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人马寨村非遗多河南日报客户端
2024/12/4 来源:不详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记者王小萍河南报业全媒记者王雪红6月1日,三门峡市陕州区西张村镇人马寨村,王跃泽打开砚窑封口,小心地取出一只只金蟾砚、山峰砚、虎头砚、天鹅砚,吹去上面的烟灰,仔细地观察。“这一窑出来的都是鳝鱼黄和朱砂红结合的颜色,对澄泥砚来说,古人说的鳝鱼黄为上,朱砂红次之,然后是玫瑰紫,所以这次烧出来的是最好的颜色,但是烧裂的、残破的较多,成品率不是太高。”王跃泽说。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据“民国”二十五年《陕县志》记载:“澄泥砚,唐宋皆贡。按此砚今产于人马寨村王玉瑞制造有年。土质如红石,碾碎成粉,掺和为料甚佳。”唐代的一些重要典籍都有对弘农贡砚的记载,唐代杜佑《通典》云:“弘农郡贡麝香十颗,砚瓦十具。”至今,陕州人马寨的村民都称砚台为“砚瓦”。天鹅砚河南报业全媒记者王雪红拍摄王跃泽是陕州澄泥砚第六代传承人,也是陕州古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人。为了传承古砚制法,王跃泽在全国各地搜集澄泥古砚,并在人马寨村的老宅上,建起了中国第一家以澄泥古砚为专题的民办博物馆“研山草堂澄泥砚古砚博物馆”。古砚博物馆河南报业全媒记者王雪红拍摄“人马寨所产古砚台纹饰生动古朴,具有华夏文化的特色神韵,砚台背面都印有产地与作者姓名,如河南陕州澄泥古砚人马寨村玉瑞堂造、陕州工艺局澄泥砚王士瑞造、陕州人马寨银沙卢砚工艺局王福堂造等。”王跃泽介绍说。古砚遗址河南报业全媒记者王雪红拍摄在搜集陕州古砚的同时,王跃泽认真钻研烧制澄泥砚的古方,并把它刻在石碑上,以示后人。近年来,他在古砚博物馆原址上进行了扩建,成立“陕州人马寨王玉瑞澄泥砚展示馆”,被河南省文化厅公布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展示馆”。烧砚河南报业全媒记者王雪红拍摄在人马寨村,像王跃泽这样执着恪守传统、一脉传承的村民比比皆是。王跃泽的邻居朱秀云,目前是“捶草印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朱秀云把自家院落改建为“朱秀云民间艺术馆”,展示捶草印花技艺,展览布艺、剪纸等作品;村民王四虎是“地坑院营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村民王增昌是“泥塑文化”非遗传承人;村民侯引绸是陕州剪纸非遗传承人。还有一些乡贤人士返乡,承办近现代纪念馆,比如无锡赈灾纪念馆、王玉朝筹建的“崤函抗日战争纪念馆”等。朱秀云博物馆河南报业全媒记者王雪红拍摄如今,“澄泥砚”“捶草印花”“地坑院”已经成为人马寨村,乃至三门峡市特有的民俗文化符号。为了更好地保护好这些黄土塬上的民俗文化符号,这些非遗传承人纷纷建立传习所,举办讲座和研习班,召开专题研讨会,通过各种途径,让更多的人走进人马寨,了解黄土文化。“非遗传承人的日常工作就是一种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游客在参观的同时,亲手参与创作作品,可以对古民俗文化有综合的了解。”王跃泽说。村民们耕作之余,男人们读书、制砚;女人们剪纸、印花。非遗文化传承人的自觉传承让我们更清晰地贴近生活,物证历史,探寻中原文化的源头。在三门峡,随着国家级仰韶文化遗址庙底沟类型的进一步发掘,从庙底沟村纵深蜿蜒至人马寨村的火烧阳沟区域的仰韶文化遗存,正逐渐为研究黄河流域中原文明的演变进程,提供重要的实物例证。“人马寨村是省级美丽乡村、省级民俗文化古村落(特色村),自古民风淳朴,村子里80岁以上的老人有多人,目前有非遗传承人有30多个,传承的门类各有特色。我们正在对部分地坑院院落进行加固改造,打造一批地坑院民宿和农家乐,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的硬件设施,让更多人的来到人马寨能留在人马寨,认真品读、了解人马寨古文化。”谈到村子的未来,人马寨村支部书记王新后信心满满。编辑:沈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