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石壕吏
2023/6/6 来源:不详白癜风 http://m.39.net/pf/a_9277733.html
上学时学习杜甫的《石壕吏》,水过地皮湿,现在差不多都忘光了。偶然再返回来阅读《石壕吏》,还有很多地方困惑不解,通过查阅资料(感谢山西老乡李彦宏先生的度娘,真是:蓦然回首一瞥时,灯火阑珊映笑脸。),加之自己臆想,做了以下理解:
一、字句释义
1、杜甫“三吏”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中“新安”与“潼关”在唐朝时都是县级城镇,为衙门所在地,自然有“吏”,而《石壕吏》中的石壕是一个村,属陕州府陕县管辖,“石壕吏”是哪里的“吏”,为什么叫“石壕吏”?
唐朝的地方官制(道-州-县-乡-里-村-保-邻)如下
道:观察使
州(郡):刺史(太守);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 事;六曹(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
县:县令;县丞、主簿;县尉、录事、佐史。
乡:耆老;五里一乡
里:里正;五保一里
村:村正;一自然村为一村
保:保长;五邻一保
邻:邻长;四家一邻
可见村中也是有基层小吏的。文中石壕吏应该就是指石壕村的这些基层村官的,可能还有到乡一级的一些基层干事级别的小吏。所以文中就叫石壕吏,而不是叫陕州吏、陕县吏等其他什么吏。
2、为什么“有吏夜捉人”的捉人仅仅在门口凶几句连家都不进就完事?
从上述1已经知道吏应该就是当地乡村的小吏,对各家各户是大体了解的,到谁家让什么人去应征入伍是心中有数的,并不需要挨家挨户搜查,所以直接踢开各家各户的大门就可以直奔目标而来。
3、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年)春,当时杜甫四十八岁,正是壮年男子,为什么可以幸免被捉从 ?
从上述1、2可知,乡村小吏或者原本就知道杜甫投宿,或者根本就不关心有没有人投宿,感觉本诗中应该是原本就知道杜甫投宿,且杜甫根本就不在征兵的既定名单之中。
4、“有吏夜捉人”中“有吏”释义?
文言文中经常出现“有司”一词,释义为:①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②泛指官吏,直译:“有”即“有……的权利”;“司”即“主管、管理”。感觉此处“有吏”中“吏”释义为“小吏”,“有”释义为“有……的权利”,“有吏”释义为“专司征兵的小吏”较贴切。
5、“老翁逾墙走”句,一听到“夜捉人”的嘈杂,老翁二话不说直接一走了之,为什么?
夜里遇到情况,一般是男人出去查看,随时准备保护家里的老弱妇幼不受侵害的,可是情况恰恰相反,老翁直接跑了,让老妇出门去看,是比较蹊跷的事。由此可以想到,老翁已经不止一次遇到这样的“夜捉人”了,对付这种情况经验丰富,一走了之,一般情况就可以躲过这样的捉人,也说明小吏只要交差了事以后也就不会去追究这样的事。
6、“老妇出门看”句,听到“有吏夜捉人”,老翁一走了之,然后老妇从容出门去“看”,“看”什么?
看情况,看热闹,看老翁不在你们这些“小吏”能把我一个老太婆怎么样。也不是 次遇到这种情况了,看情况随机应变吧。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句除了写“吏怒妇苦”有何深意?
你呼你怒,我啼我苦。协助老翁跑了,吏非常恼怒,老妇自知理亏,但你怒你的,我有我的苦衷,请你理解一下,再说了你们都已经把我的家弄成这样快要家破人亡了,你们还要怎样?不管你们“小吏”说什么,“老妇”是拿定主意不会交人的了,从后文看,“老妇”已经抱定宁愿拿自己去交差也要保住老伴不被抓走的决心。从 一句“独与老翁别”也可以看出,“小吏”只要交差即可,是不会去深究的,要不然“老翁”也不敢当天晚上“小吏”一走就回来,更不敢公开与杜甫告别。
二、石壕吏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三、全文改写
综合以上理解,加入合理想象和调侃,将《石壕吏》改写为下文(自知不登大雅之堂,纯属个人自娱自乐):
网络图片老杜最近真的很忙,打从自封“战地记者”以来,更是忙上加忙,忙得不可开交。
忙有屁用!古人诗云:忙碌是忙碌者的墓志铭,清闲是清闲者的通行证。亏你老杜还是一个写诗的,连这么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诗句都不能活学活用进而学为己用,总是瞎忙,最终落得个被弃用的下场。真真百无一用是书生,老杜真老书生也!
照样贬你!半生颠沛流离、一朝成为朝廷监察室主任科员(左拾遗,相当于现在的乡科级)的老杜啊,你写写风花雪月无伤大雅的文字混口饭吃也就算了,谁让你又是为民请命又是国计民生,还上书瞎叨叨说为什么人鸣不平,活该被贬为华州办公厅主任(华州司功参 ,辖今华山一带区域,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副乡科级)了。让你嘚瑟,朝廷一声令下:老杜滚粗去,老杜只得:即从汉关穿秦关,便下洛阳向华阴(秦朝函谷关位于今河南三门峡市灵宝市附近,汉朝函谷关位于今河南洛阳市新安县附近,相距公里左右)。
洛阳晓行早,暮至石壕村。老杜属朝廷干部调动工作途径地方,村里接待公务人员,实行轮流派饭寄宿制,查了村里接待记录,轮到派贫农特困户红歌王李奶奶家了。村里唐李 (唐朝执 )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觉得有点委屈老杜,决定特事特办,拟派送老杜到条件稍好一点的人家,为此专门召开村委专题会议研究此事,会议举手表决一致决定安排老杜到家里尚有男人的王老五家寄宿。
晚饭则由村委接待,安排在名为 天上的农家乐就餐,陪同人员为石壕村全部14名公务吏和2名治保协吏。按照唐李 朝廷改进工作作风“八部律例”,接待餐为公务自助标准餐,酒是家乡酒——杜康酒,四菜一汤,四菜是大闸蟹、青岛虾、汴京烤鸭、 河鲤鱼,一汤是洛阳驴肉汤,主食是长安羊肉泡馍。
席间两位治保协吏一位叫姚伍的、一位叫杨维的,对老杜殷勤有加,老杜一会儿就喝得扶桌涕泗流、尽显醉本色了。按唐皇律例,村委应收老杜一文餐费,因老杜颇有诗名,村委一致要求老杜写诗抵账,老杜答应明早启程前交差才免于纠缠。老杜在石壕村一共写就两首诗,其一首为本首即兴之作《石壕吏》,另一首为抵债之作《饮中八仙歌》,生动刻画了参与此次饮酒的官吏姿态,诗中把十六人化为八人,因不便使用官吏真名,诗中人名借用了老杜的一些朋友之名,谁知后来此诗文却因名人写名人而恒久传诵,这是后话,本文不做详述。
晚饭 ,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做了简短发言,主要向老杜表达了 天上KTV暂停营业不能唱歌尽兴的遗憾,老杜也口占一绝云:“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莫辞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做了答谢。
老杜吃完回去歇息,时候尚早,打开电视正是“唐皇评论”时间,美女主播罗敷巧笑嫣然,首先播出了唐肃宗李亨在洛阳大剧院亲切接见歌唱家李康二小姐,接着播出了记者在洛阳街头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市民们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接下来主持人对安史反 府 悍然发动的武装叛乱进行了有力的抨击,“他邦话题”则播出了后突厥国内的暴徒杀害平民的血腥场面和吐蕃国内民不聊生饿殍遍地的现状,画面惨不忍睹。 播出批评杜甫的署名文章《关于杜甫几首诗歌的
不当言辞的问题》,老杜看得满头大汗。
之后是《人人争当兵,保家卫祖国》的征兵广告,一曲《秦王破阵乐》中一个声音掷地有声:当兵后悔半生,不当兵遗憾一生。抓住机会,接受考验;武装杀敌,红妆支边。投身 营,戎马报国!
老杜关掉电视,写好了抵债之作《饮中八仙歌》就借酒劲呼呼大睡了。
夜半忽闻伍维声,呼喝阵阵入梦来。老杜惊醒了,听声音分明就是晚餐劝酒的姚伍与杨维,只是语声怎样从谄媚奴性变得如此凶蛮霸道,老杜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从一个人的口中怎么能发出来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气和腔调。
老杜云里雾里急忙起身下地扶窗从窗户的缝隙中向外观望,院墙外是忽明忽暗的火光、纷至沓来的嘈杂的人声,夹杂鸡鸣狗吠之声,有人在“咚咚、咚咚、咚咚”的擂击大门,只听得姚伍与杨维的声音划过夜空砸向耳膜:“王老五!王老五!起来到村委大院集合!”
老杜分明看见王老五一边穿衣服一边跑向后墙边翻墙而去,过了一会儿老太太蓬头披衣走出来,拉开院门走出去察看情况。
只听得姚伍和杨维怒气冲冲的如狼似虎般呼喝声:“王老五在哪里?快让王老五出来!”接着就传来了老太太凄厉痛苦的哭声。
哭声稍歇,老太太回话道:“家里三个儿子都在邺城戍守,一个儿子刚刚捎信回来,两个儿子不久前已经阵亡。你们就可怜可怜我们家,家里不能没有一个男人呀,老五出去讨要农民工工钱已经好几天了还没有回来。”又是一阵哭声。
顿了一顿,哭声稍止。“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只能这样苟且偷生,我的死去的儿子就那样永远消失了。”又是一阵痛不欲生的号哭。
“家里再也没有什么人能上战场去打仗了,只留下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了。要照料孙子,孩子的妈妈没有跟你们去打仗,可怜她衣不遮体,我也无法叫她出来见过你们这些官老爷们。这些你们全都一清二楚,老姚,老杨,乡里乡情的,请你们高抬贵手放过我家。”老太太哭得都缓不过气来了。
门外姚伍和杨维两人的声音也不似原先那么盛气凌人了,只是喊着说:“无论如何,你们家都得出一个人,今天晚上村里刚接到紧急命令,又给我们村摊派了一百个征兵指标,必须连夜送上河阳战场。我们村一百八十户人家,除了七十五户已经绝户和二十三户只留一个七十岁以上老人的人家,到哪里能找到一百个人?我们也是交差,你看看过来的这些人,通俗歌手尹相熊、高能编剧宁酒神,还有民歌双星小宝和王四妮,还有戏子李单江快70的人都拉来了,都得上战场。你们家必须有一个人去!”
就听老太太哭诉道:“好吧,既然你们一定要我家再出人去上战场,那就是我了,你们要是不嫌弃我力气衰弱,我愿意现在就跟着你们连夜回去。赶快去接应河阳的差役,也许还能赶上准备明天早饭。”
夜深了,嘈杂的声音渐渐归于寂静。低声抽泣的声音如怨如诉,隐隐约约在老杜的耳边回响着,老杜又失眠了。
天明了,该启程登上赴任的路途了,老杜只能和王老五一个人告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