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连横的发起者和实施者,如同双星闪耀在
2024/8/18 来源:不详白癜风患者体验活动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0353148116242762&wfr=spider&for=pc战国时期,有两个人既不是王侯也不是名将,却能够左右一国甚至天下的命运,后人这么评价他们:智足以强国,勇足以威敌,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智勇什么的先不说,他们若是发怒,连各国国君都会感觉到害怕,而如果他们安分淡然的呆在家里,天下就战火平息国泰民安。什么叫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就是!这两个人就是苏秦和张仪,同出鬼谷子门下,苏秦为师兄,张仪为师弟。按现代思维来理解,他们是政治家、外交家和大权谋家,但因他们提出的合纵连横影响太大了,故称之为“纵横家”。苏张是一时瑜亮,战国就是他们的舞台。后世关于两人的研究实在太多了,这里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分析。苏秦的政治主张是:合纵,即联合齐、楚、燕、韩、赵、魏六国抗击强秦,让各国得以休养生息。张仪的政治主张是:连横,以“横”破“纵”,分化、击破六国的合纵联盟,协助秦国一统天下。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两人虽然看似各为其主,但春秋战国时各国都有一个名义上的共主周天子,所以别和那时候的人提“忠诚”,大家忠或不忠都有充分的理由。打个比方,周朝是一个超级大集团,各国就是子公司,这些子公司本来都是由集团建立起来的,只是集团总部换了不给力的接班人之后,慢慢衰弱下去了,各子公司反而态势良好。子公司里有些职员很有才华,手上有一套技术,如果在本公司得不到重用,就会跳槽到别的公司发展。如果他的技术特别牛,会有很多公司争着聘用他。人们只会羡慕他,不会过于指责他对某个公司不忠。毕竟大家都还是一个集团的人嘛。苏秦和张仪就是这种情况。张仪是魏国人,却在秦国得志;苏秦是洛阳人,周朝分封诸侯时总不会把都城给封出去吧?因而他是周天子脚下正统的东周人,但他的政治生涯是在六国开始的。所以他们所谓的“主”其实是随时可以变化的,他们理论上对周天子还有着忠诚,对各国国君就只是当成老板而不是君主,这家不行就换另一家,和我们现在换工作一个样。而且不只是他们,当时的诸子百家都是这种观念,他们不是效忠于某个国家,而是忠于自己所倡导的学说,国家只是他们发扬学说的平台。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那个时期人们的思想及动向。苏秦的合纵并不只是种理念,而是基于各国地理位置的一套协同作战方案,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大家先来看张图:从这张战国地图可看出,秦国和楚国是地盘最大的,那时候的边界都是靠实力打下来的,地盘最大就代表着国力最强。而苏秦的家乡洛阳就在中心。他和秦国并没有特殊的仇恨,一开始也没想着要联合六国对抗秦国,纯粹是学成归来想要一展抱负。用文艺点的话来说,就是不想白白度过此生,想要轰轰烈烈的实现自身价值。也类似于棋艺很高的人想下盘棋,只是这次的棋盘是天下。张仪的连横就是专破合纵的,所用的手段很多,军事、政治、外交轮流着来,他一个人就抵得上百万秦军。关于他的出山还有个传闻,据说当时苏秦正在部署合纵联盟,担心秦国坏事,想安排个自己人去秦国,就想到了师弟张仪,于是派人劝说他来投自己。等张仪来了又百般羞辱,激得他投向了秦国,因为秦国是最强的,他只有在那里混出头才能争这口气。一路上苏秦都让人暗中帮助他,等他在秦国站稳脚跟之后才说自己用的是激将法,为的是让他有更好的前途,并不是真的看不起他。张仪为此感叹自己不如苏秦,还说不会让秦国攻打苏秦所在的国度。有没有觉得整件事情透着种怪异?哪有用这种方法安排自己人的?苏秦分明是给自己找了个下棋的对手,而从张仪后来的连横来看,这盘棋他接下了,并且下得也很好。一、苏秦游说各国:1、苏秦第一个想报效的政权是周朝,毕竟就在家门口,方便。可是周显王君臣对他的固有印象都不好,将他拒之门外。2、第一个去的国度是秦朝,游说秦国君嬴驷兼并列国,称帝而治。如果嬴驷听了,也就没有后来的合纵连横了。但嬴驷没听,当时他刚杀了变法的商鞅,很讨厌这些靠三寸不烂之舌吃饭的外来者。3、第二个国度是赵国,国相奉阳君和秦惠王一样,讨厌说客。4、第三个国度是燕国,大家可以从地图中看一下它的位置。地方不大,离秦最远,旁边有个大国赵。当时的秦国以锋锐之势让各国都感到害怕。苏秦就对燕国君说:亲,你的国策有问题啊,秦国离你有千里之遥,要是想打你得经过好几个国度,你有什么好怕呢?你应该怕的是赵国!对于来自都城洛阳又师从名门的苏秦,地处偏远没啥见识的燕文侯是很尊重信服的,被他这一番言语吓得觉都睡不着了,仿佛赵国明天就会打过来,连忙问苏秦该怎么办?苏秦正中下怀,高深莫测的说:合纵赵国,结为一体!于是燕文侯赶紧给苏秦送上车马金帛,求他去赵国帮燕国说和。就这么连吓带骗的,苏秦得到了第一笔政治资本。5、回到赵国时,正好奉阳君已经死了。苏秦得以和赵国赵肃侯详说合纵联盟共同对秦之事,大意是秦国和赵国接壤,秦军只要一出函谷关就必定侵犯赵国,您打得过秦国吗?赵肃侯忙说打不过,该怎么办?苏秦就建议由赵国出面组建各国联盟,这样不但可以震慑住秦国,赵国还能超脱于诸国之上,成为霸主。最后这一点听得赵肃侯心动不已,同意了此事,并派苏秦去游说各国加入这个联盟。6、第四个国家是韩国,此韩非彼韩,是现在的河南省北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带。从上面那张地图我们可以看出,韩国在六国中最小,而且和秦国接壤,是六国中最危险的。苏秦给韩宣王分析了一下局势,得出的结论是秦国如果出兵,韩国将是损失最大的。但韩国地势坚固,还有几十万大军,而且善于冶炼兵器,并不是没有一战之力,您真的愿意臣服秦国吗?韩宣王当然不愿意,忙说:“请先生教我!”苏秦来找他就是为了这句话,当下就说道:“亲,赵国拉起了抗秦的大旗,和赵国结盟吧!这样秦国就不敢来打你了,你也不用怕被赵国背叛,你们中间隔着一个魏国呢。”韩宣王同意了。7、第五个国度是魏国,它也和秦国大面积接壤,早和秦国打过不知道多少次了,各有胜负。但随着秦国的崛起,魏国早就不够看了。它是最需要盟友共同抗秦的。苏秦没怎么费力,魏国就同意加入了合纵联盟。8、第六个国度是齐国,它在最边上,苏秦就以此为切入点来说服齐宣王:“您根本用不着怕秦国,你们之间隔着好几个国家呢,况且您有强兵二十万,哪个国家有齐国这么强?您国中主张投降秦国的都是些胆小鬼!”这位齐宣王就是娶钟无艳的那位,也算是有作为的国君,本就不想向秦国低头,就问苏秦该怎么办?苏秦道:“和赵国结盟,合纵一体共抗强秦!”齐宣王当然也同意了。9、第七个国度是楚国,从地图上可看出这是个和秦国一样强大的国家,而它也切实是秦国称霸的最大阻碍。苏秦先点出楚国的优势:“楚国面积五千余里,军队有百万之众,战车千辆,战马万匹,存粮足够支用十年,凭这些,就足以称霸七国!”然后指出潜在的危机:“楚国太强大了,秦国一定会对付您的!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秦楚不能并存!可要是现在和秦国打的话,楚国必输!您只有联合诸国孤立秦国才能保住楚国,成就楚国的霸业!”楚威王深以为然,道:“这是问题我也想过,只是没有好的解决办法,正好您带来了合纵盟约,楚国加入!”不加入也不行啊,此时合纵大势已成,不加入就会在秦国之外又多了一堆敌人。至此,合纵盟约已成。苏秦被任命为从约长(合纵联盟的联盟长),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佩戴六国相印,走到了政治生涯的巅峰!二、张仪以连横破合纵:苏秦这么联合六国,秦国也不是死的,不会干看着,秦君嬴驷派出了张仪对各国展开攻势。张仪也和苏秦一样,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去,说服他们亲善秦国离开合纵盟约。1、第一个国度是魏国,也就是张仪的母国,和他有着香火情。当时秦国已经打下了魏国的蒲阳,张仪对嬴驷说可以帮秦国拉拢魏国得到更多的利益,但需要先把蒲阳还给魏国。他的口才真的很好,嬴驷不但把蒲阳还给了魏国,还派公子繇到魏国去作人质。张仪又对魏国君说,秦君对您这么好,您就不表示表示吗?秦国大军就在附近,魏国君不敢不表示,苦着脸把上郡十五县和少梁献给秦国。这可比蒲阳大多了,嬴驷很开心,封张仪为相。但魏国君始终心里不服,为了在名头上对抗秦国,和韩国互尊为王,分别是魏襄王、韩宣惠王。嬴驷大怒,又派张仪去打魏国,占领了陕(今河南陕县)。没错,张仪强的可不只是一张嘴,他还会领兵打仗。鬼谷子出品,必属精品!眼看魏、韩都称王了,张仪也拥戴嬴驷正式称王,是为秦惠王。为了彻底占有魏国,秦惠王打算派张仪去魏国为相。这就相当于竞争公司派人来任本公司的总经理,魏襄王本来不同意,可形势如此,不同意也没办法。张仪就成为了魏国的国相,他这国相之位是因秦而得,自然劝说魏国当个领头羊率先向秦国臣服,好让别的诸侯国效仿。这事儿魏襄王不能答应,一旦答应,魏国就成了秦国的附庸,随时可能被灭。秦惠王冷笑一声,那就打吧!大家还记得合纵盟约吗?魏国连打败仗,魏襄王赶紧向盟友们告急求援,大家也很给力,遵守盟约出兵了,韩、赵、燕、齐率领匈奴人和魏一起进攻秦国,楚国没动,因为它一动秦国就会先攻楚国。然后,联盟军大败而归。。。。。。各国君异常恐慌,合纵盟约有了瓦解的趋势。魏国被打怕了,赶紧宣布退出合纵盟约。见此事了,秦惠王又派张仪打下了苴国、巴国和蜀国,设立巴郡、蜀郡和汉中郡,秦国版图大增,更有争霸天下的底气。眼看秦国没空管自己,魏国再次加入了合纵盟约。秦国又打,魏国又服。。。。。。感觉魏国就是个悲催的娃。2、第二个国度是楚国,楚国此时的国君是楚怀王。张仪和他的关系好有一比: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原挨。也不知为啥,楚怀王对张仪有着迷之信任。张仪对楚怀王说:“别和齐国玩了,楚国这么大,它们这些小国哪里配和您结盟?只有同样强大的秦国才配和您当朋友!只要您和齐国断交,和秦国成为兄弟国家,我就让秦国割让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给您!”这种一听就是骗人的话楚怀王竟然信了!当即宣布和齐国断绝关系废除盟约,还把楚国的相印授给了张仪,高高兴兴的派位将军跟着张仪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一到秦国就假装摔伤了腿,三个月没上朝,也就无法和秦惠王商量割地给楚国的事儿——其实压根就没这回事,他只是想稳住同行的楚国将军。神奇的是楚怀王竟以为这是自己和齐国断得还不够彻底,特意派人去宋国借了符节到齐国辱骂齐宣王,齐宣王气得半死,当即就斩断符节和楚国断交。这还不够,又立刻宣布和秦国建交,你不是想抱秦国大腿吗?我先抱上!看你怎么办!楚怀王这么配合,估计张仪也没想到吧。秦、齐建交之后,张仪上朝了,对来索地的楚国使者说:我有六里秦王赏赐的土地,愿意献给楚王。从六百里变成六里,楚怀王知道自己被欺骗,小心灵很受伤,一怒之下发动大军攻打秦国。结果不但秦军很厉害,齐国也掺了一脚,齐宣王正恨着楚怀王呢。两军夹击之下楚国大败,割让了大量土地。后来秦国想要得到楚国黔中一带的土地,说要用武关以外的土地来交换。楚怀王还记着张仪的欺骗之恨,说:“黔中可以给秦国,我不要土地,只要张仪。”张仪知道此事后主动求往楚国,很多楚国大臣都要求立刻杀了他,但楚怀王没拿定主意,只是将他关了起来。然后楚国大夫靳尚就去对楚怀王最宠爱的美人郑袖说:“您快要失宠了您知道吗?”郑袖吓了一跳,忙问怎么回事。靳尚说:“秦王对张仪非常看重,知道他被囚禁准备送许多美女给大王,以换回张仪,这些美女一来,您就等着被大王抛弃吧!要想阻止美女入楚,您得赶紧让大王放了张仪!”郑袖一想的确是这个道理,就开始吹枕头风,对楚怀王说张仪是秦王最重看的大臣,他要是在楚国出了事,秦国一定会再打楚国,到时候楚国就有亡国之灾了!看出来了吧?这个靳尚早就被张仪收卖了,这也是他敢再次入楚的原因。我估计楚怀王本来也不想杀张仪,就这么把张仪给放了出来,还像过去一样好吃好喝好招待。张仪就又去游说楚怀王,许诺只要楚国退出合纵盟约,他就可以向秦王建议不要黔中之地。楚怀王明明已经上过一次当了,这次竟然又同意了。宣布退出合纵盟约,上次只是和齐国断交(被打之后又想和齐国重新结盟),这次是退出合纵战线了。因为楚国退出合纵联盟带给秦国的利益比黔中更大,秦惠王也没急着索地,还夸奖了张仪。此事发生时屈原被派往齐国建交,回来后险些气疯,质问楚怀王为什么不杀了张仪这个大坏蛋?但他愤怒也没用,张仪已经离开楚国去往韩国了。3、第三个国度是韩国,还记得吧?此国特别小,就有点哪边风大哪边倒。张仪的说辞是:“放心吧,秦国对韩国没啥兴趣,秦国的目的在于楚国,如果您能和秦国交好,以秦国做为靠山攻打楚国,那么楚国也不敢对您怎么样,您还能趁机得到更多的土地。”韩宣惠王觉得很有道理,听了他的话和楚国对立。秦惠王再次嘉奖了张仪,赐他五座城邑,封为武信君。4、第四个国度是齐国,此时齐宣王已死,继位的是齐湣王。张仪先声夺人:“大王啊!您还在这儿欢乐呢,不知道危险就在眼前吗?楚国已和秦国联盟,韩魏都献出了土地给秦国,赵王也在渑池和秦王会面,臣服了秦国,您还什么都不做,就不怕这些国家被秦国驱使着来打齐国吗?秦国离您虽远,这些国家可就在齐国旁边呀!”这番话有真有假,楚、韩、魏是真,赵国可还没臣服呢,渑池之会更没发生。但齐湣王不知道啊,当即表示要和秦国建交。5、第五个国度就是赵国,此时在位的是赵肃侯之子赵武灵王。张仪也是先吓唬一番:“大王,我得到了确切的消息,秦国约着齐国、韩国、魏国,准备进攻赵国!”赵武灵王忙问怎么办?张仪说:“这样吧,我帮您约一下秦王,你们在渑池见个面,您私下里服个软,以后别和那些小国家混了,跟着秦国吧!”赵武灵王也怕被诸国围攻,就同意了。张仪在齐国撒的谎也补上了。6、第六个国度是燕王,在位的是燕昭王。张仪对他说:“您最亲近的国家是赵国,可是赵国真的值得信任吗?以前还两次围困您的国都要求割地赔偿才罢兵呢!现在赵国已经献出土地给秦国,臣服于秦,如果您还不赶紧和秦国站到一起,马上就要遭殃了!”燕国又小又弱,见周边都和秦国建交了,哪敢和他们对着干?不但要抱秦国大腿,还要抱紧,直接献出了恒山脚下的五座城池。至此,合纵破,连横成。张仪游说各国,给秦国带来的最大好处并不是拉拢了六国,那时候国与国之间合约背盟都是常事,今天答应联盟明天刀剑相向也很常见,所以各国哪怕投了秦国也会有反复。最大的成果是破了六国的合纵盟约,让各国生隙,从此再也不能精诚团结,成为一盘散沙被秦国逐一击破。苏秦:六国封相!联盟诸国之后,将合纵盟约做为威慑送至秦国,从此秦国十五年内不敢出兵函谷关,为各国争取到了宝贵的发展时间!张仪:秦国拜相!他凭一人之力弄垮了秦国大敌楚国,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一、苏秦自请车裂于市:合纵盟约被破之后,齐、魏攻打赵国,赵王就怪罪苏秦,苏秦担心被害,请求出使燕国,还发誓一定为赵国报复齐国。他离开赵国后,合纵盟约便瓦解了。之后苏秦就一直在齐、燕两国往返。反正就是在齐国感觉到危险就跑到燕国,在燕国感觉到危险就跑到齐国,两个国家都对他很看重——这真的是一种本事,而且齐、燕两国离秦国最远,算得上最安全。可后来玩脱了,他和燕王的母亲发展出了爱情!奇葩的燕王发现之后不但不怪罪,反而对他更好了!但苏秦很心虚,跑到齐国不回来了。齐宣王去世后齐湣王继位,对他依然很信任,令大臣们吃醋了,也不知是谁派刺客重伤了苏秦,难以救治。齐湣王很伤心,苏秦临死前对他说:“大王要帮我报仇啊!您可以说我是燕国的间谍,潜伏在齐国从事反间活动,然后将我车裂于市,并悬赏行刺之人!”齐湣王依计行事,果然抓到了刺客,为苏秦报了仇。这件事的诡异之处就在于,苏秦真的给齐湣王提供了很多破坏齐国经济民生的建议,他真是燕国的间谍。我认为苏秦临死前对齐湣王说的话不是为了报仇,而是在自陈罪过,并给自己定了车裂之刑!这是一个权谋家最大的忠诚。二、张仪寿终正寝于魏国:张仪破了合纵盟约往秦国赶,还在路上就发生了一件对他很不利的大事:赏识他的秦惠王就去世了!即位的秦武王(就是举鼎而亡的那位)很讨厌他,他们就不是一路人,秦武王崇尚“武”,张仪崇尚“智”。秦国内,大臣们也有很多看张仪不顺眼,日夜诋毁他;秦国外,各国君听说了此事,纷纷背叛连横重新合纵,齐湣王更因当初的欺骗而恨上了张仪,特意派人来骂他。张仪担心再留在秦国会被杀,就和秦武王说:“齐湣王恨我,我在哪国他就会派兵攻打哪国,那么请派我去魏国吧!等齐魏大战的时候,您就攻打韩国打进三川,过函谷关直入洛阳,挟持天子成就帝王之业!”此话让秦武王激动万分,看张仪也不是那么不顺眼了,派三十辆兵车把张仪好好的送到了秦国。因为秦国看似对张仪还这么礼遇,魏国也不敢对他放肆,依然委他为相。齐湣王果然来打魏国,魏王很害怕,张仪说别怕,我有办法退兵。他先派门客去了楚国,对楚王说了一番话。楚国就派人去问齐湣王:“不是听说您很恨张仪吗?那为什么要帮他?”齐湣王奇道:“我没有帮他呀,这不正打着魏国准备杀他呢!”楚使就道:“您上了他的大当了!”然后把张仪对秦武王说的话说了出来,又道:“您真如张仪所料去打了魏国,这不是让秦王对张仪更为信任吗?眼看他又要被重用了,您这不是帮他吗?”齐湣王大悟,下令收兵。秦武王也不是非要弄死张仪,见他安稳呆在魏国也没管了。张仪就在魏国度过了最后的岁月。春秋霸业,战国七雄,俱已成尘土;那些阴谋阳谋盟约背叛,已是历史长河中的小浪花。精彩和血腥都已远去,留下的只有古人的智慧和经验,给我们以启迪和借鉴。西汉文学家刘向对他们的评价是: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我觉得这评价相当中肯。苏秦张仪并不是一方军阀,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武装势力,仅凭个人智慧而能左右天下局势,真的是不世出的天才!而合纵连横之术更是给七国指明了争霸之路,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只要运用得当,无论强弱均有称王成霸的机会!参考资料:《史记》《资治通鉴》《华阳国志》《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