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曲村记忆五十年后那个日本老兵回到塬上

2022/10/8 来源:不详

三门峡陕州区张汴乡

曲村,隶属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位于三门峡市以南,距离市中心有二十多公里的路程。来河南旅游,大多人西行至洛阳,已算是极限,河南更西部的三门峡,常常是被忽略的对象。而即便来到三门峡,在三门峡大坝打个卡也就匆匆离去,来陕州张汴乡者可谓寥寥,更别提曲村了。

曲村

曲村建在一个高高的塬上,何为塬?简单理解,意即高山上广阔的平地。在陕西、山西、甘肃以及豫西,都可见这种地理地貌。早年间,塬上交通不便,百姓过着近乎隔绝的生活。这些年,随着柏油马路的修通,塬上和外面的沟通逐渐增多,曲村的地坑院,也因此走进了大家的视野。

在三门峡所有地坑院之中,数北营村的陕州地坑院名气最大,不过,我向来对圈养的景点兴味索然。但凡有替代之选,绝对不去凑人多的热闹。毫无疑问,曲村,就是这个PlanB。

曲村最原始的地坑院村落

曲村有超过个地坑院,但保存最完整、最精美的非高家莫属。高家地坑院就建在曲村县道不远,主路边竖着一个大大的招牌,顺着里面再走几十米,便能抵达。

高家地坑院

高家地坑院,顾名思义,主人姓高。更巧的是,高家地坑院不仅男主人姓高,连女主人也姓高。夫妻二人早年间在陕县(即如今的三门峡市陕州区)的化纤厂上班,下岗后,开过葵花榨油店。再然后,就是接过祖产倾力改造,在搞搞农家乐的同时,也为传承和发扬地坑院文化尽一份自己的力。

高大姐绘声绘色地为我讲解

高家地坑院,距今已有超过70年的历史,它是高大哥的爷爷,在解放前夕带领同村人一起开凿的。早些年,这一方地坑院,12个窑洞住着三、四户人家,现如今,其余人悉数选择在地上盖房子,高大姐和丈夫也就全盘接收了。

高大姐专辟一间保留地坑院初建时的模样

高家地坑院的历史明确可溯,但地坑院的历史,却不太好说。有说,地坑院有多年的历史,也有说,至少多年了。至于为何会建造地坑院这种特殊的居所,说法倒是比较统一。话说以前,老百姓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条件也很拮据,但每户人家又多养育。待这些孩子长大了,要成家了,怎么办?

高家地坑院编号57

在地上为每个孩子盖一间房,花费大,不太现实,那就因地制宜,往地下发展。谁家要建新的地坑院(天井窑院),吆喝一声,同村的人都会来帮忙。这一方地坑院筑好,孩子们成家的事情也就差不离了。

主窑及内景

这地坑院虽在地下,但冬暖夏凉,非常宜居。此外,这地坑院看似简单,开凿起来却需循阴阳八卦的讲究。高大姐告诉我,“建造地坑院,首要的事情,是确定堂屋,也就是主窑的方位在哪儿。主窑的方位怎么确定,这又需要结合当家人的生辰八字来测算,是为,东震、南离、西兑和北坎”。

下院通道

高家地坑院属北坎院,也就是说,正北为主窑。在以前,这主窑就是高大哥的爷爷住的。而一旦主窑方位确定,地坑院的窑门也就定了,窑门就设在主窑正对的位置。当然,地坑院的讲究远远不止于此。比如,主窑的门窗要比偏窑多一扇,比如,地坑院和地面的四周,还需加砌一圈青砖青瓦、高30-50厘米的拦马墙,再比如,地坑院之中还要深打一口窑井,解决人畜饮水的问题…

六星灶

高家地坑院是曲村的明星地坑院,有时候客人多了,局促的灶窑折腾不开,两口子因而又在露天的院里造了一方南斗六星灶外加一小灶。这六星灶,说白了,就是六孔灶,但最大的特别之处在于,这六孔灶是连接在一起的。如此设计,既提高了做饭的效率,也大大节约了柴火。高大姐热情地给我展示用草圈和六星灶蒸出来的酵子馍,酵子馍虽然放在冰箱里,表面染上一层层薄薄的冰霜,却依旧盖不住由内而外散发的香气。

草圈酵子馍

这些年,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很多人从地下走到地上盖房子,大量地坑院也就此破败、荒废了。高大姐夫妇把地坑院当作一门生意,也当作一种传承的责任,疫情来袭,生意非常惨淡,但高大姐和丈夫一商量,又投入不少,在窑洞里加装了现代化的卫生间。我相信,如果有更多的高大哥、高大姐的坚持、创新,地坑院文化将会继续在陕州大地风光下去。

抗战胜利50年后曲村来了个日本老兵

曲村的老人告诉我,“曲村除了地坑院,还有一口含恨井”。含恨井很好找,按照老人们的指示,我很快便在一片菜畦地里寻见了。

含恨井亭台

一个六角的亭子下,竖着一个石碑,上面刻着“含恨井”三个大字,石碑跟前,就是一个用铁栅栏盖住的深井。朝里看,黑漆漆一片,什么也瞧不见。关于含恨井,有这样一个久远的故事。

含恨井

年,侵华日军一个师团司令部驻扎在曲村村民李增顺的大院内,村西南防线由步兵把守,村东由骑兵布防,村北设有后勤保障部门及慰安场所。当时,日军已经占领河南和山西大部,正集结精锐部队进攻陕西,以期痛击国共军队,控制我中原地域。

但从陕北的府谷到豫西的三门峡,国共据潼关、函谷关以及黄河的天险,始终未能让日军占到便宜,即使日军能短暂从山西、河南趟过黄河,也迅速被国共军队击退,迟迟不能站稳脚跟。在这种背景下,日军囤积重兵于三门峡、灵宝一线,意欲发动连续的进攻。

当时的曲村,就处于日军的全面控制下。

日军在曲村铁蹄践踏,无恶不作,激起了村民极大的不满。有一村民叫卢勇,看到日军的恶行,决定联合陕塬的抗日积极分子,搞点破坏。这一号召很快得到响应,卢勇及一干抗日民众对日军师团的司令部和村南的炮楼,进行了多次袭扰,给日军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也彻底激怒了日军。

含恨井附近漂亮的格桑花

转眼到年初春,日军从张村塬一带进行了拉网式地扫荡,抓获抗日民众三十余人,并统一拉到炮楼下,列队刺杀,砍下的头颅则抛于井下,现场可谓惨不忍睹。待抗战胜利、日军撤退,爱国民众及家属隔三差五来到井边凭吊,“含恨井”之名也就传播开来。

日军当年占据的村南炮楼,早些年因为修公路,已经推倒拆毁,只留在老人们的记忆里。所幸,含恨井得以保留,还加以修缮,成为记录这段惨烈历史最鲜明的证据。

村口卖桃的李氏爷爷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年曾在曲村驻扎的一个日本老兵,在家人的陪同下重新回到塬上,这让曲村陷入轰动。半个世纪过去,二十岁的“老兵”已经成了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看到熟悉又不熟悉的一切,他潸然泪下。据说,日本老兵的弟弟当年就是在曲村的战斗中死去,重返故地,全然因为年纪大了,得来祭奠一遭,否则,往事纷扰,怕是难以瞑目。

曲村的人不姓曲

曲村的人不姓曲,这是我离开前同村口卖桃的爷爷聊天时得知的。中国由北至南,很多村落的命名,都是同姓人迁移、聚集,索性最后以姓氏命名的结果。但曲村,主要的姓氏却是李氏和卢氏。三门峡市下辖还有一卢氏县,可见,卢氏在这个地域人口甚众。

可能是全国唯一一个地下村委会

至于曲村为什么叫曲村,当地人也说不上来,祖辈来到这里的时候就这么叫,这么多年也就沿袭下来。爷爷还告诉我,他家里有族谱,说的是,他们的老家在山西洪洞,曲村李氏是大槐树迁移的后代。

山西洪洞大槐树景区

元末明初,中原地区因为连年战乱,洪灾、蝗灾、旱灾不断侵扰,百姓家破人亡,饿殍遍地以至人口锐减。那时候,河南、河北、安徽、陕西等地都是重灾区,耕地荒废、财政紧张,民生多艰。但与此相反,山西一地,因为借山河之险,又恰逢风调雨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口迅速增长。

基于这种情况,初掌政权的朱元璋,同大臣商量后,开始了一场由官方有序组织,轰轰烈烈的移民屯垦措施。移民的地域不仅限于山西洪洞,但洪洞人口最多,因而成为迁移的主要集中点。当时,洪洞贾村广济寺旁有一颗大槐树,迁移的人大多需要到这里办理手续、领取路费,才踏上离乡旅途。又因为这大槐树上有一老鹄窝,因而,大槐树和老鹄窝便成为人们泣别家乡最好的精神寄托了。

有一句俗语这样说道,“问我始祖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老鹄窝”。但凡是洪洞大槐树迁移的后代,祖祖辈辈都会说这么两句。光阴荏苒,卖桃的爷爷祖祖辈辈在曲村扎根已经数百年了。而曲村最初的主人,或许也飘零他乡,在别处开始了新的生活。

蒲剧演员豫剧演员

离开曲村,恰逢镇上有一人家在办白事。主人请了两位戏剧演员表演,一位唱蒲剧,声音高亢洪亮,起伏有致,问唱的哪出,答曰:法门寺。蒲剧演员唱罢,豫剧演员便登场了,唱的哪一出没问,但明显跟家庭、亲情有关,因为唱的实在太深情、太感人了。两位戏剧演员轮流上阵,视野望向长长的街道,旁若无人一样。我想,这种专注和情绪里,就藏着中华民族的魂。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18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