

文中图片来自新建村(部分图片由张海龙、兀社芳提供)

(尚柏仁牛占亚陈伟朱家昊)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18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