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虢国文化发源地,河南三门峡市
2022/10/21 来源:不详三门峡,河南省辖地级市,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黄河南金三角地区,地貌以山地、丘陵和黄土塬为主,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半干旱气候;总面积平方千米,辖2个区、2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年总人口.80万人。
三门峡有“五山四岭一分川”之称,西接关中,北邻三晋,东守中原,境内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国道、郑(州)西(安)高铁横贯东西,国道、三(门峡)淅(川)高速公路和浩吉铁路连通南北,是连接豫晋陕三省、北上南下、西进东出的区域交通枢纽城市。同时,仰韶文化、道家文化和虢国文化都发源于此。
相传大禹治水,挥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引黄河之水滔滔东去,三门峡由此得名。辖区地处秦岭余脉崤山山麓,千古雄关函谷关矗立境内。因古时崤山与函谷关并称“崤函”之塞,三门峡又称“崤函”。距今六千年前,就出现了较大的氏族部落。
三门峡市地处河南省西部,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黄河南金三角地区,东北接洛阳市新安县、东临洛阳市宜阳县和洛宁县;东南邻壤洛阳市栾川县;南同南阳市西峡县为邻;西南与陕西省商洛地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相连;西和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共界;北隔黄河和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平陆县、垣曲县相望。三门峡市东西横距公里,南北宽公里,总面积平方公里。
三门峡市处于秦岭山脉东延与伏牛山、熊耳山、崤山交汇地带,平均海拔高度在至米之间。地貌以山地、丘陵和黄土塬为主,山区面积平方公里,丘陵面积平方公里,川原面积平方公里,分别占总面积的54.8%、36%和9.2%。三门峡市地形多样,地形有“五山四陵一分川”之称。
海拔.8米的小秦岭老鸦岔脑峰是河南省最高峰,老鸦岔脑山区已经开辟为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市区座落在黄河南岸阶地上,三面临水,形似半岛,素有"四面环山三面水"之称。三门峡市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半干旱气候。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2℃,年降雨量一般在毫米-毫米,无霜期天。
三门峡市辖区内河流河溪较多,全市共有大小河流7条,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黄河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9.3%,黄河干流陕西省潼关县东入灵宝市境,流经灵宝、陕州、湖滨、渑池4个县(市、区)的16个乡镇,全长公里,历史上最大洪峰流量达每秒3.6万立方米(年)。长江水系主要是卢氏县南部和东南部的老灌河和淇河及其支流,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三门峡市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地处,其中大型矿床27处,中型矿床56处,小型矿及以下矿床处。发现矿产66种,提交资源储量的50种,主要有贵金属、黑色、有色、稀有(散)、放射性等金属矿产以及冶金辅助原料、燃料、化工原料等非金属矿产。“黄(黄金)、白(铝土矿)、黑(煤炭)”是三大优势矿产。
黄河三门峡大坝风景区,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东北部。它北邻山西省,西邻陕西省,被人们称为豫西“金三角”。距市区30km的三门峡大坝,诞生于年,是我国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装机容量40万kw,全长.2m,最大坝高m,巍然屹立于黄河三门峡谷之间。
相传大禹治水时疏浚河道,“斧劈三门”,形成神门岛、鬼门岛、人门岛,故名三门峡;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中流砥柱”,巍然屹立于惊涛骇浪之中;还有研究古代漕运的遗迹“黄河古栈道”,以及张公岛、梳妆台等众多名胜古迹,均蕴藏着不少美丽的传说。与其交相辉映的是景色秀美的大禹公园,金碧辉煌的迎宾阁和中西合璧的黄河三门峡展览馆。
三门峡天鹅湖占地1.2万亩。自年起,通过不断加大对天鹅湖的荷花等水生植物的栽植力度,使其水质净化为适合天鹅等鸟类栖息的Ⅲ类水。同时,还围绕湖面营造浅滩2.45万平方米,既能阻止游客擅自喂食,又能隔离偶蹄动物对天鹅的袭击,为天鹅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古槐在陕县东观音堂镇七里村,距三门峡市43公里。树高24.4米,树围8米,树形奇特,挺拔苍劲,群众称其为龙头凤尾。据专家取古槐枯枝上的横断纹进行研究,推断其树龄已有两千多年。这棵古槐已被载入《河南古树志》。古槐旁边的小河两岸,有龙山和商周文化遗址。由于它地处古代交通要道,传说唐朝商大将尉迟敬德勒马观古槐,欣赏赞叹古槐的雄姿,长时间不愿离去。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地坑院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垅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地坑院的构造其实就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6米~7米深,长l2米~15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土坑作为院子,然后在坑的四壁挖10~14个窑洞,工程量个土方左右。窑洞高3米左右,深8米~12米,宽4米左右,窑洞两米以下的墙壁为垂直,两米以上至顶端为圆拱形。其中一洞凿成斜坡,形成阶梯形弧行甬道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通道,称为洞,是地坑院的入口。
甘棠苑,位于河南省三门峡陕州风景区内原陕州古城的北大街,是由民营企业家吴启民先生投巨资修建的。该苑于年动工,到年4月竣工对外开放。占地18亩,建筑面积10余平方米。是一处在原遗址上修建集人文景观与园林艺术为一体的旅游景点。如今甘棠苑与钟鼓楼巧妙地连为一体,秉承古祠遗风,亭台楼阁、幽径曲水。
宝轮寺塔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西部陕州风景区,原为陕州城内宝轮寺的寺塔。始为唐僧道秀所建,金大定十七年(公元年)僧人智秀重建,距今已有余年。寺已早毁,唯塔独存。此塔塔门面南,平面作正方形,为13级迭涩密檐式砖塔,塔高26.5米,塔围21.6米,用青灰条砖一顺一丁垒砌而成。塔底有台基和台座。
娘娘山是一处融人文传说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旅游游览区。娘娘山主峰海拔米,主要由百尺瀑、石瀑布、棋盘石、娘娘四大景区组成特殊的拆离伸展构造地质背景造就了小秦岭地质公园是一座博大的矿石宝库,现已探明的矿藏达38种,是我国第二大黄金生产基地。
仰韶文化博物馆位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保护区,于年11月7日正式开馆,该馆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于一体,为国内首家仰韶文化专题博物馆。仰韶文化博物馆经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政府批准,始建于年1月,年10月28日竣工。该馆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关肇邺领衔设计。
黄河丹峡,位于三门峡市渑池北21公里黄河岸边,地处豫晋两省五县交界处。省级地质公园,整条峡谷由红色石英砂岩构成,从谷底到崖壁全成红褐色。12亿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丹峡正是沧海桑田的有力见证,峡谷还能看到当年海洋波浪冲刷留下的石印。
仰韶大峡谷位于举世闻名的仰韶文化发祥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北邻黄河小浪底库区。峡谷全长50余公里,总面积56平方公里,有各类自然人文景观余处。已初步探明仙峡、神龟峡、龙虎峡、金灯峡、卧羊峡、悬棺谷6个景区。仰韶大峡谷以险、奇、幽、雄为特点,备受游客青睐。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克”之称。著名的“出谷会师”“六国伐秦”"虢公败戎"""西原大战"的战鼓在这里擂响。这里流传着侩炙人口的历史典故,“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等等,使这里弥漫着神奇的色彩。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