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建造在地下的村子吗

2023/11/19 来源:不详

哪家白癜风能治愈 http://www.wzqsyl.com/m/
中国的村落千奇百怪,最奇特的是建造在地下的村子。地坑院,又叫地窑,是中国最风情的窑洞,也是最奇特的地下村落。这个村子不在陕北,而在河南!在河南三门峡市,有个千年古村落叫庙上村,就是这样一个地下村。庙上村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西张村镇南约1.5公里。全村有四个村民小组,口人,是豫西地坑院数量最多,最完整的村庄之一。这是一个神奇的村庄,是地平线下一抹美丽的风景。进村不见房,见树不见村,车从房顶过,闻声不见人,简直比起围屋更令人惊奇。这个古村落名为庙上,是因为原来村里庙宇多,以前村里只有来口人,却有山神庙、马神庙、关帝庙、岳飞庙、文昌阁等十几座庙宇。但现在一座庙宇都没有了,抗日战争时期打仗毁坏不少,建国初期搞建设需要木材又拆了不少。庙虽然没有了,庙上村的名字却流传下来。一同流传下来的,还有80多座地坑院。庙上村也因此成为三门峡市,第一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村庄。每个第一次闯进这里的人都会忍不住为此奇景感到惊讶,会惊叹古人那脑洞大开的设计,并爱上这有年历史、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这些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曾惊呆德国人,鲁道夫斯基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称其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地坑院又称天井院,起源于人类穴居发展的晚期,它是在黄土高原地带形成的最古老、最独特的民居样式之一。无论叫哪个名字都非常形象,从地平面往下挖六七米,是为坑,从挖好的院落往上看,是为天井。地坑院是四千年前老祖宗无房可住,被困难生活逼迫而研究出来的,修建地坑院只要人手多,没有钱也能很快完成,并且址多又可住4~5户人家.这种一举几得解决孩子结婚住所问题的方式,成了黄土台阶平探农民的址优选样。这种因时代造就出的“洞穴”民居,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地坑院一度是我国黄土丘陵地区较普追的一种民居形式,特别在豫西、晋南、渭北、陇东尤为集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存在的地域逐渐缩小,现在保存比较完好的地坑院主要集中在像西地伙的陕县塬上一带。地坑院之所以能在豫西地区仍具备一定的生命力,与豫西地区特殊的地质条件是分不开的。豫西地区的气候条件总的说来是北温带大陆性季风区,属于半干旱性气候,特点是凉爽干煤,四季分明。这种气候有利于保持当地土壤的干操和坚固,使窑洞建筑经久耐用;一年四季温差较大,更能体现窑洞“穴居”冬暖夏凉的优势。地坑院就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6米至7米深、长12米至15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土坑,然后在坑的四壁挖10至14个窑洞,于是就成了有房子有院子的惬意民居。门洞窑地面凿成斜坡,形成甬道,再拐个斜向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通道,俗称门洞。门洞入口比较隐蔽,入口边的大树一般作为回家的标志物,让人不至于走错路。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砖青瓦檐,房檐上、通道四周砌高30~50厘米的拦马墙,可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地坑院组成的村落,不受地形限制,只需保持户与户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就可成排、成行或呈散点式布置。小村十几户、几十户人家,大村上百户、成千户。这种村落在地上只见树木,不见房舍,走进村庄方看到家家户户掩于地下,构成了黄上高原最为独特的地下村庄。清光绪二十八年()九月初八,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自西安回銮北京途经陕州。因为天气炎热,特地拐道天井窑院纳凉,品十碗水席。上院窑供慈禧居住,上角窑供光绪皇帝居住,下角窑由皇宫总管李莲英居住,随行官员分别居住上下北窑和上下南窑。因为这段历史,庙上村从此也沾了太后的灵光,成为神异之地。但游览地坑院,感受最深的还是这里的朴实无华,又别有洞天。地坑院之间以地下通道相连,迂回曲折,宛如迷宫;而每间居室都按功能布置不同的家什,以满足生活需求。上庙村的81座地坑院,大多是年前开挖的。为了游客游览方便,这一片地坑院已经连接起来,没有村民居住,但村北的20多个地坑院里仍有村民居住。这里的人们生活悠闲安逸,热情好客。见到外人,会用农村人最质朴的方式打招呼,并邀请到家中小坐。这样的窑洞,到底看着简陋,现在的年轻人外出打工,也不太愿意回来住这种屋子。村里见到最多的还是老人和小孩。家里孩子放学后,直接将书包扔进庭院,然后从门洞飞奔而入……与地上世界的热闹、喧嚣相比,“藏”在地下的地坑院显得十分静谧,仿佛一个隐秘的世外桃源,家的安全感和私密性得到完美体现。这也是人类一次超常规的反向思维,完全融入大地,而地面悄无声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64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