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林探秘崇祯帝对明朝覆亡负有哪些责任

2022/10/16 来源:不详

崇祯这个明朝最后的皇帝,他的评价一直两极。

有的人认为他身处不可逆的末世,虽然他全力以赴想要挽救大厦将倾的明朝,但是终究回天无力,最终落得个以身殉国的下场,是一个很悲情的皇帝。

可是细细品读史料,崇祯帝对于加速明朝的灭亡,显然负有很多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一个责任:大权独揽

清朝之所以能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是因为它放权给汉族地主,让他们编练乡勇与清朝一起对抗天平天国。其实这也是历代王朝面对危局时的惯用套路,中央分权给地方,大家一起共渡难关。

然而年轻气盛的崇祯帝显然没有这个度量,他在借助东林党对付了魏阉后,为了独揽大权很快便对东林党发动了攻击。

不过在对付东林党以前,崇祯帝先收拾了‘叛徒’——刘鸿训。作为被崇祯帝引为亲信硬塞进内阁的刘鸿训,却总是跟东林党穿一条裤子。尤其是他非常支持袁崇焕增加军饷的要求,这导致崇祯帝对他十分恼火。于是在崇祯二年(年)时,崇祯帝找了一个借口将他贬往代州戍边。崇祯七年(年)五月,刘鸿训死在了边地军营中。

崇祯帝对付东林党的事件在历史上非常有名——袁崇焕案。通过这一场大案,崇祯帝成功地逼走了东林大佬——内阁首辅韩爌[kuàng],将东林党首——次辅钱龙锡下狱,成功地将东林在内阁的势力瓦解。

然后崇祯帝论功行赏,将出身东林首告袁崇焕的周延儒提拔进了内阁,东林在内阁仅存的李标见状也坚决辞职走人了。于是崇祯帝将周延儒提拔为首辅,又把温体仁纳入内阁,这一下大明朝的内阁完全由崇祯帝的亲信党羽把持了。

可是周延儒作为东林叛徒自然被东林人背弃,而辅助他的温体仁是浙党出身,一直在暗中给他使绊子,这导致周延儒完全不能有所作为,最终被温体仁所取代。而这个温体仁面对崇祯的咨询,总是说皇帝陛下您英明神武,您认为这么做合适我照做就是了。

温体仁为首辅尸位素餐四年,但是他对崇祯俯首帖耳,这让崇祯对他十分满意。可就是这样听话的温体仁,也因为崇祯帝疑他有党而不得不辞职。

崇祯帝为了防止东林党死灰复燃,对当时唯一能将东林党重新黏合起来的大佬孙承宗,各种刻意打压。他命孙承宗出镇辽东的同时,又任命自己的亲信邱禾嘉为辽东巡抚,处处制肘孙承宗。正是由于邱禾嘉与孙承宗的不合,导致了明军兵败大凌河城,辽军与后金军在辽西走廊的均势因此被彻底打破。

崇祯帝更是借大凌河城一役逼迫孙承宗辞职,其后无论朝臣如何推荐,不管局势多么艰险,崇祯帝都坚决不肯启用孙承宗这个大明朝最后的战略家。

从刘鸿训被贬、袁崇焕案和温体仁辞职,以及冷藏孙承宗这四件事情上,不难看出崇祯帝对独揽大权到了何等执拗的地步。甚至不惜牺牲明朝的国家利益,都要将权力集中到自己一人的手中。

明朝皇帝集权本来是一个很常见的事情,从太祖朱元璋开始,明朝皇帝鲜无与朝臣不争权的,这其中成化、正德、嘉靖、万历无不惹出过大乱子。可是,他们那会明朝的底子还在,加上期间出了弘治、隆庆这样的中兴之主,大明朝还能扛得住这些折腾。

到了崇祯时期,由于之前阉党的一系列骚操作,大明朝变得十分虚弱经不起折腾了。年轻气盛的崇祯帝一番折腾下来,虽然将大权紧紧握在了手中,但是弄得君臣离心,崇祯真成了孤家寡人。

而且失去制约的权力必然失控,失去了朝臣制约的崇祯帝,连续开征缴饷练饷,各种苛捐杂税也纷至沓来。在外有后金叩关内有义军纵横的情况下,大明朝的税收却在崇祯时期大幅跃升,从崇祯打压东林党的崇祯三年(年)开始,明朝的岁入直线飙升。到了崇祯四年(年),明朝岁入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八位数!

所以网传崇祯朝是穷死的,恐怕不尽是事实。

第二个责任:恶化与蒙古的关系

崇祯二年(年)的救济口外哈喇慎(原朵颜三卫),成为了明清从对峙转向清朝主动越过长城进攻的关键事件。面对陷于大饥荒中的哈喇慎,崇祯帝却在担心它是帮后金买粮,于是下旨负责对哈喇慎赈灾的蓟辽督师袁崇焕、蓟辽总督喻安性,只能根据到张家口外的哈喇慎部族人数记口售粮,大量无法到张家口的哈喇慎部民因此饿毙,数量达到了万人!

在这种绝境下,哈喇慎只得向后金求援,作为蓟镇屏障的哈喇慎就这样成了后金进攻明朝的根据地。正是由于崇祯帝的应对失措,使得后金在蓟镇外拥有一个根据地,使得后金军和其后的清军可以绕过关锦防线,从蓟镇四次杀入关内!

而且崇祯帝在赈济哈喇慎的同时,还裁撤了蓟镇的守军,这也为后金入关提供了便利条件。

第三责任:送兵给起义军

崇祯元年(年),固原守军因为长期欠饷而发动兵变,这些守军随后便与陕北马匪结合,成为了崇祯朝时期北方最早的农民军!

所以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从一开始就不是单纯的农民起义,它的领导者往往都是行伍背景,这也是为何只要领导人为首的小集团存在,被压下去的起义军就能很快重新复苏的原因。

不过,崇祯元年的兵变主要责任还是在天启和阉党的身上,他们搬空了国库一直拖欠军饷,只是到了崇祯元年这个矛盾终于爆发了。

但是接下里崇祯的操作就让人看不懂了,崇祯三年(年)崇祯接受给事中刘懋的提议裁撤驿卒,同时又拒绝了兵部郎中李继贞提出的赈济陕北灾民的建议。驿卒中走出了一个李自成这个我们都知道,可一般人不知道的是,这些驿卒个个都是骑马好手,常年奔波于驿道之上,对明朝的关卡渡口布局兵力分布了如指掌。

当失业的他们纷纷加入农民军后,等于给农民军带去了‘地图’和骑兵!

正是这些前驿卒的加入,使得明朝农民军战力大升,真正有实力威胁到明朝了。

第四个责任:诿过于人

作为明朝的老对手,清朝对于崇祯帝诿过于人的本事那是最清楚的。

明清从清还叫后金的天启年间就一直在谈判,但是因为明朝始终三心二意,所以双方并没有达成什么实质性的协议。可是随着明清国势此消彼长,到了崇祯朝后期明朝对与清朝谈判,已经比之前积极多了。然而由于崇祯帝又当婊子又想立牌坊,双方最终还是未达成任何协议。而且崇祯帝的毁约行为还招致了清军入关报复,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崇祯十五年(年)七月,明军在朱仙镇被李自成的农民军大败,原来都是被明军追着打的农民军,现在反过来追着明军打了。而到了八月,兵部尚书陈新甲便被拖出去砍了,陈新甲也成了崇祯朝时期,被当众诛杀时还活着的唯一一个正牌兵部尚书。

陈新甲被杀并不是因为朱仙镇之败,而是因为一件很诡异的事情。

陈新甲奉密旨派遣自己的手下兵部职方马绍愉去关外与清和谈,其后马绍愉将皇太极开出的和谈条款带回北京交给了陈新甲。然而陈新甲置于书房内的和谈条款,却被他的仆人交给了摘抄邸报的部门,弄得北京城里人尽皆知。

崇祯帝闻知此事后暴怒,当即就把陈新甲推出去顶缸,将和谈说成是陈新甲私自为之,用陈新甲的人头堵了悠悠众口。

然而在皇太极提出的这份和谈条款的最后有这么一句:若不愿和好,再勿遣使致书……约九月不至则治兵!

皇太极说到做到,闻知陈新甲被诛杀的消息后,他随即便命令大将军阿巴泰率军两万入关教训毁约的崇祯帝。阿巴泰率领的清军由蓟镇入关(这已经是第四次从蓟镇入关了),一路南下深入山东直到攻克了兖州府才停下。

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县,败敌三十九处,获黄金二千二百五十两、白金二百二十万五千二百七十两,俘人民三十六万九千口及牛马衣服等物。

第五个责任:冲动而为自毁长城

被狠狠打脸的崇祯帝出离愤怒了,他孤注一掷地集中八镇兵马,交给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州、永平、山海关、通州、天津诸军务赵光,让他乘阿巴泰回师时半道截击!

崇祯十六年(年)四月,赵光率军在蓟县螺山拦截了回师的清军,这是明清之间最后的一场大规模交战。此战中明军以逸待劳兵力更是占绝对优势,最后却以总兵官张登科、和应荐败没,八镇兵皆溃的大溃败告终。

螺山之败拉开了明朝快速崩塌的序幕,眼见京师已经无兵可用,崇祯帝只得拆东墙补西墙,下旨孙传庭放弃陕西率领秦军东进入卫京师。然而这时的孙传庭被老冤家李自成堵在潼关动弹不得,他勉强东进却很快因为缺粮被李自成在陕县大败。李自成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彻底收拾掉老对手的机会,他指挥农民军一路西进克潼关,孙传庭尸骨无存。

崇祯十四年(年)到崇祯十六年(年)两年多时间内,明军接连与清军和闯军进行了松锦、朱仙镇、螺山、陕县四次战略决战,四战尽墨。这四战明军丧师三十余万,明朝在北方的统治基础彻底崩塌!

而这其中的螺山之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其实早在崇祯11年(年)清军第四次入关时,孙传庭就曾经奉命堵截从山东回师关外的多尔衮。但是孙传庭只敢率军尾随根本不敢与清军交战,孙传庭这样的狠人都不敢招惹清军,其他将领遇到清军是啥德性还用说吗。

崇祯帝赌一把的螺山之战不但惨淡收场,带来的连锁反应还使得明朝最后的支柱孙传庭授首,为农民军回到陕西老家大开了方便之门。

第六个责任:一错再错

当李自成大军东征势如破竹时,崇祯帝再次犯错,还一犯就是两个!

第一个,得知李自成大军已经克宣府后,崇祯帝招天下兵马勤王,结果只有长腿将军唐通率军来援。崇祯对此很感动,召见唐通时称卿不称名,还赐给唐通莽服、玉带,命令唐通守备居庸关。然而崇祯依旧坚持惯例安排了太监杜之秩监军,结果唐通面对农民军难得的雄起一回出居庸关主动迎战,而杜之秩则开关迎闯王。成了瓮中之鳖的唐通对崇祯的忠诚瞬间归零,也直接下马拜闯王了。

随着唐通投降农民军,北京大门洞开,李自成去北京的路上再也没有任何障碍了。

第二个,崇祯对于唐通其实并不抱太大的期望,他只是希望唐通能撑久一点,撑到关外宁远城的吴三桂精锐骑兵回援。到时就算保不住京城,在吴三桂骑兵的保护下,皇家南撤也是问题不大。

然而崇祯给吴三桂发出的放弃宁远撤回关内的旨意,到了这个时候依旧还在患得患失。他让吴三桂掩护关外之民撤回山海关,这导致吴三桂的撤退速度被大大延缓。就在吴三桂掩护关外民众进入山海关当日,崇祯帝把自己挂到了那棵歪脖子树上。

庄烈虽锐意更始,治核名实,而人才之贤否,议论之是非,政事之得失,军机之成败,未能灼见于中,不摇于外也。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当夫群盗满山,四方鼎沸,而委政柄者非庸即佞,剿抚两端,茫无成算。内外大臣救过不给,人怀规利自全之心。言语戆直,切中事弊者,率皆摧折以去。其所任为阃帅者,事权中制,功过莫偿。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赏罚太明而至于不能罚,制驭过严而至于不能制。

《明史·流寇传》里的这段话,似乎才是对崇祯帝的真正评价,这总结地还是非常到位的。崇祯对于明朝的灭亡,无疑是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的。

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走过路过看过请赞个粉个转个。

谢谢大家的支持。

对码字的文章感兴趣的话,请继续欣赏码字的前作

史林探秘:爱新觉罗家与明朝的恩恩怨怨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19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