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骨器出现在人类社会较石器晚得多,相比

2024/9/19 来源:不详

在线咨询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究竟骨器出现在人类社会的哪个阶段,这在学术界还存在很大的争论。有人主张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才开始出现骨器。旧石器时代晚期有骨器这是千真万确的。但是否是才开始呢?有人认为旧石器时代初期的北京猿人已经使用骨器。北京文化中确实发现了大量的残破的兽骨和砸断的鹿角,造成这种情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被水冲磨撞击造成的,有些是被动物咬啃造成的,有些是洞穴石块塌落砸碎的,有些是人们敲骨吸髓打碎的。

不可否认,其中也有少数是北京人有意制作和使用的骨器。我同意贾兰坡先生的意见,北京文化中,有些截断了的既粗壮又坚硬的鹿角根,是作锤子使用的;带尖的鹿角,是挖掘的工具;有些鹿的头骨被加工成盛水的瓢;有些动物的肢骨被打制为尖状器和刀状器,作为挖掘工具或切割工具。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丁村文化,人们使用骨器是更加清楚制,挖穿针眼,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新石器时代骨器的制造和使用更为广泛。距今七千年以前的磁山文化遗址中,即出土了件骨器,其中有:骨凿,是兽肢骨磨制,关节作柄,有的则将兽骨劈开磨制,凿端均加工为斜刃。骨锥,有的用兽肋骨制成,有的将肢骨劈开,然后加工制作;有一种牙锥,系用猪的犬齿刮削磨制而成;还有一种角锥,系用鹿角根制成,器面刻有网纹,长16厘米。发现的鱼镖有两种,一种似双翼后锋式簇,一种前锋似簇,一侧有锋似锯。

骨簇,有圆锥状、柳叶状和燕尾式几种。骨铲,用兽肩胛骨制成,有的磨成斜刃,有的磨成齐刃。另外,还有骨匕和骨笄,特别是骨针,不仅发现的数量多,而且大部分磨制精致,一端有尖,一端有鼻,最大的骨针长14厘米,最小的仅有3厘米。在这里还发现了一件塔状骨饰,虽然下部已残,但还可以看到五层。磁山遗址发现的骨器,不论制作技术或器物品种,都远远地超过了山顶洞人的骨器制造水平。到了距今六千年前后的仰韶时期,人们对骨器的制造又前进了一步。

单就半坡和庙底沟两处遗址出土的骨器来看,的确是洋洋大观,丰富多彩。在半坡发现有用鹿角片磨制成的长体柳叶形矛,器身扁平,两刃虽然厚钝,但矛尖却很锋利。把这样锋利的矛头,紧紧捆绑在长木棍一端,在野兽面前不能不是一件具有威胁性的武器。弓箭的发明,可以早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不过那时只发现了很个别的打制的石簇,至于各式各样的骨簇,还是在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遗址中发现。

由于弓箭的广泛使用,导致人们大量的生产箭簇,簇是消耗很大的一种武器。制造簇的原材料有三种,即骨、石、蚌。但是骨簇在数量上占绝对多数。如半坡发现的簇共件骨制的即件。骨簇均系磨制而成。簇的形状很多,有圆柱形簇,其铤有扁、尖、弯和宽叶式等多种形状;有柳叶形簇,但有尖铤和宽铤的区别;还有三角形、宽面有翼、窄面有翼、凹腰带翼、长身短铤等各种形状的簇。从骨簇出土数量大和形状多样来看,说明当时制造骨簇在原始制骨器手工业中的重要性。

在半坡发现有用骨、角削刮磨制而成的鱼叉,一种是单钩鱼叉,叉身为圆条形或扁条形,叉头短而尖扁,叉身都有一个锐利的倒钩;另一种是双钩鱼叉,倒钩分别在叉身两侧。单钩鱼叉都是固定在叉杆的一端,称为连柄鱼叉;双钩鱼叉并不固定在叉杆上,称为脱柄鱼叉。鱼叉的确是仰韶人得心应手的一种捕鱼工具,拿上它可以出其不意地追捕游鱼。但是还有一种捕鱼方式,采取隐蔽、引诱的手段,长竿垂线,挂钩诱饵,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钓鱼。

各地仰韶遗址发现的骨鱼钩制作得都比较精巧,钩身有圆条形、椭圆形或扁条形,钩尖都磨制得十分尖锐,有的还有倒钩。早在山顶洞文化时期,人们就会制造和使用骨针,到了仰韶文化时期,骨针则大量地制造和普遍地使用,西安半坡一处遗址中,便发现了枚骨针,骨针粗细长短虽然有别,但绝大部分都有穿线的针孔。个别的也有无孔针,器身较粗圆,一端锐尖,另一端较粗钝,虽然无孔,但可以看出有显著的系线痕迹。

还有一种是两端皆有尖的骨针,圆柱体,较短小。这类针有的在一端削有凹口以便系线。上述的骨针,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有孔的,做缝纫用;一类无针孔的或两头尖,可能还会起到骨梭的作用。在半坡出土骨针的数量已经是很可观了,但它还不是骨器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发现数量最多的是骨锥,半坡一处遗址残留下来的骨锥竟达件(包括99件角锥),可见当时它的用途是十分广泛的。

骨锥一般都是用兽骨或鸟骨管做成。角锥的材料全是鹿角。不论骨锥或角锥都是用砂石磨成。骨锥的形状,有长条形、半管式、三棱形等几种。骨锥的用途可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以缝缀兽皮做衣服,也可以作为锥刺陶器花纹的一种工具。在半坡遗址中还发现了77件骨凿,有半管式、长条式和宽扁式三种。凿头多是窄扁刃。骨凿的制作方法,刮削和磨制兼用。关于骨凿的用途,虽然现在还不能确切地回答,但作为仰韶人制作的一种工具看待是毫无问题的。

还有一种很特殊的骨制工具,有人称它为“两端器”,在半坡也发现了件,有的两端都有尖,有的是一端有尖,另一端宽扁平齐,可能是制陶时锥刺或刻划纹饰的工具,也可以做编织用的工具。有一种骨器,通称它为骨匕,器身扁薄而弯曲,一端有窄而扁的尖,另一端则是宽而平齐,通体磨光。有的骨匕在一端还穿有孔。骨匕的用途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吃饭的食具,代替筷子的作用;一种认为是制陶时的修整工具;还有一种认为是织布的工具,代替梭子的作用。

有一种骨刀,略呈长方形,扁平,一端制作有斜直锋刃,柄端有穿孔,通体磨光,也是整修陶器的一种工具。骨器用于农业生产的有骨铲,在半坡发现了81件。铲身有管状、半管状和长条形等几种。骨铲的制作都经过刮削和磨制,刃部宽扁、锋利,不仅是松土播种的好工具,如果使用于挖掘植物根茎,也是比较得心应手的。用于收获农作物的有一种蚌刀,刃部平齐,背呈弧形。虽然蚌刀在这一时期发现很少,但为后来普遍使用蚌刀和蚌镰开创了良好的先例。

另外,用骨蚌牙角制作的装饰品,出土的数量也很多,发现有长条形和三角形饰品,最多的是用于束发的骨簪子(也称骨笄),在半坡发现了件,圆体,细长,磨光。装饰品中还有蚌环、蚌制方形、长方形、长三角形和片状装饰品。还发现有一些牙制装饰品。以上所介的骨器,主要是半坡遗址出土,在河南庙底沟、王湾、后岗等许多仰韶遗址,出土的骨器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反映了当时各地制造骨器的生产水平和使用范围,大体上是相同的。

但是其他地方同时期的骨蚌器,也有一些为半坡所没有的新品种。如庙底沟遗址曾发现一件角槌,系用鹿角的分叉截成丁字形,不仅中央穿孔,而且每端也都挖空,据有人推测,可能是利用它嵌入石器,而角槌作柄便于把握。在庙底沟还发现一件蚌制的指环和几件蚌坠,以及穿孔的蚌壳之类的装饰品。其他一些遗址中,还经常发现骨珠,一座墓葬内会遇到数十颗、数百颗甚至上千颗。骨珠是人们佩戴的装饰品。

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关于骨器的制造,基本上是承袭了仰韶文化的制骨技术,并在它们的基础上精益求精。龙山时期的蚌刀和蚌镰较普遍地被人们使用,而且蚌刀和蚌镰还钻有一个孔或两个孔,穿上绳子,攀在手背上,在收割禾穗时比较应手。正是这一技术的改进,它逐渐排挤了仰韶时期两侧带缺口的陶刀和石刀。在邯郸涧沟遗址中,发现了不少穿孔的蚌锄,是利用比较厚实的蚌壳加工而成。蚌锄在古代取材方便,制作简易,轻巧实用。

在陕县庙底沟龙山遗址中,发现有长条骨片,并在两侧制作以锯齿。在其他龙山遗址中还发现有蚌锯。原始社会的裴李岗、仰韶、龙山各个时期,制作骨器还没有象商代那样的手工业作坊,虽然会有技艺高超的骨雕和牙雕的工艺美术家,但和其他氏族成员一样,只能是在农业生产闲暇时进行骨器制作,因此它只是人们的副业劳动,还处于氏族或家庭手工业阶段。

参考文献:

《旧石器时代考究》

《陶器发展史》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76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