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时期关中地区的势力更迭,以董卓始

2022/10/16 来源:不详

汉末三国时期是一个乱世,黄巾起义的爆发和陆续四起的黄巾余党导致权力下移到地方,而董卓进入洛阳,真正导致中央和地方之间联系的完全失控。在地方形成各个军阀的统治,中央也经历了难以言喻的内耗和摧残,首当其冲就是关中三辅地区。关中三辅地区的动乱从东汉初平元年(即公元年)到建安十六年(即公元),二十一年的时间,从董卓始,从曹操终。

关东联军兴起,董卓迁都长安

关中地区的战乱,准确来说并不始于初平元年。在东汉中平年间有三次比较大规模的叛乱,首先是规模浩大的黄巾起义;然后是西北凉州的叛乱,时间基本上是与黄巾起义同期发生,相隔一年而已;接下来朝廷从幽州征收乌桓骑兵去镇压西凉的叛乱,又导致了幽州的张举、张纯起义。

其他暂且不谈,西凉的起义军对关中地区的威胁还是比较大的。中平二年(即公元年)、中平四年(即公元年)、到中平六年(即公元年),都有过入侵关中搞破坏的记载。但是相对而说,东汉朝廷在这个时期仍然有较强的军事力量,对地方的维系也没有彻底断裂,所以虽然凉州叛军屡次进犯关中,但是并没能够长期生存的空间,被皇甫嵩击败。所以小编认为关中地区最初的动乱,还是在初平元年,董卓迁都长安时期开始算起。

在中平六年汉灵帝去世,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士大夫集团和宦官集团斗了个两败俱伤,最后是董卓趁虚进入洛阳。董卓为了得到士人的支持,外派了很多人到地方做官,结果并没有达到想要的目的。袁绍、袁术、曹操等人纷纷起兵,董卓外派的士人大多也成为讨董联军的重要成员。多达二十几路军阀组成一支至少规模看上去非常庞大的联军,分布在司隶河内、豫州颍川、兖州陈留、荆州南阳等地,对洛阳形成一个包围圈。

关东联军来势汹汹,在河东还有一支黄巾余党——白波军。董卓为了避免陷入前后夹击的险境,不得不将东汉都城向西转移到长安,就进入了关中地区。东汉的政治中心进入关中,那么董卓集团包括后来的李傕、郭汜的破坏就集中于关中地区,另外东汉朝廷的控制范围也局限于关中地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只能说是关中地区的一支政治影响力很高的军阀罢了。

董卓死于王允、吕布之手,李傕、郭汜接管朝政

关东联军看上去非常强盛,但是仗打得是稀烂,与董卓集团的战争败多胜少,最后干脆把董卓集团抛在一旁,陷入了严重的内斗当中。不过在东汉朝廷内部一直存在汹涌的暗流,针对董卓的刺杀、政变从来没有停止过。最后王允拉拢了并州军阀出身的吕布、李肃,完成对董卓的刺杀。

虽然王允、吕布暂时争取到了东汉朝廷的控制权,也收编了一些董卓余党,但是他们对长安以外的董卓余党的处理态度非常暧昧不清,即不愿意与他们彻底决裂,又不愿意给他们生存的空间,还让吕布、李肃讨伐在陕县驻军的牛辅。牛辅因此受惊逃跑,被部下所杀;牛辅的部下李傕、郭汜在贾诩的建议下反攻长安,最后击败吕布、王允,继续接管朝政。

相对于董卓来说,李傕、郭汜的政治头脑似乎更强一些,与其他地方上的军阀的关系也维持得比较和谐(除了马腾和刘焉),但是他们对关中地区的破坏还要高于董卓。因为李傕、郭汜他们虽然都是董卓余党的身份,但并不算是一个整体,没有一个像董卓那样有控制力的人物。最后也和关东联军一样,陷入了内斗之中。

李傕等董卓余党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起兵反攻长安的李傕、郭汜、张济、贾诩等人;然后是胡轸、杨定这些先投降王允再趁机反叛的董卓余党;最后在长安附近又有一批人,以樊稠、李蒙等人物为首领。他们之间并非铁板一块,最后在攻破长安、控制朝政之后,也是对蛋糕有倾向性地划分。李傕、郭汜两个人吃掉了大部分;樊稠吃掉了一部分;最后杨定吃掉一小部分。至于为什么是杨定而非胡轸,因为胡轸不久后就去世了。

李傕、郭汜相攻,汉天子车驾东归

李傕、郭汜、樊稠、杨定表现上非常和谐,但是实际并不算团结。在初平四年到兴平元年(即公元年到年),李傕、郭汜与马腾交恶,马腾联合韩遂和刘焉,与李傕、郭汜爆发了长平观之战。这次战役中李傕、郭汜大获全胜,但是也埋下了分裂的祸根。

在长平观之战中,樊稠本着大家都是凉州人,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心态,放走了韩遂,因此引起了李傕的怀疑;不久后李傕设计刺杀樊稠和李蒙,又导致了杨定的恐惧;于是杨东拉着郭汜一起对抗李傕,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给关中地区的破坏非常严重。最后由于李傕挟持汉天子的做法太过激烈,导致内部有分崩离析的趋势,另外一个董卓余党张济也从陕县来调停,李傕不得不放弃汉天子,给了汉天子东归的机会。

汉天子从长安向东陆续到安邑、洛阳、许县,最后在曹操的庇护下重建汉室的朝廷。离开东汉朝廷的政治影响力后,关中地区就成为类似其他地区的性质,也成为一个三不管地带。除了李傕、郭汜这些董卓余党之外,西凉的军阀也向关中地区侵入。除了马腾、李傕、郭汜等人以外,还有很多小势力,共同占有关中地区。从后续曹操与韩遂、马超的战争来看,关中地区至少有十支军阀,这绝对不是关中地区所有军阀或者说势力的总数。

潼关之战之后,曹操终于控制关中

曹操对关中地区的控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利用自己控制汉室的政治上的优势,取得关中军阀的口头上的臣服。当然可能也并不局限于口头上,至少韩遂上交人质,马腾更是亲自进入朝中做官,也是以自己作为人质;在曹操与袁氏的战争当中,关中军阀也是出人出力,在与袁绍、袁尚、高干的战争中都有关中军阀势力的参与。

然而这种控制并非实际控制,只是一种羁縻的状态。关中军阀有自己的土地人口资源,可能还有凉州作为后盾,和其他地区的军阀并没有太大差别。真正改变这一状态的时间是在建安十六年,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之后,将战略目光投向西北。他以讨伐汉中张鲁为借口,进攻汉中虽然不只有一条道路,从襄阳取径东三郡也可以进攻汉中,但是正常的进攻路线肯定是从关中到汉中。

曹操进攻汉中,要求从关中地区行军,这是一个假道灭虢的计策,当然如果关中军阀不让,这也就成为一个阳谋,逼反关中军阀继而消灭。关中军阀果然不允许曹操经过,以韩遂、马超为首的十支军阀组成联军抵抗曹操,被称为关中十将。曹操与关中十将展开激烈的战争,主要地点在潼关、渭南一带,被称为潼关之战。曹操一举击溃关中十将,继而派遣夏侯渊等人扫平在关中的各个残余势力,最终控制了关中地区,后来也成为与蜀汉对抗的主要军事基地,最终从关中出兵消灭了蜀汉。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华阳国志》、《中国历史地图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19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