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6旬老人玉米秆里藏稀罕美食,下雪时候

2023/11/19 来源:不详

河南三门峡陕县至今保留有不少地坑院,每年的深秋初冬时节,住在地坑院的人们都会在自己窑院上面凉晒秋收作物,这样的农村场景在当下已经不多见了,近日,几个影友驱车来到这个还保持有传统秋收场景的小山村拍照,在一家地坑院上面看到一位老人家正在凉晒柿饼,他看到有客人过来,放下手里的活计,热情的和我们打着招呼。几个人和老人家聊过几句后,老人家说自己姓阴,今年66岁,发现在他家地坑院门洞上面整齐的排着一小片玉米秸秆,刚开始几个人还以为这是用来防雨的,老人家笑着说,你们说错了,我这个玉米秸秆下面可是藏有好吃的,还是你们城里人见不到的“稀罕物”。老人家看着我们几个对藏在里面的好吃的很感兴趣,就用手扒拉开玉米秸秆,秸秆下面果然藏有东西,露出好多的红柿子。这些红柿子一个个都红扑扑的非常诱人,但是看起来个头比市面上的柿子要小很多,形状也不一样,老人家笑着说,所以我说这是“稀罕物”吧,你们是不是都没有见过这样的柿子,他说这是一种老柿子品种,因为形状像农村盛放东西的瓦罐,所以在农村都叫“罐罐柿”。这种柿子有个特点就是皮厚,奈放,在这个地方可以放到来年4.5月份,有个大优点就是特别的甜,天气越冷它越好吃,说着话,老人家挑了几个软的柿子让我们尝尝,乒乓球一样大小的软柿子,大爷说把后面的柄一拽,用嘴对着吸一下就好了,几个人按照大爷说的,滋溜一口吸到了嘴里,感觉凉凉的特别甜,非常好吃。老人家说这还没有放到时候,要是到下雪的时候扒开雪拿出来吃上一个,就给吃冰激凌一样,特别美味。老人家说这是他霜降后从地里摘回来的,摘得时候一定要等到霜降后,糖分积累的足,这时候摘得柿子最好吃,这种柿子以前农村多的是,现在不多了,因为买不上价格,产生不了效益,老百姓都砍掉了,他身体不好,地里的几颗“罐罐柿”树就没有动,谁知道物以稀为贵,“罐罐柿”少了倒变成稀罕物了。这些天每天都有城里人过来看地坑院,好多人都没有见过长这样的柿子。一个朋友尝过大爷的柿子后,就跟大爷说您这多少钱一斤,我买点,没有料到大爷说了这样一番话,他又拿了几个柿子,说管够吃,但是不能卖,这些都是给儿子留的,老人家说他和老伴就一个儿子,孩子从小就喜欢吃“罐罐柿”,儿子在城里上班,离家比较远,每年也回不上家几次,有一年春节回家过完年,走的时候给儿子带了一箱“罐罐柿”。儿子回到公司后,没有舍得吃,就分给公司里面的同事品尝了,谁知道儿子的同事尝过后都说好吃。今年儿子专门交代给他打电话说留一些,他心想着儿子在外面打拼不容易,就和老伴商量“罐罐柿”一个都不卖,全部给儿子留着,让他送礼用,这些“罐罐柿”城里人没有见过,让儿子当礼物送人还不花钱,还能交到朋友,自己和老伴年纪大了,儿子的事业上他俩也帮不上忙,家里的就这些“罐罐柿”全部留下给儿子送礼用。老人家的一番话道出了农村父母对孩子们无私的爱。老人家说这些柿子差不多有多斤,他腰不好,都是老伴上树摘下来的,前前后后摘了小一个礼拜,我们问老人家怎么要放在这里储存而不是放到窑洞里,他说,这样保存不容易坏,下面担有木板,木板上铺了一层玉米秸秆,然后放上“罐罐柿”,上面再盖上一层秸秆,玉米秸秆干燥通风,天气热了能隔热透气,天气冷了可以保暖,他用这种方式存储柿子,都好多年了,保存的柿子放上几个月后还是非常新鲜。聊了一会,告别老人家,他还在忙活着盖柿子,地坑院的梨树上挂着晾晒的柿饼,老人说这也是给儿子留的。阴大叔还说再过上几周柿饼就做好了,到时候让我们一定过来尝尝。善良的阴大叔憨厚的一番话语让我们看到了父母为了子女一辈子操不尽的心,看到了农村人的淳朴和善良。(更多图片故事点击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64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