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天水甘肃甘谷古坡镇发现古代摩崖石
2024/8/26 来源:不详甘肃甘谷:古坡镇发现古代摩崖石刻撰文:张宁生编辑甘谷石窟文化的发展史堪称一部宗教文化的发展史,尤其是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的进入和发扬光大是开窟造像之举极其关键因素。大像山、华盖寺等重要石窟都有大量的宗教遗迹,且多为释道儒并存。经考证,佛教传入甘谷可追朔到北魏晚期,大兴于盛唐。而道教传入甘谷的时间却无史料可查。近日在古坡石鼓山南坡断壁之上发现了一处高1.6米,宽1米的摩崖石刻,共有阴刻楷书文字多个字。虽因年代久远而字迹风化严重,但除个别字迹漫灭不清之外,大多依稀可辨。石刻原文如下:山主系南宋东梓路遂宁蓬溪利谷人氏,流于天朝陕西路本山秦州伏羌城,本庵道众计十五人。山主是金阙三皇法师李秽祀字号(),绝(癸)丑年游山至此,建庵修行。本师金城太阳通玄三界诵经()归本山主,炼真开教。莅当虎必立皇帝。本山系南宋岁兴隆达世。至元八年四月十五日记耳。(五百年前一会中,因缘又遇再相逢)。阿只吉大王作本庵之恩主是也。左玄真人李吟(符箓)玉仙山会明岩通灵宫(符箓:南山庵主李道)修道主法师赵庵主李缘镇。大意是说:此处的山主(指道庵之主)是南宋年间由(四川)遂宁(今四川省遂宁市)(南宋理宗宝祐六年(),改遂宁府为遂宁都督府。元世祖至元十九年(),改遂宁都督府为遂宁州)所属的蓬溪县人。流落到天朝(指元朝)所辖的陕西路(陕西路,北宋设置的一级行政区,“至道十五路”之一,治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宋至道三年()置,其地东尽淆函,西包汧陇,南运商洛,北控萧关,即今陕西榆林县以南、山阳凤县以北全境、及山西闻喜县以南、河南陕县以西、甘肃泾原、渭川二道所辖地。陕西路治所设于京兆府(今陕西长安县治),统京兆、河中、凤翔三府,及华、同、解、虢、陕、商、乾、耀、丹、延、富、坊、邠、宁、泾、原、庆、环、渭、仪、凤、阶、成、秦二十四州,保安、镇戎二军,开宝、沙苑二监,庆历初分陕西为富延、环庆、泾原、秦凤四路,熙宁五年()又增置熙河路、永兴路,寻并为秦凤、永兴二路,永兴路仍治京兆,秦凤路治秦州(今甘肃天水县治)。秦州伏羌县(今甘谷)。于(癸)丑年之际修建道庵一座,拥有信徒十五人。在庵中传播道义,(即所谓“炼真开教”)。这时正是元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的“至元八年”(年),石刻中所刻“虎必立”当指忽必烈。可能是蒙古语音与汉语语音的差异所致,亦可能是避讳天子之名而专意为之。刻石文字中夹杂有道家特有的符箓符号和咒语,道教文化特征显现无遗。从文字中的表述来看,道教传入甘谷最晚可追溯到南宋,在南宋时期即“兴隆达世”。来自四川的道士云游伏羌并选择在古坡石鼓山“建庵开教”的行为说明,古坡在当时符合“山奇、水秀,远离尘嚣且有信众追随”的选址审美要求。刻石中的文字均为楷书,正文文字约五公分见方,落款最大者约十公分。就石壁自然形态镌刻,不拘一格。通篇竖式排列,文序为由左至右。书法以骨力见长,瘦劲飘逸,随心所欲。书风近于魏碑,兼有隶意,规矩有如“郑文公”碑之姿,洒脱略显“石门颂”之态。其中所绘道教符箓为摩崖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该摩崖刻石的发现不仅弥补了县域内摩崖刻石的空白,也为探寻石窟文化、宗教文化乃至书法、文学等在甘谷的发展脉络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我们也可在其中看到文化交流对甘谷地域文化发展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保护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