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达摩祖师诞辰日纪念西来花开禅润中土
2022/6/6 来源:不详一千五百多年前,为弘大乘佛法,有个异邦僧人承师指点,由遥远的印度,只身孤舟,东漂大海,历经三载艰辛,终达震旦(中国),自此开创了影响巨大的中土禅宗。这个人就是举世皆知的西天禅宗第二十八祖、中国禅宗初祖的菩提达摩祖师。
年11月19日,农历十月初五,是菩提达摩祖师的诞辰纪念日。当此时也,追思怀古,高山仰止,学范古德,弘传垂世,意义深远。
达摩大师西来震旦的缘起
达摩,(公元?—)全称菩提达摩,意译为觉法。古印度南天竺人,刹帝利种姓,婆罗门族,是为佛教禅宗第二十八祖,中国禅宗的始祖。达摩祖师自小就聪慧过人,曾深入经藏,励勤精修,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颖悟发端,见地独到。曾向他的师父求教:“我既得法,当往何国而作佛事?”师父般若多罗回答道:“……当往震旦(中国)设大法药,直接上根”。又叮嘱:“汝至南方时勿住。彼唯好有为功业不见佛理,汝纵到彼亦不可久留。”这是发生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在古印度的一段令人深思的师徒对话。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南北朝时期。其实,早在中国的西汉与东汉之间,佛教就由印度传入中国了,在随后的不到百年的东晋时期,慧远大师在江西庐山东林寺结白莲社专修念佛求生西方,成为中国净土宗的开山始祖。“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其时,一是佛教中的一部分内容已经传入中国,但尚不全面;二是当时中国与佛教可以相兼容的具有“大乘气象”的儒道教文化的兴盛活跃。这或许正是达摩大师西来并得以开创中国禅宗的因果机缘。
达摩大师在中国的弘法圣迹,早已成为一段蒙上了神秘色彩的传奇故事流传已久。后世之人,或当其为神话,或以为传说,但据史料记载以及遗留的达摩大师的一些古迹考察,当年达摩大师的诸多传奇圣迹,并非江湖神话与传说。非常之事必应非常之举,必待非常之人。
一苇渡江九年面壁
历经三载艰辛的达摩大师,自印度漂洋过海,终于到了中国的广州,随后由广州到到南朝的都城建业(现在的南京),面见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达摩:廓然无圣。
达摩对梁武帝以执著世间的“有相”为功德予以否定。正如达摩大师在《悟性论》中云:“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
达摩与梁武帝语不契合,遂离去……正应了般若多罗尊者所说:“你不能留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名,不能领悟佛理。”
达摩离开南梁皇帝萧衍往北路过南京的雨花台时,恰遇正在那里讲经说法的神光。神光是河南荥阳人,是当时颇有名气的高僧,民间有:“神光讲经,委婉动听,地生金莲,顽石点头”之说。但达摩大师对神光的讲法见地却并不认可,盛名之下的神光面有愠色,颇不服气,达摩大师以为还不是该说的时机,不与执辩,遂离开向北,却被茫茫滚滚的长江所阻,无奈伫立滩头,面迎江风猎猎,无舟无桥,何以为渡?此时,当神光得知那个不认可自己的就是异邦的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时,捶胸后悔不跌,急忙寻迹尾追……这个情形,始拉开了达摩大师在中国弘传佛法传奇圣迹的序幕……
达摩大师遍览江滩,偶见一携带芦苇的老妪,便礼索一根芦苇放入江中,一足轻点,跃身而上,那芦苇便如轻舟“一苇过江”而去!神光望江兴叹,无奈而返,随后乘船断然北上过江,一路追到达摩大师住锡的河南嵩山少林寺。
史载,达摩大师自公元年到公元年,在嵩山的一个叫五乳峰的山洞整整面壁苦修九年!经年日久,水滴石穿,功凝灵魅,壁透痕影。达摩大师所面之壁,竟留下一个莫测神奇的影像,宛如天然拓雕的一幅水墨画像!后人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这个天然石洞,也便称之为“达摩面壁洞”。直至今日,遗址犹存,寺僧们将影石拓印成像,瞻礼供养。明万历年间,人们在面壁洞外边,建立了一座双柱单孔的石碑坊。前额刻:“默玄处”,后额刻:“东来启迹”。
电影《达摩祖师》
立雪断臂传法“安心”
达摩大师九年面壁结束后,早就由南京追随而来的神光,对达摩大师虽是每日执早晚参拜的弟子之礼,但却一直不得大师的授意相传。“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腊月初九,在连续飘雪的寒夜,神光居然一直侍立于达摩大师的殿门之外。达摩大师问神光何苦连续数日在殿门外没膝的雪中如此久站?
电影《达摩祖师》“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神光禅师说。
达摩大师沉思片刻:“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神光解意,无有忧疑,旋即用戒刀砍下左臂。达摩大师动容,乃知斯为法器。即说:“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
神光:“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达摩祖师:“诸佛法印匪从人得”。
神光此时虽疼痛难忍却心系求法:
“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将心来,与汝安!”
电影《达摩祖师》神光禅师遍体内外寻心不得,明明有个烦恼不安的心,可却无处可寻!?
神光窘急:“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瞬即接引:“与汝安心竟!”
好了,我已经把“心”给你安好了!
电影《达摩祖师》神光听了祖师的回答,当即豁然大悟,心怀踊跃。顿觉天清地明如镜中,前尘世事如一梦,心本无生,触缘随影而生。而本真之“心”无形无相无住,不增不减无始无终,从未离开丢失过。前念不生、后念不起间有个“真空妙境”,此其无念无住而生其“心”,此刹那之“心”即为“永恒”。所谓“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李通玄注疏《华严经》)。“真心”在有无色空之间。“有”,则三界六道,山河大地,万象纷纭,时时处处都是心的外显,又何处不可觅得放得安得?“无”,则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三际消泯,处处时时也都是心的法性真如,又何处可以见得听得安得?……九年的虔诚追随至此始悟道!神光禅师满目泪水,深跪于雪中接下达摩大师的传法衣钵——木棉袈裟——相传是当年释迦摩尼佛所传。菩提达摩大师遂留下传法偈曰:
吾本来兹土,传法度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电影《达摩祖师》兹此,神光即成为中国禅宗法脉传承的禅宗二祖,即为慧可大师,正可谓:
大乘弘中土,苦觅谁传薪?
一苇过江去,九年留壁影。
为法决断臂,斯是雪中人!
只履西去禅宗花开中土
达摩大师传法慧可后,便离开少林去禹门(今洛阳龙门),禅栖在千圣寺,于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端坐圆寂,葬于熊耳山,即今河南省陕县的定林寺。达摩大师圆寂的三年后,魏使重臣宋云奉旨出使西域在返回洛京途经葱岭时,看见达摩一手拄着锡杖,一手掂着一只鞋子,身穿僧衣,赤着双脚,由东往西而来。
宋云回到东魏的都城洛京,便将在葱岭遇见达摩大师的经过禀告东魏孝静帝。难以置信的孝静帝逐把达摩墓穴挖开,果见棺椁内尸体无存,只剩下一只鞋子了。现在少林寺碑廊内,还有一块《达摩只履西归图碑》,上边刻有四句话:
达摩入灭太和年,熊耳山中塔庙全。
不是宋云葱岭见,谁知只履去西天。
遂此,安葬达摩大师的定林寺即改名为“空相寺”。
空相寺
佛法自汉代传入中国的近两千年来,在与儒道文化的渐趋融合中,逐步形成了以八大宗门为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思想文化体系。菩提达摩大师在中国开创的禅宗,后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祖师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成为中国乃至闻名世界佛教的一大宗门。尤其到近代,最具代表和影响最大的当属达摩大师创建的禅宗以及慧远大师创建的净土宗。“禅宗”由脱离诸相概念的分别与执著契入,在刹那间了悟心物本空,死亡也不过是一条绳子看起来像是一条蛇的假相,直接捅破生死这一层纸而悟到那个本具的灵明永恒的本来面目,这就是明心见性。当年,世尊释迦摩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传法,坐下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便是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十六字玄旨的来源。这也是达摩大师在中土开创的禅宗的立宗基础与参悟方法。
二祖慧可
为此,禅宗是以文字语言所不能表达的第一圣义谛,从“空门”入手而最终证得佛果。净宗是以西方极乐世界指方立相的“有门”入手而最终证得佛果。禅宗归于通途圣道法门,门槛高,要求上根上智的学人;净土宗属于特殊的简易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只要信愿行一门深入,便可当生成就往生西方极乐,回归自性真如而证得“真空妙有”。可见,无论禅净,从终极意义而言殊途同归。
达摩大师西来传法的启悟
菩提达摩,一个异邦僧人,以悲天悯人大乘无我的菩萨情怀,于蛮荒古远、业浪奔涌之际,袈裟一袭御寒,锡杖为乘涉险,饮露餐风,一路壑海山环,万里迢遥来到中土。作为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大师所开创的一代禅宗,不仅仅是济世度人觉醒众生,更为中国以儒教和道教为主流的哲学思想和精神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促进并丰富了中华民族博大的文化精神。儒释道三宗融合为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早已成为团结凝聚中华民族强大坚固的精神纽带。
禅宗作为一种修行的方式和方法,善巧方便,机趣横生,贴近生活,直指心性。无论春花秋月夏雨冬雪,还是水流花谢云在青天,无不蕴含禅机无限。及至日常吃饭睡觉喝茶行步工作,随处都可用心当下,体验禅机妙趣,开慧得益。正如达摩大师在《悟性论》中云:五蕴窟宅名禅院。内照开解即大乘门,可不明哉。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若了此行者,行住坐卧皆禅定……”达摩祖师开创的禅宗让高深大道融于平常世俗,甚至成为一种特有的禅之智慧,以致对人们的学习、行为、生活、工作及诸多领域,都发生了具有深远意义的积极影响。
在《破相论》中,大师对念佛往生西方也有开示:
问。经说言至心念佛。必得往生西方净土。以此一门。即应成佛。何假观心。求于解脱。
答。夫念佛者。当须正念。了义为正。不了义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达彼。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勤了。如是义名为念。故知念在于心。不在于言。因筌求鱼。得鱼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称念佛之名。须知念佛之道。若心无实。口诵空名。三毒内臻。人我填臆。将无明心不见佛。徒尔费功。且如诵之与念。义理悬殊。在口曰诵。在心曰念。故知念从心起。名为觉行之门。诵在口中。即是音声之相。执相求理。终无是处……
菩提达摩大师,虽西化已越千年,然我中土每翘首缅忆。斯如江河竞驻不流,日月周行不迨,时光流逝不迁……一苇过江,九年面壁,法相历历如新……
西来中土化玄迹,机缘果落“再来人”。
葱岭只履归不去,禅慧传薪百万灯。
订阅号:
江西庐山东林寺
内容:动态、实修
投稿邮箱:
donglinj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