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跟灾难作斗争,所谓

2024/8/18 来源:不详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河流、海洋、湖泊等水体上涨超过一定水位,威胁有关地区的安全,甚至造成灾害的水流,又称大水。“洪水”一词,在中国出自先秦《尚书·尧典》。从那时起,四千多年中有过很多次水灾记载,欧洲最早的洪水记载也远在公元前年。在西亚的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以及非洲的尼罗河关于洪水的记载,则可追溯到公元前40世纪。中国是一个水灾频繁的国家。据史料记载,从公元前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年,共发生洪水次,几乎每两年一次。据说,四五千年前原始社会末期,中国中原地区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洪水淹没了土地,毁坏了庄稼,倒塌了房屋,淹死了人和动物,到处都是白浪,活人都跑到山上避难。这时,有一位名叫大禹的英雄,想出了疏理河道的办法,治理了这场水患。小学课本上曾讲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据说,他曾三次路过家但都没有进去,第三次他的妻子给他生了一个儿子,至于这个儿子哪里来的大家就别纠结了,这个故事主要是赞扬大禹大公无私的精神。此后,大禹便成了中国人民抗击水灾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象征。历史上,长江发生过多次水灾。从公元前年西汉建立到清朝晚年,长江共发生次特大洪水,这些还都是有史可考的,能记入史书的自然灾害一般都特别惨烈,其它不大不小的水灾肯定也有不少。年至年,湖北江汉大堤决口处,年、年、年、年、年、0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均发生过大洪水。年,全流域发生洪水。靖江大堤有20多处决口,荆州市水深五六米,整整两个月后它才消退。,宜昌最大洪峰流量为m/s。,气候异常,长期降雨造成全国洪涝灾害。其中,扬子江、淮河河流域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省遭受的损失最为严重,是二十世纪洪涝灾害最严重、最严重的一年。年,整个长江流域发生了一次大洪水,长江中下游洪水与四川江水相遇。受灾人口万人,溺水3.4万人,淹没良田万公顷,损失数十亿元,30日最大洪灾量为亿立方米。年,扬子江发生大洪水影响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市,除云南和贵州外,个县、个镇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就各省而言,受灾范围十分广泛,实属罕见。四川省21个市、区、州不同程度遭受山洪灾害。长江中下游五省不仅平原地区受灾,就连江河、湖区都发生了大规模灾害,而且,遭受山洪最严重的的是丘陵地区。由于,连续的暴雨洪水和长时间的高洪水位,造成了堤防决口、内涝、山洪等灾害。当然,除了长江还有黄河,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与长江相比,它的水害更为严重。有记载,公元前年至年的年间,黄河下游年爆发洪水多次,大改道26次,平均3年2次,年1次。受洪灾影响的地区西起孟津,北至天津,南至江淮。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五省洪灾面积25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1亿多人。公元年,黄河决口淹死多万人。公元年,又一场灾难降临开封,黄河决堤,淹死百姓不计其数,财产损失更是难以清点。年,黄河决口62处,那年8月,黄河中游主要支流发生洪涝灾害,陕县站的峰流量为每秒立方米。洪水造成黄河下游南北两侧50多处决口,淹没河南、山东、河北、江苏等地30个县,造成人死亡。,宜昌最大洪峰流量为m3/s。本世纪一共有三次最大洪灾,一个是建国前,两个是建国后。,长江流域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暴雨,整个长江流域发生了大洪水,使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江苏的桑园变为大海。湖北几乎成了泽国。武汉市大部分水深在几英尺到十几米之间,洪水浸泡了三个月。长江流域受灾面积15万平方公里,中下游多万亩农田被淹。据统计,一半的房屋被冲走,近一半的人流离失所,许多家庭逃离。洪水往往不是单独发生的,而是伴随着其它自然灾害。加上社会动荡,受灾人口达到1亿,死亡万人,令人震惊。解放后,中国发生了两次大洪水:一次是年,一次是年。年,我国受灾面积达到2.4亿亩,受灾面积1.7亿亩。长江淹没了多万亩耕地,造成人死亡,京广铁路也被封锁了天,国家自然灾害救助费3.2亿元。和有关历史资料对比,洪水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与人口增长趋势相当一致。不得不承认,我国迅猛的人口增长,扩大耕地,围湖造田,乱砍滥伐等人为破坏不断地改变着地表状态,改变了汇流条件,加剧了洪灾程度。尤其是对森林的肆意砍伐,不仅危害自己,而且,祸及子孙后代,世界上许多地方,如: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阿尔卑斯山南坡等由于过度砍伐森林,最后,都变成了不毛之地。但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中国的水灾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参考资料: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73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