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特色地下村庄,村民挖坑住在地底,
2024/12/20 来源:不详导读:河南特色“地下村庄”,村民挖坑住在地底,住久了容易得风湿吗?人类的最早期其实和穴居动物差不多,就是住在山洞岩洞等自然洞穴中,借此挡风遮雨和防御猛兽。后来才慢慢发展到用泥土树木在地面盖屋子,如今在非洲等地方的一些原始部落里,住的依然是最简单的泥土和枯草盖的房子。但在外面的大千世界里,各个城市都跟比赛似的起摩天大厦,房子越建越高,上百层的大厦已不罕见。而在河南的陕县,一些“地下村庄”却很吃香。放眼望去,这些地下村庄地面上几乎看不到房子,因为村民们住的是“地坑院”。其实这“地坑院”也算是窑洞的一种,但与黄土高坡上常见的窑洞不一样。通常的窑洞是找个坡横向挖出来的靠崖式窑洞,这地坑院则是完全建在地底的下沉式窑洞。建这种地坑院其实说难倒不太难,就是要耗大量的人力。简单地说,先在地面挖个六七米深的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深坑,坑面积一般都有百来平方米(或者更大),然后再在坑的四壁横向挖十来个窑洞。这样一来,一开始的那个大坑就成了大院子,整个建筑看起来就像建在地下的四合院。在以前,地坑院是陕县农村常见的民居,后来人们生活好了就逐渐搬到地面来住了。由于荒废塌陷,或者退宅还耕,地坑院就慢慢成了稀罕物,因此如今能较好保留地坑院的村子,都被开发成了旅游村发展起旅游经济了。比如陕县的庙上村、北营村、曲村等村子,因为都保留有几十上百座地坑院,如今被打造成了文化旅游村。这地坑院并非陕县人发明的,其实在山西、甘肃、陕西等地方也存在。如果追溯起来,地坑院在多年前就有了。关于地坑院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南宋的《西征道里记》中,里面记载了河南、陕西一带的地坑院:“初若掘井,深三丈,即旁穿之……系牛马,置碾磨,积粟凿井,无不可者”。从文献看来,如今的地坑院和千百年前的几乎是一个样的。陕县保留下来的地坑院,绝大多数都是近年以来挖掘的,大部分还是近几十年挖的,一直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停止挖掘。为什么好好的地面不住,而流行起住地坑院呢?那是因为当初村民们家里子女多,且穷,房子不够住又没钱建房子,只好挖地坑院。因为相比盖房子,挖地坑院成本最低,只需长时间挖就可以了,而那些年人力最廉价。反正干完农活没事就挖,一家子挖上一年半载的也就成了。住地坑院除了成本低,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冬暖夏凉,而且一般都可以住上几十上百年。地坑院虽然建在地下,但是功能齐全,住人的房间自不用说了,水井、厨房、厕所、牛马房等都一应俱全。从地坑院里看上来,偌大的一片天,所以很多游客都好奇,要是下雨怎么办,这么大的天井岂不是要被水淹了?其实这是过虑了,地坑院上方会围绕天井砌一圈几十公分高的拦马墙,主要就是用来防止地表水灌入,同时也可以防止地面行人不小心掉下来。再就是在天井的偏角处会挖一口七八米深的蓄水井,从天井落下来的雨水会流进这蓄水井中,慢慢渗进地底去。所以,住在地坑院里应该是挺安全舒适的,只是不知道住久了的话,会不会容易得风湿呢?(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