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布中原的龙山文化,到底有何渊源从出土的

2023/11/30 来源:不详

引言

河南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晋南、和河北省南部。关于河南龙山文化的渊源,几十年来的考古发掘,为探讨这个问题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经过发掘比较重要的遗址有:河南的安阳后岗、大寒(南岗),浚县大赍店,汤阴白营,永城王油坊,郑州牛寨、二里冈、旭奋王,偃师灰咀,洛阳西干沟、王湾、矬李,孟津小潘沟,临汝煤山,陕县庙底沟、三里桥、七里铺;山西芮城的南礼教;河北磁县下潘汪、邯郸涧沟、龟台等遗址。这些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遗迹遗物,与山东、陕西龙山文化别具风格,因此它的来龙去脉当有自己的源流。

苏联的瓦西里耶夫却不顾客观事实,也大谈起龙山文化的渊源,他说:“在龙山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外部成分起了作用。”也就是说灿烂的龙山文化,如果没有外来因素起了作用是不会形成的。他把我们的祖先仍然视为愚氓。究竟起作用的外部成分是从哪里来的?瓦西里耶夫说:龙山文化“它吸收了西亚栽种的谷物(小麦、大麦、黍),西亚饲养的家畜(牛、绵羊),新型器皿(包括乳状空心足的三足器鬲),陶轮和兽骨占卜。”

这一段话说得很清楚,龙山文化的外来因素是从西亚来的,从农业到家畜,从陶器的新品种到制陶机械的陶轮,还有兽骨占卜,都是外来因素。正是这些外来因素,“随后成了龙山文化的财富”,“才导致龙山文化的形成。这种共同体的最初阶段,最大可能应该认为是甘肃的齐家文化。”这就是说他们先进的文化因素,首先传播到甘肃青海地区,形成了齐家文化,由齐家文化发展为陕西龙山文化,再向东发展便是河南龙山文化。

他们的先进文化怎样传播到甘肃如何形成齐家文化?我们首先看看齐家文化的年代就行了。齐家文化,经碳14测定的年代,最早的数据为公元前±年,而河南龙山文化早期则为公元前±年,早于齐家文化五百多年;典型的河南龙山文化有五个数据,最早的数据是公元前±年(下潘汪),早于齐家文化也将近三百年。

从齐家文化最早的数据来看,当中原地区龙山文化将要为夏王朝所代替的时候,齐家文化在甘肃才开始形成,它怎样把“先进”文化转播给几百年前的中原龙山文化呢?通过绝对年代的对比,齐家文化是西亚“先进”文化的“转播站”彻底垮台了。瓦西里耶夫说河南龙山文化没有卜骨,看一看《小屯龙山与仰韶》、《磁山下潘汪遗址发掘报告》和《孟津小潘沟遗址试掘简报》,那里发现的是不是卜骨!

他又说河南龙山文化的家畜只有猪狗而没有牛羊,看一看庙底沟、三里桥、涧沟等地的龙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那里的牛羊骨骼难道不是家畜!他说三空心足鬲在河南龙山文化中几乎没有,看一看三里桥、七里铺、王湾、后冈、大司空村、小潘沟等龙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不仅发现许多陶鬲,而且还有乳状三足的陶鬹、陶斝和陶丽、陶盉等。

考古发掘报告是在公开向国内外发行的杂志上发表的,瓦西里耶夫是苏联一级中国史专家,一定会看过这些报告,显然是太不实事求是了。河南龙山文化的渊源,是在五十年代认识的。年在陕县庙底沟发现了一种新的类型文化,迭压在庙底沟类型的仰韶文化之上,出土遗物既有仰韶文化因素(西王村类型和大河村类型),又有河南龙山文化因素,而且更多的因素接近河南龙山文化。《庙底沟与三里桥》发掘报告把这类文化称之为“庙底沟二期文化”,也称为早期龙山文化。

庙底沟二期文化的陶窑在结构方面也较仰韶时期进步,烧窑技术也有发展提高,人们懂得了烧窑到最后阶段要封闭窑顶,使陶器发生还原作用,因此生产了大量的灰陶,由于技术还不很成熟,在同一件器物上往往出现灰褐和灰黑颜色不一致的现象。细泥黑陶在这里极少。陶器的制造方法,主要还是泥条盘筑法,口沿经过慢轮修整,没有发现快轮制陶的痕迹。

另外,还采用接底的制陶方法,即分别制作器身和器底,然后接合在一起,这种制陶法在仰韶文化中并不很明显,但在河南龙山文化的陶器中却有同样的例子。庙底沟二期文化发现不少陶胎薄达0.2厘米的陶器,这是仰韶文化中所罕见的,它应是晚期龙山文化蛋壳陶的前身。在陶器纹饰方面,以篮纹为最多,绳纹次之,方格纹、划纹少见。另外有附加堆纹和镂孔装饰。这里应该特别提到的一点,便是庙底沟二期文化中的彩绘陶器,彩陶并不像仰韶时期那样多,花纹也比较简单。

彩绘有两种:一种是在小陶杯的表面涂抹紫红色陶衣,由于陶衣不匀,可以看到涂抹的痕迹,这在二期文化的灰坑中曾大量出土,仰韶灰坑中绝未发现;另一种是在敛口深腹罐的上部,绘以黑色的菱形带纹,也称斜方格纹,这种彩陶与二期文化其他遗物共存。此外在灰陶杯上也发现过绘朱的痕迹。陶器品种有碗、盆、罐、豆、鼎、斝、灶、尖底瓶等器型,其中不少陶器与仰韶文化的器型都存在着承袭关系,特别是陶鼎、陶罐、陶杯和尖底瓶更为明显。

尖底瓶是仰韶文化中典型的器物,晚期的河南龙山文化已经绝迹,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尖底瓶形制已有变化,但是它从仰韶文化尖底瓶发展过来的迹象也很清楚。涂有红陶衣的小杯是这里的特殊产品,它和仰韶文化的粗陶小杯当有一定联系。双耳盆是庙底沟二期文化新出现的产品,豆、鼎开始增多,斝的形状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它是龙山文化陶鬲的前身。

关于石器的制造,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石器以磨制为主,打制石器很少,而且主要是带缺口的石刀,这种石刀和仰韶文化的石刀基本一样,但是在边缘和刃部常有加工的痕迹。体形厚大、横断面成矩形的大石斧,是仰韶文化中典型的工具之一,但是在庙底沟二期文化中也有相当数量。长方形石刀,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产物;半月形石刀和石镰以及蚌刀、蚌簇,是河南龙山文化中常见的生产工具,但是在庙底沟二期文化中也同样出现。

根据以上介绍的情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庙底沟二期文化与我们平常说的“河南龙山文化”不同,它没有轮制陶器,没有典型的黑陶,方格纹很少见,而且还有彩陶。但是有许多因素却与河南龙山文化相当接近,例如半月形石刀、石镰、蚌镰、蚌簇等,陶器中的斝、鼎、罐和高足豆以及类似的蛋壳陶等,烧窑所采取的封闭饮水技术,建筑房屋所使用的“白灰面”地坪等等。正是这些相接近的因素,开了河南龙山文化的先河。

庙底沟二期文化正处于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的过渡阶段,但从文化内涵观察,倾向河南龙山文化的成分较大,因之,它当列入早期龙山文化范畴。早期龙山文化(即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晋南和关中一带。这类文化遗址,除庙底沟之外,在河南洛阳的王湾,洛宁的方村、崖地、古村、涧口、张村湾、孙洞、大宋村、杨坡,宜阳的仁厚以及临汝、郑州等地都有发现。另外,在陕西华县的泉护村,华阴的横阵村,山西平陆的盘南村和芮城的西王村,也都发现有同类性质的遗址。

在上述早期龙山文化遗址中,目前最能说明问题的要首推王湾遗址。王湾遗址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那里发现三个时期的文化,王湾一期是庙底沟类型的仰韶文化;王湾二期本身又分前后两段,前段属大河村类,后段即庙底沟二期文化,也就是仰韶向龙山过渡性质的文化,或称早期龙山文化;王湾三期即典型的河南龙山文化。王湾一期文化发现了7座房子,大、中、小三种都有,全为地上建筑。

居住面结构有两种,一种是草拌泥的红烧土面,表面坚硬龟裂;另一种为石灰质物做成,近似现代建筑上用的三合土,十分坚硬而且光滑。王湾二期文化中只发现了一些残破的居住面,但是居住面也是一种近似三合土的白灰面。王湾三期文化没有发现房子,但是和它同期的其他地方的河南龙山文化遗址,居住面为“白灰面”地坪则是普遍现象。

王湾一、二期的墓葬,其葬俗基本相同,唯一期墓头骨涂朱现象比较普遍,二期墓头骨涂朱现象减少,三期墓则绝迹。王湾三个时期的生产工具,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王湾一期的陶器,泥质红陶占比重最大,其次是夹砂灰褐陶,王湾二期夹砂灰褐陶最多,泥质黑灰陶增多,红色陶最少,出现了蛋壳陶,胎厚仅0.1厘米;王湾三期则以泥质和夹砂黑、灰陶为主,褐色陶减少,红色陶不见。

王湾二期的陶器在继承一期的基础上,出现了双腹盆、单耳杯、小口平底罐、折腹盆、折腹短粗把豆和双腹盘式的细高把镂孔豆等;陶器纹饰新出现了拍印纹,主要是横篮纹和方格纹等。王湾三期的陶器除继承二期之外,新出现的器型有带领瓮、夹砂瓮、单耳罐、鬲、斝、鬹、盉和镂孔器座等。三期的陶器纹饰,以拍印方格纹、竖篮纹为主。

结语

王湾遗址不仅有三期文化,而且有地层迭压关系,出土文物的承袭关系和发展演变的序列也比较清楚。从而可以看出,王湾二期文化是脱胎于一期文化,即仰韶文化,又进一步发展为三期文化,即典型的河南龙山文化。因此,王湾遗址在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上,其价值超过了庙底沟遗址。类似王湾遗址的还有大河村遗址,都能充分证明河南龙山文化的渊源。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65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