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鬼李贺大哭一场撒手去,人间再无鬼气象
2024/8/28 来源:不详贵为宗室,家道中落
李贺,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年),在福昌县昌谷(今洛阳宜阳县三乡)一个破落贵族之家降生。
说是贵族,因其远祖乃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唐宗室远支。说是破落,因武则天执政时大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1巧合的是,李贺出生的这一年,久为“边上从事,“漂泊”一生的其父晋肃也稍得升迁,任陕县令,但不久老死。
李贺对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贵血统这一点十分自豪,在他的降里一再提起:“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谒皇孙请曹植”。但实际上,他这个“宗室王孙”可能算不上大郑王的嫡脉。
年少成名,寒窗苦读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少年便有才名,七岁能诗,尤擅“疾书”。贞元十二年(公元)李贺时年七岁,韩愈、皇甫湜造访,李贺援笔辄就写就《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湜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名扬京洛。
年稍长,李贺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焚膏继晷,十分刻苦。李商隐作《小传》云:“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见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
贞元二十年(年),十五岁的李贺就已经誉满京华与李益齐名了。
命运不济,文章憎命唐宪宗元和三、四年间(公元~年),18岁的李贺做《雁门太守行》,诗曰: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闻韩愈在洛阳,李贺即以此诗往谒韩愈。据说,以李贺才名,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声,但李贺比较倒霉,虽然成名很早,却“年未弱冠”即遭父丧。当时,服丧“务必以三年全期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年)韩愈才与李贺书,劝其举进士。
该年初冬,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房式主持,韩愈参与组织的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并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可是“阖扇未开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
元和三年(公元年)春,十九岁的李贺离京返回昌谷,作《出城》,当年十月间,再次西入长安。经停洛阳,韩愈、皇甫湜到访慰藉落第之人,李贺作《高轩过》答谢。十月十四日,李贺在洛阳仁和里坊的宅院中,与前辈话别,作《仁和里杂叙皇甫湜》。
“牢落长安”,鞭挞黑暗元和五年(年),李贺21岁,时韩愈调为河南令(河南府,治所洛阳),有诗《燕河南府秀才》,诗中有“惟求文章写,不敢妒与争”。可能是感怀此前李贺的不幸遭遇,诫勉本届考生。
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他曾写了不少抒愤之诗,当年回到昌谷。大约因其为李唐宗室的后裔,又有韩愈为之推奖,元和六年(年)五月,李贺又返回长安,经宗人推荐,考核后,父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
从此,“牢落长安”长达3年,为官3年间,李贺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了许多事情,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当时社会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个人生活虽不如意,却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篇。虽然此间心情“憔悴如刍狗”,但增长了生活阅历,扩充了知识领域,在诗歌创作上大获丰收。所谓贺诗“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清姚文燮语),大多数作品就产生在这一时期。他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唐代文坛的杰出地位,应该说主要是这一时期写下的近60首作品奠定的。
哀愤孤激,忧郁病笃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哀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元和八年(年)春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
但他不甘沉沦,又举足南游,希望在南楚或吴越一展才华。离长安时,他的友人无可和尚(青龙寺高僧)也曾写过一首《送李长吉之任东井》的诗,预祝他南游成功,诗曰:
江盘栈转虚,候吏拜行车。家世维城后,官资宰邑初。
市饶黄犊卖,田蹑白云鉏。万里千山路,何因欲寄书。
但南游结果大约也不妙,概因“九州人事皆如此”吧!李贺失望折回洛阳,告别长辈皇甫湜等亲友,同年十月十四日又西进长安。
元和九年(年),他决然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归卧”。然后取道宜阳、洛阳、经河阳,入太行,过长平、高平,于深秋到达潞州(今山西长治市)。此后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3个年头的幕僚,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服务,帮办公文。
元和十一年(年),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友人张彻也抽身回长安。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才华横溢,因何称鬼?南宋严羽评价李贺之诗说“鬼仙之词”,即李贺既写鬼,也写仙,既有阴森凌厉的百鬼狰狞,也有雄奇绚丽的仙界幻象。但是,李贺更多着眼于“鬼”,即便在诗中,他自己的形象也似人似鬼,充满阴冷的色调。比如,在《伤心行》中,李贺写自己“病骨伤幽素”,青灯吐着鬼火,“灯轻兰膏歇”,“古壁生凝尘”,而他自己则是“羁魂梦中语”,作者坠入虚无的幻象,虚无将他吞噬,也将他埋葬。
故而,《海录碎事》在评价唐朝三绝诗人时,说李白是天才绝,白居易是人才绝,而李贺是“鬼才绝”,在《居易录》中,李贺的诗更被成为“才鬼之语”。
鬼才早逝,亦留诡异考证李贺生平,颇为感慨。李贺出身贵为当朝宗室,虽负才名,却未早登科第,振其家声。命运坎坷,迭遭不幸,造化弄人,良可叹息!
“落魄王孙”既傲且卑,身量瘦弱,其貌不扬,少年聪慧却屡遭挫折,这些或许已经暗示其人生落寞。
在长安期间,他目睹朝廷腐朽,更加苦闷。对现实的不满,使他崇仰神仙,又急而不得,转而蔑视仙道;渴望建功立业,未遂其志,继而愤世嫉俗,仇视权贵。
他在《苦昼短》中写道:“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他幻想自己成了宇宙的主宰,去屠杀恶龙,他要挣脱天地时间的限制,幻想着长生永寿。
然而人生终究抗不过命运,一切都有结束的时候。关于李贺之死,有过一个神奇的传说,李商隐所作《李长吉小传》把它记录了下来: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李商隐文中记载,李贺死时候的情景,是李贺的阿姊讲的,应当可靠。
这个天生的神童、诗坛的鬼才,就这样结束了传奇的一生,让人不胜唏嘘。
有感而发,作悼李贺律诗一首,以为纪念:
天帝建成白玉楼,
召尔撰文表华章。
大哭一场撒手去,
人间再无鬼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