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游郏县文庙,这是全国县级文庙中最好的

2023/12/26 来源:不详

免费视频网站vip账号 http://cgia.cn/news/chuangyi/1592405.html

又是一个下雨的周末。

这次我们的目标是:郏县文庙。

郏(jiá)县,这个县外地人知道的好像不多,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字怎么念,猛一看以为是陕县(河南确实有一个陕县,在三门峡)。

“郏”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①郏县,地名,在河南。②姓。”

郏县的历史演绎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夹”—“郏”—“郏邑”—“郏县”。

“夹”,指郏县地势,北靠大刘山,南邻北汝河,山水相持谓之“夹”。

“邑”,古代称诸侯国为邑,即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采邑”。

?夏商时期,郏县是一个小诸侯国(邑),名“夹”,就是古夹国。

?到了商未周初,夹、邑合为“郏”,就是指“夹邑”这个地方,与“夹邑”、“夹”并存流传于世,所以《左传》等史书多以“郏”来记述“夹邑”这个地方发生的事情。

偏旁“阝”就是由“邑”字变形而来的,“邑”字与城市有关,故从右耳刀的字,本义多与城镇、地名相关,如“都”、“郊”、“邦”、“郡”、“郭”、“郑”等(即左阜右邑)。

?前年,郑国迁都新郑,蚕食郏地,改称“郏邑”(见《国语?郑语》)。

?前年楚文王“封畛(zhěn,田)于汝”,“郏邑”被楚国兼并。

《左传》昭公元年(前)有记载:

“楚公子围使公子黑肱(gōng)、伯州犁城犫(chōu)、栎、郏,郑人惧。”

?战国初期,“郏”属晋国,韩、赵、魏“三国分晋”(前)后,“郏”始归属韩国。

?秦王嬴政十七年(前),秦国灭掉韩国,设颍川郡,置郏县。自此,郏县这个称谓正式走上历史舞台。

郏县历史悠久,自西周设邑以来,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暗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郏县不仅是联合国命名的河南13个"千年古县"之一,更是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个活动中,河南有9个入选,郏县一地独占5个!

正如低调的郏县一样,郏县文庙这座“国宝级”的景点行事作风更是低调,它少有宣传,知名度不高。

但是,它却是除山东曲阜文庙和南京夫子庙以外,在规模、建制、保存完好程度各方面都超过了其他全国各地的文庙。并且在木、石雕刻艺术和艺术彩绘方面,在全国各县级文庙里也是最好的,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然而,郏县文庙再低调也挡不住它锐利的锋芒,也挡不住下雨天参观它学习它的脚步。

冒着淅淅沥沥的秋雨,来到郏县老城南街中部一条幽静的小巷,郏县文庙就在巷子尽头。

文庙坐北朝南,门不是很大,但是给人一种不张扬却又很庄严的感觉。

文庙的大门叫棂星门,象征祭孔如同尊天,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又意味着天下文人学士汇集于此,统一于儒学的门下。

门口东侧立着孔子的全身塑像。这个像跟以往见过的双手握在一起的孔子像不一样,他目光深邃,腰间挎着一把宝剑夹于腋下,左手拿着一册翻开的竹简,右手伸出食指,好像正在给弟子们传道。

踏入棂星门,面前首先是一个半圆形的泮(pàn)水池。

汉代称诸侯的学宫为“泮宫”;明清时代,州县的学校也称“泮宫”,生员入学称“入泮”。

站在拱形的状元桥上看着这个院子眼前一亮,因为下着雨,院子里的树木和松柏冬青等绿植被雨水冲刷的清新无比,满眼都是养眼的绿色,干净明亮且滋润。

走在文庙的中轴线上,感觉文庙前半部的院子更像是个休闲区,安静舒适。右边是办公室,周末没人。在松柏丛旁有几块貌似残垣断壁的条石,上面的图案精美清晰,栩栩如生。

走到文庙的第二道门——戟门,戟门两边有乡贤祠和名宦祠。

戟,本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唐代之后,朝廷允许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在自家门前立戟显示身份,于是戟门便成为权势和地位的象征,门前所立的戟数量越多,主人的地位越高。

北宋时,宋太祖赵匡胤为了表示自己尊孔敬儒,便下令在全国各地的文庙都施行立戟的礼制,在大成殿的主门门洞内竖立十六支戟,这便是文庙立戟的渊源。

宋徽宗赵佶即位后,再兴尊孔敬儒之风,将全国各地文庙中戟门所立之戟增加到二十四支,此后历代均沿袭徽宗所设制度。

戟门又称为“仪门”。为表示对“万世师表”孔子的崇敬,祭祀时务必衣冠整洁、仪表堂堂、以肃以诚,因此,凡是进人祭祀场所的人都要在此整理仪容,故“仪门”之名由此得来。

千百年来,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黎民百姓都要在此扶正衣冠、修饰边幅,以体现世人对孔子的崇拜与尊敬。

可惜来之前没做足功课,不知道有戟门,更遑论戟门的相关知识,所以参观的时候也没注意到戟门两边的兵器。隐隐约约记得往锁着门的乡贤祠里看的时候,里面好像立的有几把兵器。

戟门前面的两个门当倒是摸了好几把,光滑的像冬天的冰溜子一样。

进入戟门,是祭拜庭院,这里又是另一片天地,像是进了一个大四合院。

院子东西两侧各有一排房子(廊庑),左手边是道德讲堂,右手边是国学堂,正对着戟门的就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

在戟门和道德讲堂的夹角处,两棵如盖的椿树参天而立,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大成殿前有块黑色的石雕(龙陛石),雕工细腻,形象生动,正当为这两条栩栩如生的龙的图案啧啧赞叹间,突然发现,这二龙戏珠戏的竟然是“蜘蛛”!这就很惊讶了。

回来后查了资料,据说是:

唐朝德宗年间,有一姑娘为了抚养年幼的侄子而宁愿不嫁,最终侄子攻读诗书有所成就。功成名就之时,一个倒悬的蜘蛛给姑娘报了喜讯,从此皆大欢喜。所以,后来修建大成殿龙陛石的时候,刻意雕刻上了二龙戏“蜘蛛”的图案。

不得不说,古建上面随便一个图案一个设计都不是随便弄的,背后都有渊源。

踏上大成殿的台阶,瞬间被殿前通体刻满滚龙云气的四根木雕龙柱震撼到了:柱子又高又粗,一个人根本抱不过来,柱头是獠牙虎面,俯视腾龙,柱身通体透雕滚龙云气,雕刻精湛,龙虎相戏,栩栩如生。

每根柱子的基座上都刻有八面浮雕,四根一共32幅,每一幅都生动形象,精美绝伦。

大成殿门上雕刻的花鸟器物图案,刻画得活灵活现,跟真的一样,连我这个外行都赞叹不已,看了一遍又一遍。

我们经常说啥啥写的好做得好,很“传神”,今天看了文庙里的这些栩栩如生的木雕,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作“传神”!

进入大成殿,中间是至圣先师孔子的神位,孔子两边分别是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孔伋和亚圣孟轲四配,东西两边是十二哲。

站在先贤面前,神情不由得一下子凝重起来,这是距今年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文化的人格象征与图腾,他的思想对中华民族有着重要影响的至圣先师。

闭上眼睛在孔圣人面前虔诚地拜了三拜,又磕了三个头,就缓缓退出了大殿。

站在大殿门前,仰头回望这座高15.5米、面阔19.7米的神圣建筑,凝视着殿前四根粗围1.85米、高4.6米的木雕龙柱,再看看大殿里威严的圣人,一种强烈又神秘的威严感俯冲下来,感觉是那么神圣,心中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内心不敢有一丝一毫的邪念。

虽然神位、建筑、雕刻、树木无声,但是如果敢有一点歪门邪道的想法,就觉得无地自容,会受惩罚。这是不是就是教育的意义?

东边的国学堂没上锁,推开门进去,里面有桌凳和水壶。拉开一个凳子坐下,看着前面挂着的孔子画像,顿时感觉是在听大师教诲。

托着腮坐在这里,似乎可以抛开一切杂念,整个身心都沉静下来了,此刻内心只有一个想法“学习学习学习……”

在这样的环境里复习功课,何愁考不上清北、考不上研究生?

正在感慨中,窗外传来了小孩子的声音,起身一看有四个十来岁的少年正向大殿走来,我跟他们招手说国学堂没关门可以进来看看。

几个人就进了国学堂,有个孩子问“阿姨,大成殿能进去吗?”我说可以,从旁边的台阶上。他们道过谢就往大殿去了。

一般小孩子好像对文物古建之类的不太感兴趣,我突然对这几个少年有了好感和兴趣,想看看他们在大成殿会是怎样的表现,就赶紧走到大成殿门口往里看,只见一个少年正在对着颜回的神位磕头,想必已经给孔子磕过头了;另一个少年双手合十正在对着旁边的十二哲雕像鞠躬……

小孩子能这么做,真是好惊讶!

很快,他们出了大成殿沿着道德讲堂的走廊向外走去,路过文庙那面大鼓、路过百年椿树,就消失在了拐角处。

目送着少年的远去,内心涌动着说不出的欣慰和喜悦,似乎比自己参观文庙本身还高兴,这是传承吗?我想是的!

小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沐浴着秋雨的屋宇、苍柏、石刻……静静地承载着历史的沉淀,越发散发出神秘而古老的气息,这种气息让人感到无比的平静和祥和。

文庙,如同这小雨,滋养着华夏子孙的精神,让中华文明的圣火在一个又一个智者之间交相传递,润物无声又生生不息。

#美好假期在旅途#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67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