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这些延续了

2022/6/6 来源:不详

“人文视野”,讲述景观背后的人文内涵,这是视野第8篇文章

黄河被称为华夏的母亲河,孕育了悠久的中华文明,而在黄河流域,留存着一种已有传承了数千年的民居建筑,那就是地坑院,当地人也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等,是古代人类穴居方式的遗留,妥妥的建筑活化石。

地坑院分布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庆阳及陕西三原等地区,其中尤以河南陕县最为集中和保存完好,因此陕县也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地坑窑院文化之乡”,可惜我还没有机会走进陕县地坑院,先来到了陕西三原县柏社村,看看这种古老和独特的民居建筑。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新兴镇柏社村,始建于晋代,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相比河南三门峡的陕州地坑院,这里最大的好处就是鲜为人知,也无需门票。柏社村其实也分为旧村和新村,绝大多数人住在新村的房屋里,所以当你导航来到柏社村,不要以为走错了地方,这个外表普通的关中村落中,藏着中国最奇特的民居建筑类型。柏社村旧村中目前保存有完好的地窑有院,大多数已经处于荒废状态,经常有人居住的地窑有5院。“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这是对地坑院村落的最真实写照。其实早在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人类的住所就是这种圆形或方形的地坑式窝棚,这大概就是地坑院的雏形,当然,远古先民们的窝棚没有这么大,只能容纳几个人。地坑院历史由来已久,历代皆有记载,在-年代期间,地坑院还经历了一次建设兴盛期,那时经济比较落后,但社会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急剧攀升,住所需求压力大。人多住不下,又没钱盖房子,怎么办,好在那时人少地多,黄河流域独特的黄土地带便于挖掘,在荒地上凭力气挖个坑院就可以居住,虽然费力气,耗时长,但却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工程材料,更不需要花什么钱。像陕县庙上村的张巷丁老人一辈子住在地坑院,院子就是他在年亲手挖的,十孔窑共花销10元,祖孙三代住在一起。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砖青瓦房檐,房檐上砌高30-50厘米的拦马墙,这些矮墙一是为了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二是为了人们在地面劳作活动和儿童的安全所设,此外也使整个地坑院看起来更加美观协调。地坑院怎么进出呢,其实每一户地坑院都有一条长长的巷道,人们从这个斜坡进出。走进地坑院,里面大多有种植树木瓜果,绿意盎然,俨然是“隐居式”的田园生活。地坑院四周都是窑洞,这个和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不过据说因为位于地面以下,受外界气候影响小,窑洞也是天然的温度调节器,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反正是没看见城里人离不开的空调这样东西。很多人会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5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