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第十一章周宣王二
2025/4/8 来源:不详(二)周宣王蛮不讲理
但凡能力突出,有本事的人都会一个毛病,就是傲、任性、不听劝。
要说周宣王这人真不错,“中兴之主”,要能力有能力,要本事有本事。
但是不能免俗,而且作为天子的周宣王,更厉害,别人的好话赖话一个字都听不进去。
藉礼是每逢农业劳动开始前,天子要带头举行仪式,耕种集体所有的藉田,鼓励农耕。一直到清朝,历代王朝都是如此。周宣王在位时,坚决不到阡亩举行藉礼,虢文公劝谏周宣王,宣王不听。
周宣王想在太原普查人口来补充兵员、征调物资。仲山甫认为自古以来,人口不用普查就能知道数量。司民负责登记生死,司商负责赐族受姓,司徒负责人口来往,司寇负责处决罪犯,司牧知晓职员数量,司工知晓工匠数量,司场负责人口迁入,司廪负责人口迁出,人口数量询问百官就可以知晓了,没有必要劳民伤财去刻意普查。周宣王不听劝阻,最终还是在太原普查了人口。说了算,定了干,大搞一言堂!
下面的这个事情就更离谱了。
公元前年,鲁武公亲自率领使团前往旁京槐里谒见周宣王。这是一次例行朝贡,没有特别的事物要办,预计将会是一次轻松愉快的旅行。鲁武公就带上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大儿子太子姬括和小儿子姬戏,想让哥俩跟着自己见见世面。
周宣王召见,一套繁琐的礼仪程序走下来之后,周宣王有了个小算盘。
在周王室内部威望很高。只是,自己在诸侯们当中的斤两还不清楚,需要实践来检验。
检验的方法就是看鲁武公听不听自己的话!
周宣王姬静要鲁武公改立小儿子姬戏为鲁国太子,为此找了一些不着边际的理由比如姬戏长得帅、聪明伶俐、举止得体、寡人喜欢等等。
此时的鲁武公肠子都要悔青了,来就来吧,干嘛要带俩儿子来呢?
周天子,不,姬静你太过分了!
不但鲁武公觉得过分,当时在场的周王室的大臣也都觉得过分。仲山甫立刻站了出来,对宣王进行了好一番劝谏:“废长子立少子,不合于礼;不合于礼,必然触犯王命;触犯王命,必然诛灭他;所以发布命令不能不合于礼。命令不能实行,政治就没有权威;实行命令而不合于礼,人民将背弃君上。以下事上,以少事长,是合于礼的做法。现在天子为诸侯立嗣,立其少子,这是教人民犯上。如果鲁国听从您的命令,诸侯效仿您的做法,那么先王之命将阻塞难行;如果鲁国不听从您的命令,您因此诛伐鲁国,那么您这就是自己诛伐先王之命。您诛伐也不对,不诛伐也不对,王上您要慎重三思!”
周宣王听进去了吗?没有。
因为他的目的不但要维护礼制,而且要重塑周王室高大威猛的形象!
我要一言九鼎!我故意的,我拧巴着来,你们也都得听!
鲁武公兴冲冲朝觐天子,结果吃了一个大大的瘪。回到鲁国,积郁成疾、一病不起,没多久便薨了。
姬戏能继位鲁国君主,纯属偶然。如果当初鲁武公立了姬戏太子,周宣王会改立他哥哥姬括为太子。
鲁国谁当太子不重要,重要的是鲁国得乖乖听从周宣王的命令才行。
公元前年,鲁国前太子公子括早已去世,但公子括的儿子伯御不甘心这么放弃原本属于他的王位,于是兴兵作乱。
鲁国本是周公之后,素来礼字当先,鲁武公废长立幼于礼不合,伯御作乱得到了鲁国人的积极响应。
伯御与鲁人一起杀死鲁懿公,即位当了鲁国君主。
在宫内到处搜查鲁武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姬称。
公子姬称有一个保姆叫孝义保,危急时刻,她让自己的儿子穿上公子姬称的衣服躺在公子姬称睡觉的地方,结果被伯御当做公子姬称杀死了。
周宣王是为了树立周王室在诸侯中的威信,一意孤行要改立姬戏为鲁国太子的。听说姬伯御弑君自立,自己还生气了,而且气得不轻,真是气炸连肝肺,搓碎口中牙。就要兴兵讨伐。亏得一帮大臣连哄带劝,才没有错上加错。
公元前年,周宣王念念不忘鲁国的事情,还是觉得不能容忍。决定不忍了,也不听劝了,讨伐鲁国。
杀死了鲁国的国君伯御之后,在鲁国公子中选拔贤良之人。樊穆仲说:“鲁懿公的弟弟姬称,严肃恭谨地事奉鬼神,恭敬地对待长辈与老人;办理事务与执行刑罚的时候,一定会咨询先王的训命,也会根据从前的经验教训来办事;不违背先王的训命,不和过去的经验发生冲突。”
宣王说:“这样的人正是寡人喜欢的,他才能训导并治理好他的百姓。”于是册立姬称为鲁国国君,就是鲁孝公。
贵为天子,行事居然如此不靠谱!从此以后,周天子声望大减,诸侯都不愿意听从周王室的命令。
过分的任性胡为就是作死了。
公元前年,周宣王有宠妃叫女鸠,看上了英俊的杜伯,总是想方设法勾引他。杜伯不为所动,女鸠恼羞成怒,在周宣王面前诬告杜伯欺侮她。周宣王听信了女鸠的话,不顾左儒的屡次劝谏,先将杜伯囚禁于焦(今河南陕县南),又派薛甫和司空锜将其杀害。周宣王后来因被冤魂缠身,日夜难安,又杀了司空锜和大臣祝。杜伯的儿子隰叔从都城逃亡到了晋国,成为晋国六卿之一范氏的始祖。
公元前年,周宣王游猎圃田(今河南省中牟西)时,杜伯的冤魂乘白马白车,由司空锜护卫左侧,大臣祝护卫右侧,直冲周宣王而来。杜伯戴着红帽子,执红弓搭红箭,一箭射中宣王心脏,周宣王脊梁折断后倒伏在箭囊上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