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蒙古戏平陆高调文旅中国

2025/3/24 来源:不详

平陆县运城平陆高调,原名“丝弦戏”,俗称“山窝子戏”,又因音调高亢,唱腔粗犷而得“高调”之名。曾流行于平陆一带。艺人相传,约形成于清同治年间,起初流行于平陆县沙口、张峪一带,后渐扩展至夏县、芮城、临晋、运城及河南的陕县、灵宝和陕西的潼关、滑南等地。艺人王学成、刘永祥等倡导更名为“平陆高调”。早期的运城平陆高调,由盲人及算命先生走村串乡,操四弦、击木鱼演唱,内容多系民间故事与历史传说,当说唱艺术。运城平陆高调后受蒲州梆子和眉户的影响,逐渐发展为多角色、分行当,能演出《怕婆娘》《全家乐》《眼前报》《刘秀讨饭》等40多个(均已失传)剧目,新中国建国后,始由说唱改为代言体摊上舞台。据传,平陆高调无职业班社,多是农忙务农、农闲“闹家戏”的家班。运城平陆高调曲目内容丰富,多取材于乡土民情、故事轶事,唱词结构分十字句、七字句、乱字句,押韵形式既能一韵到底,也可以有几种韵体交替进行。音乐唱腔属板腔体,共计八种板式:慢板、慢二性板、紧二性、乱板、催板、流水、介板、数板,除此外,还有“二性异板”“流板”等板式,但均不作为独立板式存在,仅以起板或转板而运用。责编:张欣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87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