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宸陕州地坑院
2022/7/11 来源:不详20
20
09/07
陕州地坑院
从西安返程路上,卢哥说:“我们到三门峡市小驻一下,到陕州地坑院去看看,这里我也是第一次来。”
“陕州?”同行的周教授看出我的疑惑,接口道:“就是过去的陕县,现在属于三门峡市的一个区。”说陕县,我知道,这下对上号了。
不过相对于陕县这一叫法,我更喜欢陕州这一名字。州,作为地理区域划分单位,带着浓郁的古韵,更有内涵,更生动好听。
此次西北之行,有幸与临沂大学周光亮教授一路同行。周教授,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满腹经纶,博闻强识,风趣儒雅,和蔼可亲,对中国传统文化、对西北对中原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知之甚多。这一行,他是我们最好的向导。一路走来,相谈甚欢。
与其同行,他让我更深切地领悟到:旅行,不仅仅是欣赏沿途及目的地的风景,更会涉及到文化、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人生,应该少些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而应多些走心体验式的旅行。
请输入标题abcdefg
源·塬
车子在陕州区内行走,周教授介绍说:四千多年前的轩辕黄帝时期,陕塬先民们已经掘地为穴而居,《诗经》称为“陶复陶穴”。20世纪初,德国人鲁道夫斯基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最早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的地坑院窑洞,称地坑院建筑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书中刊载地坑院窑洞照片的拍摄地点,就在已有年悠久历史的豫西陕县三道塬。边听周教授介绍,车子边继续前行。在陕州区出城向南,地势陡然上升,沿着一条公路蜿蜒上行,至坡顶,发现坡上原来是一片平原。周教授介绍说:这一片平原叫作张汴塬,是当地的“三道塬”之一。塬,原本是指四边陡峭而坡上平整的地貌,在西北地区很常见,就是民歌中所唱的黄土高坡。张汴塬面积大约七八十平方公里,与相邻的其他塬基本相同,但张汴塬却是一个特殊的地理所在,在中国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曾扮演过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商代的甲骨卜辞中,就有关于张汴塬的记载,据郑杰祥先生《商代地理概论》考释,张汴塬一带那时被称作“夹方”,所谓“夹方”,就是“夹山带水”之地。张汴塬南依伏牛山,北临滔滔黄河而望中条山,西居桃林之塞函谷关,东有崤陵之险。周灭商得天下后,按文王演周易的思路,在“夹方”将天下合二为一,“夹方”也随之演化成为一个“陕”字,此地此后就称作“陕”。张汴塬也称陕原或陕陌,称陌,是由于张汴塬东西狭,南北长。“周召分陕”的“陕”既指此塬,据《括地志》记载:“陕原在陕县西南二十五里,分陕不因其城,乃从原为界。”听周教授讲述,一个“源”字,一个“塬”字,即道清了三道塬的历史与今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结伴旅行,是源,亦是缘。在心底,我早已视周教授为良师益友了。原·缘
原,是旅行。缘,亦因旅行。我与地坑院的缘分,已经注定在此次西行之中缔结。在等候卢哥买票的间隙,我和摄影师王家兄嫂、弟弟在景区门口漫步。在西侧的花坛前,惊喜地见到了幼时种植过的射干花。高耸的花葶,熟悉的花儿,一下拉近了我与这里的距离。旅记收藏时光
环视四周,只见地坑院景区的大门,由造型优美且高大宽阔的3个拱形门洞组成,这种建筑风格,彰显了地坑院的建筑特色。中间的正门上部是醒目的金色隶体字:陕州地坑院。门洞两侧有一副对联: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每到一处景点,必先看景区介绍,心中先对其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观赏其风光,这样能避免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多些走心入心式的体验。在地坑院也是。由门前景区简介得知:陕州地坑院起源于人类穴居时代的晚期,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黄土高原地带最古老、最独特的民居样式,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的宗教信仰、社会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演变轨迹,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它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被专家誉为“地平线下的村庄”、中原地区的“地下四合院”、“人类居住史上的活化石”、“中国农民生土建筑的最高成就”。这些荣誉,它当得。由入口进入,走过一段平路,沿着台阶拾阶而上,路的两侧栽培了许多的凤仙花和鸡冠花,正值盛花期。跟着周教授一起同行,我们走在队伍的后头。在景区文化园文化墙前停驻,看着一段段经典朴实的文字,一幅幅泛着时光掠影的画面,我们沉浸在当地的历史文化里,深深被这里的文化底蕴所吸引。地坑院主题游览区由22座地下院落组成,原先独立的院子为了方便游览,用隧洞联通,宛若地下迷宫一般。隧洞里挂着大红色的灯笼,甚是喜庆。沿着灯笼指引的方向前行。边品读着墙壁上的图文介绍,边慢慢回味着行走,穿行在其间,宛若穿越到另一个时空里。这一刻,让我忘记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心与这里自然的环境与和谐的氛围融为一体。在杨家院里停驻,看其开挖时间在年,翻修时间在年,此院住过杨家五代人,年迁出。环顾四周,目测院子深约六七米,四周开挖出10余孔土窑洞。院子中间的空地上种有凤仙花、萱草等熟悉的花草,院子里栽种的梨树满枝硕果累累,生活气息浓厚。我们跟着一支旅行的队伍在地坑院间行走,听导游介绍:“三道塬是黄土高原的边缘,黄土堆积层多在米以上,土质厚且松紧适度,年降水相对较少,这是决定地坑院独特居住习俗的关键。在黄土塬上的风土民俗中,建造地坑院是一件关系到家庭兴衰、子孙繁衍、财路官运的大事情。因此,村民修院前必请阴阳先生察看,根据宅基地势、面积、围绕阴阳鱼的八个方位,按易经八卦决定修建何种形式的院落。地坑院就是在平整黄土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坑,坑深六七米,面积平米左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8至12孔窑洞,其中倚角的一孔窑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一个弯通向地面。地坑院与地面相接的四边和通道的两边,一般都砌有半米高低的青砖青瓦拦马墙,既用于防水又作为安全拦护,同时也是建筑装饰,黄土青瓦协调美观。建设地坑院时,依据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四个不同的方位朝向和地坑院主窑洞的所处方位,窑院分别被称作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院内各个窑洞分为主窑、客窑、牲口窑、茅厕窑、门洞窑等功能。正对门洞向阳的一面为长辈居住的正窑,左右为侧窑。传统的地坑院,窑洞内用土坯垒成火坑,冬天往里边点把柴火,既暖和舒适又干净卫生,还没有煤气之险。窑洞多安装两套门,朝内开的为老门,坚固防贼。朝外开的叫风门,透气美观,起装饰作用。”穿越一个个隧洞,沿着大红灯笼指引的方向,我们在地坑院中游览,观赏了几个主要的院落。这些院子里面展示的民俗表演和非遗展示各有特色:有的展示农耕文化,有的传承古老技艺:捶草印花、陕州剪纸、锣鼓书、澄泥砚、木偶戏、皮影戏、糖画、陕州特色婚俗表演等,这些传统的民俗文化,如千年的陈酿,矗立于时光的深处,令人一见,即已倾心,每一处无不彰显着这里悠久、厚重的历史底蕴。中午12点,我们在这里聆听到了一场别开生面、颇有韵味的陕州锣鼓书。陕州锣鼓书,为坐唱形式,开场前先奏一阵开场锣鼓,借以营造气氛,当地的老艺术家们用心演绎,用豫西地方土语吹拉弹唱,唱遍了陕州的街闾巷陌,唱响了神州大地,也唱出了百般人生况味和冷暖世情。听着锣鼓书,站在院中间仰望天空,天似穹窿,天高地厚,人在其中,是天地之合的缩影。是的,人生的许多过程,就是在一场场戏中开始,又在另一场戏中落幕的。参观了四五个地坑院,我们沿着坑院通往外面的通道前行,通道都是斜坡式的,斜坡上做成小小的阶梯,坡度不是很大,走着不累,方便人车通行。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建设在地底下的村庄。从上面纵观地坑院,整个窑院为方形,内里各有千秋,又是一番别样的景致。如果不是走近,是看不到里面建有院落的。“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便是它的真实写照。国内外文物专家说:地坑院是凹在黄土里的村庄,刻在黄土地上的符号,是人类居住文明的活化石。建筑学家说:地坑院表现了生土建筑的最高成就,是一种反常规构造方式。我说:陕州地坑院,不仅蕴含着陕州的建筑文化,也是自带风骨的,这是一个写满了故事的州,永远不老的城。这里的一塬一院,一草一木,都是淳朴的,坦诚的,它以博大的胸怀把珍藏的记忆和文化,从容地交付给每一个来寻找它的人。这里的宁静与古朴,让人由衷地亲近和喜爱。这种建在地下、与大地融为一体的建筑,可谓是别具匠心,不费什么材料,还防震、防风、防火、防盗,冬暖夏凉,四季宜居。远远望去,一马平川,除了各种各样的树木,基本看不到什么。“自然,朴实,厚重,低调,清淡,平和”。这些院落建筑风格一如三道塬上的人们一样,具有着这些相同的品性。在地面上俯瞰这些院落,因整个村庄潜伏于地平面之下,远看是树林,近看无村落,具有极好的隐蔽性。在这里,凝视着饱经风雨的一坑一院,怀想在历史的云烟里,中原大地上的先民们,独自安于天地一隅,躲避了多少战争的侵扰,避免了多少黄河波涛的肆虐,在此安居乐业、生生不息。一方水土一方人。这里,不仅是一个人的归宿,更是陕州人民的家园。周教授说:“福建的土楼和陕州的坑院运用的是同一类理念—围守、安全、舒适、照应。它们,同样耗时耗力,精打细琢,体现的都是愚公样的实诚、老子样的睿智。它们,一南一北,一个地下一个地上,遥相呼应,构成中国民间建筑的奇观。”深以为然。在百家姓图腾前,在蕴含千年历史气息的石雕前,在五谷丰登玉米墙前,在成行的石榴树前,我深情地与它们凝望,又一一走过。在这里,我和一朵朵白云安静地对话,和一朵朵花儿欢笑着打着招呼,和一个个小石榴欣然地对视。在这里漫步行走,感觉步履很慢,时光亦很慢。在这里,每一道风景,都让时间想要留步。在这里,一颗简心感受到了一份天然的率性和洒脱。三塬有民居,深隐黄土中。陕州地坑院,智慧之结晶。这一方方古朴的小院,隐匿于地平线下,经历风雨数百载,巍然不倒;这一抹抹经典的黄灰色调,凝聚着无数华夏炎黄子孙的心血与情怀。它,厚土育精气成就民居史上活化石。它,深垚化天物营造地平线天古村落。它,是中原文化、民族文明的结晶。它,以一曲厚重的人文旋律向世人展示了其淳朴天然的风采。在这里离开之前,我拍摄下了许多的影像,一一把它们收进记忆的行囊里。那些旅行的光阴,那些写实的画面,那些写意的风景,与我是如此贴心贴肺。因为这其间,有一个片影,是自己......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