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军争录元嘉廿七年战争

2022/7/14 来源:不详

让白癜风患者感受中科魅力 https://news.iresearch.cn/yx/2019/09/302563.shtml

题记: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壻,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风起

元嘉二十七年(公元年),宋太祖刘义隆43岁。这位从废立阴谋中荣登大宝的帝王,诛杀权臣,剪除大将,罢废宗室,将军政大权独揽一身,而南朝宋两代君王数十年的积累,刘义隆的开明治政,更使得国力“内清外晏,四海谧如也。昔汉氏东京常称建武、永平故事,自兹厥后,亦每以元嘉为言,斯固盛矣!”。这是南朝国力疆域最为巅峰的时期,正所谓保暖思淫欲,对于一个君王尤其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君王来说,没有什么比开疆拓土更有吸引力,这自然让“元嘉中,每陈北侵之策”的王玄谟简在帝心,也使得志得意满的刘义隆"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意。"。

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年),魏世祖拓跋焘42岁。这位从即位到被弑都比刘车儿早那么一年的枭主,仿佛从登基开始就活在了马背上,在群狼环顾中杀出一片血色江山。经过近三十年的征伐,鲜卑铁骑兵锋所向,已“扫统万,平秦陇,翦辽海、荡河源”,威服柔然,黄河以北,尽皆魏土。而北魏治国施政,则多劝教农桑、齐民编户,又以四向征伐所掠财货充实国库,使得“此后数年之中,军国用足矣”。内外部环境的团结稳定让这位被《宋书》称为“虽冒顿之鸷勇,檀石之骁强,不能及也”的帝王终于将目光投向了南方,策马扬鞭朝着“廓定四表,混一戎华”的王霸雄图一去不返。

江山有二虎,两强相争!

如果说,刘裕代晋预示着南北朝大幕的掀起,元嘉二十七年至元嘉二十八年初的战事则可谓奠定了南北朝百多年南北对峙的格局。历史选择了这两位年龄相仿,人生轨迹相似的君王来对垒这场影响深远的战争,也由着两位各自不凡的君王一起推动了滚向百年乱世的历史的车轮。

(图片形象仅供参考)

二、悬瓠

元嘉二十七年,春,魏主焘如洛阳。二月,大猎于梁川。

年初,北魏一系列散发着强烈南侵信号的动作,迅速引起了南朝宋中央的重视,宋文帝刘义隆亲自作出批示:“若魏寇小至,则各坚守;大至,则拔民归寿阳。”意即如果魏军小规模犯边,各地各部门据城自守,如果大范围侵略,则要将百姓迁徙到寿阳。

尽管“边戍侦候不明”让南朝宋无法对北魏入侵的形势做出直观准确的判断,南朝宋这番应对绝对不能算是错了,北魏于元嘉二十七年春季的南侵的确带着试探性质。只是这种中规中矩的部署,从战争开始后的走势来看,还是让南朝宋吃了闷亏。问题主要在于从中央到地方的信息传递迟滞,让南朝宋国内无法迅速贯彻执行这项方针政策,宋魏两国间廿载承平也让南朝宋边地对于战事的应急响应措施几近于无。而北魏从战略部署到军事动员再到大军出征这一连串动作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一气呵成,更是让战事开始时南朝宋边地措手不及、方寸大乱。拓跋佛狸自将铁骑长驱直入,与之相对的则是南朝宋颍川、南顿(颍)两郡太守弃城而走,拱手让出了供北魏南侵的道路。(笔者按:《资治通鉴》载颍川太守郑琨、南顿太守郭道隐,《宋书?文帝纪》载汝阳、颍川两郡太守郑琨,陈、南顿两郡太守郭道隐,此二处南顿或为误记。根据《宋书?州郡志》记载南顿为县治,南颍为郡治。特此提出,仅供参考)

春季战事初期的发展对于北魏来说顺利的异乎寻常,南朝宋境内的毫无抵抗,让原本试探性入侵的北魏肆无忌惮的选择继续扩大侵略的规模。魏主拓跋焘率主力部队直扑汝南,又分遣永昌王拓跋仁掳掠六郡生口,北屯汝阳。(根据《宋书?州郡志》,笔者认为北魏所掠六郡或为汝阳郡、颍川郡、梁郡、南颍郡、陈郡、新蔡郡,已在地图上标出大致方位。)

大军压境,汝南太守徐遵之不出意外的去郡而逃。

假若魏军攻占汝南并站稳脚跟,那么依托秦岭山脉,以汝南为翼护,则能让秦岭以东的华中平原彻底向北魏敞开怀抱,会任由着鲜卑骑兵在兖、豫大地上撒了欢的纵横驰往,予取予夺,南朝宋长江以北的广袤疆域则有被拦腰截断的风险。若更进一步,由汝南南下荆襄将会畅通无阻,而占据荆襄意味着上溯可对巴蜀形成包围夹击之势;顺游而下,长江天险将形同虚设,南朝宋腹心之地俯首可得。

二月下旬,魏主焘进围悬瓠。时南平王刘铄镇寿阳,遣左军行参军陈宪行汝南郡事,守悬瓠,城中战士不满千人。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

作为汝南北面门户的悬瓠城虽然城小人少,却像根钉子一样,钉死在了北魏大军的前方,让北魏骑军吃尽苦头,再难寸进。北魏乏善可陈的冲车+人肉攻城大法对于算不上坚固的悬瓠城却成效甚微,无数兵士抛头颅、洒热血去填城埋堑换来的是无休止的拉锯。此时横行北疆,覆灭诸国的鲜卑勇士只能无奈的发现,尽管在这个时空,北魏铁骑堪称华夏野战最强作战单位,但当大家都以两条腿进行战斗以后,城墙上的宋军无疑会以丰富的经验击败他们。而在军事上可谓惊才熠熠的太武帝拓跋焘面对南朝城墙颇显束手无策,将他在攻城战方面的短板暴露无疑,这是他第一次受阻于城池,但不会是最后一次,攻城堕邑将成为他的一生之敌,也只能说尺有所短。

三月。在血腥惨烈的悬瓠保卫战如火如荼的进行时,宋文帝刘义隆针对北魏入侵的反击显得姗姗来迟:

一是命时任徐州刺史的刘骏派出骑兵“赍三日粮袭之”。此时后来的宋世祖孝武帝刘骏还安分守己的做着他的武陵王,还未展开与路氏那段惊世骇俗的倾世之恋,得到命令后兢兢业业地从治下凑出了一千五百骑兵,以刘泰之为帅,垣谦之等五人为副将,分五军,长途奔袭掳掠六郡的拓跋仁部。这次飞蛾扑火般的袭击在北魏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随后这支敢死队就被聚敛败卒的北魏骑兵覆灭了。主将刘泰之、及一名副将战没,一名副将被俘,只剩下3人带着半残的军队仓皇逃回。

二是寿阳方向,以臧质代替南平王刘铄为主帅,并以刘铄帐下安蛮府司马刘康祖为前驱,援军汝南。宋援军在新蔡郡与北魏防备寿阳方向的部署军发生激烈交战。刘康祖率军突击,大败魏军,阵斩北魏任城公拓跋乞地真,算是为南朝宋挽回了一点颜面。

四月。北魏大军兵困悬瓠四十二日后,拓跋焘因夏季将至,不利北军作战,果断抛下悬瓠这根膈应人的鸡肋,带着掳掠的大量人口,挥师北还。

宋魏于元嘉二十七年的第一次交锋就此草草收场,北魏占了便宜,但无法进一步扩大战果。南朝宋损失了很多人口,也无力追击北魏主力,但成功的将无心恋战的北魏军驱逐出境,算是完成了既定目标。双方在无关大局的试探中,勉强算是打了个平手,而这只是元嘉廿七年战事将起的前戏。

附注:本章中涉及“(拓跋)焘自率步骑十万寇汝南”,悬瓠守城战中南朝军“杀伤万计”,“(刘)泰之等至,虏都不觉,驰入袭之,杀三千余人,烧其辎重。营内有数区毡屋,屋中皆有帐,器仗甚精,食具皆是金银,帐内诸大主帅,悉杀之。诸亡口悉得东走”等史料,笔者认为是南朝文人文字胜利大法,未予以采用,特此提出,仅供参考。

三、北伐

——《宋书?索虏传》

【(六月)上欲伐魏,丹杨尹徐湛之、吏部尚书江湛、彭城太守王玄谟等并劝之;左军将军刘康祖以为"岁月已晚,请待明年。"

上曰:"北方苦虏虐政,义徒并起。顿兵一周,沮向义之心,不可。"   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谏曰:"我步彼骑,其势不敌。檀道济再行无功,到彦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谟等,未逾两将,六军之盛,不过往时,恐重辱王师。"

上曰:"王师再屈,别自有由,道济美寇自资,彦之中涂疾动。虏所恃者唯马;今夏水浩汗,河道流通,泛舟北下,碻磝必走,滑台小戍,易可覆拔。克此二城,馆谷吊民,虎牢、洛阳,自然不固。比及冬初,城守相接,虏马过河,即成擒也。"

庆之又固陈不可。上使徐港之、江湛难之。庆之曰:"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

上大笑。太子劭及护军将军萧思话亦谏,上皆不从。】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

七月,南朝宋大举北伐。

刘义隆心中北伐的那团火焰不曾熄灭过,但拓跋焘那封极尽挑衅嘲讽的书信或是点爆他倾国北伐念头的那颗火星。面对群臣的质疑反对,刘义隆自有他固执己见的道理:

一是北地民众不堪北魏统治,可为北伐助力。

二是夏季水流充沛,大利南军行进。在冬季前将防线推至黄河沿岸,凭天险而守,则北军不足为虑。

战略部署也是明确:一出青州(今山东地区),扫通黄河沿岸;一出华中,克戍洛阳,以为北防根据;一出南阳,袭扰关中;又以巴蜀、汉中之军骚扰北魏陇凉边地。

客观地说,这番战略部署可算是中国历代以南伐北的标准模板,曾被刘义隆亲爹宋武帝刘裕成功实践过,后世朱元璋北伐的路线也是大同小异。当然无论是刘裕还是朱元璋,所面对的都是一个群阀割据,一盘散沙的北方。

七月中旬,申元吉攻克碻磝,太守王买德弃城而逃。右路军也是右中两路军统帅萧斌分派崔猛进攻乐安,王玄谟进攻滑台。同一时间,胡盛之兵出汝南,会和从上蔡出兵的梁坦,进攻长社。长社太守鲁爽弃城走,中路军梁坦、刘康祖等便顺势向洛阳东门户虎牢进军;南阳方向,柳元景等部往弘农方向进发,成功的招揽到了弘农前方卢氏带路党赵难一只。三军并进,北伐初期形势看起来还是美滋滋的。

面对南朝宋的大举进攻,拓跋焘,忍。

九月,秋高马肥,拓跋焘自帅大军自平城(今山西大同)援滑台,又诏令拓跋仁发关中兵援军洛阳。

此时南朝宋的北伐逐渐陷入僵局。中路军在史料中没了音讯,或是在虎牢关顿步不前。而右路军王玄谟兵围滑台,数月不下。

——《宋书?王玄谟传》

冬,十月,魏主焘至枋头。一方面派遣陆真潜入滑台安抚人心,又派遣长孙真率兵五千从石济渡河,准备截断王玄谟归路。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

在野战中,北魏骑兵的冲击力本就是宋军难以抵挡的,而王玄谟的色厉内荏,不得军心更加剧了战事的糜烂,使得宋军一触即溃,兵败如山。而这一败所引发的后果也是雪崩式的,除了让南朝宋布防黄河的计划彻底流产,更使得南朝宋军队军心尽丧、各路皆溃。同时也为北魏军马踏中原、饮马长江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豁口和契机。

当是时,左路军柳元景等部,正逢拓跋仁大军过境。柳元景机智地选择戴上石头帽偃旗息鼓,口中念叨着“你看我不到”的咒语,成功在卢氏地区潜伏下来,一边暗中联系发展雍州大地反魏的地下党员,一边等待着拓跋仁头也不回的东去洛阳后掀起燎原之火。这也成为元嘉二十七年北伐左路军能在崤函之地犹入无人之境的前提。

十至十一月,在带路党赵难的引领下,柳元景等部先后攻占卢氏、弘农,斩杀拓跋仁帐下留守的李初古拔、李买德父子。随后兵分二路。庞法起部出兵潼关,凭借关陇之地蜂拥而起的义兵以及拓跋仁东进时带走了北魏关中主力,庞法起颇为轻松的拿下了潼关,顺势兵进长安,在关中大地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薛安都等部东进陕县,遭到北魏留守洛阳的张是连提率万骑阻击。宋魏两军在陕县城下苦战数日,凭借薛安都冠绝当世的武勇和在廿二史中都少有的精彩绝伦的突阵,终于斩杀张是连提,克据陕县。

——《宋书?柳元景传》

而之后,随着中原局势溃乱,刘义隆诏还柳元景等部,退军襄阳,为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北伐画下了句点。

章末小结:元嘉草草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是:

一、宋军无总揽全局之人,刘义隆本人武干平庸,且鞭长莫及。刘义恭、刘骏则无节制诸军之能。萧斌幸臣,说是差强人意都有勉强,而如沈庆之等或当一面,不备大局,王玄谟更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二、敌强我弱。纵观二十七年宋魏间发生的野战、硬仗,唯西路军柳元景苦战而胜张是连提,凭借的也多是薛安都超人一等的武勇。宋军有守城之用,但早不复晋末宋初时所向披靡的战斗力。

三、准备不足。其中士卒多新募,除了“悉发青、冀、徐、豫、二兖六州三五民丁”外,“又募中外有马步众艺武力之士应科者,皆加厚赏。”,而军备也多有不足,甚至向“扬、南徐、兖、江四州富民家赀满五十万,僧尼满二十万,并四分借一,事息即还。”虽然南朝宋较北魏要富庶不少,但这一系列的举措并不能形成实际的战斗力。另外就整体的战略布局来说,刘义隆低估了宋军的战斗能力和行军速度,夏季的水路大通并未使宋军能够赶在冬季前达成战略目标,宋武时期水陆并进势如破竹的画面也只能存在刘义隆的臆想中。而即使是宋军能够成功布防黄河,以后世经验来看,黄河天险其实也并不足恃。

四、南征

元嘉二十七年十月,在魏太武帝拓跋焘大破王玄谟于滑台后,宋魏攻守之势瞬间逆转。南朝局势以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冰雪消融、一溃千里。

——《宋书?沈庆之传》

——《魏书?世祖纪》

在沈庆之的劝说萧斌等人抱着保全青州的目的选择固守历城(今济南),但作为北魏行军侧后方的这根楔子,对北魏后续的行动未起到多少正面意义。作为元嘉二十七年华东战场的主力部队,当他们龟缩历城以后,身后毫无防备的南朝疆土就彻底暴露在了北魏的爪牙之下。而东部战场另一支奔赴河洛的军队也在滑台大败之后向寿阳方向收缩。于是北军如愿以偿的席卷中原。

拓跋焘当机立断的部署五路军队南征,也丝毫不忌讳历城宋军可能对北魏归路造成的威胁。而当北魏骑兵飞快的驰骋在宋朝大地上,滑台之败所引发的骨牌效应愈演愈烈。

十一月,拓跋焘至邹山,降鲁郡太守崔邪利,进而围攻彭城。同时拓跋建自清西进,至萧城,大败彭城援军,主帅马文恭仅以身免。

魏军的势如破竹,让南朝境内人心惶惶,谈魏色变。比战局失败更可怕的是低迷的士气,兴不起抵抗的战心。当魏军围彭城的时候,北伐名义上的最高领袖刘义恭都想着逃跑,就不难想象底下郡县有多少官员渎职,弃城而逃了。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

十二月,拓跋焘围彭城一月,不出意外的,不克。但随即继续南下盱眙,轻松击败了盱眙方向的援军,斩杀援军主将胡崇之。

是月,不知后院起火的拓跋仁连战连捷,连克悬瓠、项城,继而兵进寿阳,于武尉消灭了守军,俘虏了戍主王罗汉,并在武尉击败了受刘义隆诏令,赴援寿阳的北伐中路军。杀刘康祖,俘虏胡盛之,至此,南朝在中部平原最后一支可堪野战的部队被消灭了。

——《宋书?刘康祖传》

拓跋焘攻盱眙,仍不克,于是留四千人围城,车驾继续南下至瓜步,与北魏其余四军同日临江,距刘义隆身在的建康城(今南京)不过一江之隔。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

此时魏军也至强弩之末。大军行进粮草供应全靠劫掠得获,而越靠近南朝政治中心,坚壁清野被执行的越彻底。在吓唬了刘义隆一通以后,拓跋焘见好就收,一边与刘义隆和谈,一边谋划着撤军事宜。

元嘉二十八年,春,正月。拓跋焘率军北返。途径盱眙,向城中讨要酒喝时被守城的臧质羞辱,于是大围盱眙。魏攻盱眙三旬,凭着那冲车+人肉大法自然是奈何不了盱眙城的,于二月愤愤退去。随后自彭城过,继而北去,南朝军队皆不敢追。

元嘉二十七年战事及其后续余波至此彻底画上句点。

章末小结:

——《魏书?崔浩传》

元嘉二十七年末北魏南伐很好的执行了崔浩在拓跋嗣南伐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即不以城池为限,分兵四击,从而将南朝江山撕扯的支离破碎。当南朝面对冬季河水冻结,在两淮流域上都能穿驰如风的北魏骑军,也只剩被动挨打的份,或被围城打援,或被野战聚歼。而当初提出战略的北魏谋主崔浩却在元嘉二十七年六月被族诛了。不知早一步步入黄泉的崔司徒在一年之后见到他的主君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表情。

五、尾声

北魏南征,“拓跋焘凡破南兖、徐、兖、豫、青、冀六州,杀略不可称计”“所过郡县,赤地无馀”使得“自是邑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也由此,让南朝在江北的统治根基大幅削弱,此后百年都趋于守势,不复望统一天下。

而拓跋焘在南征结束后不久即被儿子弑杀,时隔一年刘义隆亦死于宫廷政变。历史的创造者们如此巧合的相继离去,留下的乱局也依然有着无数人前仆后继。

—————————手工分界线—————————

更多古代战争资讯,敬请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7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