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两国开撕的名作绝秦文
2024/9/17 来源:不详麻隧之战不要迷恋“秦晋之好”,所谓的“秦晋之好”,本来就只是一个传说。秦、晋两国间的互不信任由来已久,两国自晋献公时期开始接触以来,就已经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利益冲突。只是当年晋献公与秦穆公曾经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缓解两国的争端,这才有了“秦晋之好”的说法。虽然在晋献公与秦穆公时代,秦晋两国在大体也维持着一个和平的局面,但也曾经因为崤函谷地的归属问题而大打出手。到了晋文公去世之后,由于秦穆公想趁机偷袭郑国,触动了晋国在中原的利益,导致了秦晋之间的全面决裂,这就有了在晋襄公和晋灵公时期长达二十多年的秦晋交锋。公元前年,晋卿赵盾本来命大夫先蔑、士会赴秦迎立公子雍,后因襄公夫人穆嬴的一再请求,赵盾改变初衷,在令狐(今山西临猗西南)对护送公子雍返晋的秦军发起突袭,秦军因为毫无防备而大败。赵盾令狐之战后,秦、晋在边界地区又数次交战,双方互有胜负:公元前年,秦军攻晋,占领武城;公元前年春,晋伐秦,夺取秦之少梁;同年秋,秦实施报复性进攻,占领晋地北征。公元前年,秦康公、亲率大军渡河攻晋,取晋西南部边邑羁马(今山西水济西南)。晋上军佐臾骈认为秦军孤军深入,经不起长期消耗,建议晋军高筑营垒,先以逸待劳,再伺机而动,被主帅赵盾采纳。秦康公求战不得,遂听从晋逃臣士会的意见,发兵攻晋上军,诱使其部将赵穿出战。赵穿缺乏实战经验,见秦军来犯,即不顾禁令,率所部迎击。赵盾恐其有失,下令全军出击。因双方均缺乏进行决战的决心,故两军刚一接触即各自后撤。当日夜,臾骈发觉秦军有乘夜撤退的迹象,建议立即发起攻击,将其压迫至黄河北岸后歼灭—,又被无知的赵穿所阻止,秦军得以连夜退走,晋军随后亦撤兵。不久后,秦又出兵攻占晋国瑕地(河南陕县西南),次年,晋国又夺回秦向东进攻的咽喉之地瑕,并派大夫詹嘉驻守,紧紧扼住“桃林之塞”,堵住了秦国的出路。晋景公两国就这样断断续续地打了二十年,秦国还是被打回关中老家,只得与楚国结盟,企图借助楚国的势力来牵制晋国的发展。而晋国自公元前年与秦国的肴之战后,其霸业受到了秦、楚联盟的严重影响,一直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因此,在晋灵公、晋成公时,霸业中衰,被楚国夺取了中原霸主的地位。晋灵公在位十四年,被赵穿杀死,赵盾立晋成公;晋成公在位七年后由其子晋景公继位。晋景公于公元前年(成公七年)即位后,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行动来恢复昔日的霸主地位:第一,派随会灭亡了赤狄;第二,在公元前年的鞌之战中战胜了齐国,并拆散齐楚联盟;第三,派屈巫通吴,通过扶持吴国来制衡楚国;第四,拆散秦、楚联盟。公元前年冬,晋景公主动释放楚国战俘钟仪,楚共王则派公子辰出使晋国,“请修好,结成”。公元前年春,晋派大夫籴茷至楚回报公子辰之聘。同年五月,晋景公在方便的时候掉进厕所里淹死了。晋厉公晋厉公继位后,仍奉行晋景公制定的和楚政策。公元前年,在宋国大夫华元的安排下,晋国的士燮与楚国的公子罢、许偃在宋国的西门外举行了第一次弭兵会盟,两国同意暂息兵戈,停止战争。同年,晋大夫郤至至楚,楚大夫公子罢至晋,互相聘问,晋、楚这两个争霸了多年的大国之间竟然出现了双方渴望已久的和平局面。在听闻晋楚弭兵的消息后,秦桓公就立刻焦灼不安了起来,他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让晋国从争霸战中抽出身来。晋厉公继位后,他主动向秦桓公发出和平试探,两君于是约定在令狐(今山西省临猗县西)相会。公元前年冬,晋厉公先至会所,而秦桓公却不肯渡河,仅派大夫史颗到河东与晋侯结盟,晋厉公亦派大夫郤犨到河西同秦结盟。使者归国后,秦桓公即背叛令狐之盟,联络楚国和狄人共谋伐晋。楚共王拒绝了秦国的要求,并向晋国通报了有关情况。秦晋地图公元前年秋,秦人约白狄攻击晋国,晋在交刚击败了白狄。公元前年春,晋厉公与晋将栾书、荀庚、士燮,韩厥等率上,中,下及新四军前往周都王城(今河南省洛阳市王城公园附近),与齐、宋、卫、鲁、郑、曹、邾、滕八国国君所率军队会师,筹划攻秦事宜,周简王亦派大夫刘康公、成肃公率军助战。同年夏,晋大夫吕相(魏相)奉命赴秦。吕相就是春秋时晋大夫魏锜之子魏相,他以擅长外交辞令着称。魏锜亦称吕锜,故魏相亦有吕相之称;一说因食邑在吕,故又称吕相。吕相在晋厉公的授意下,写出著名的《绝秦文》。当时吕相就在秦国的朝堂上慷慨激昂地把这洋洋洒洒近千余字的文章读出来,从晋献公时期的秦晋之好说起,历数秦国在两国关系交恶中所负的责任,把秦国君臣怼得抬不起头来,堪称是千古名篇,史称“吕相绝秦”。下面就请大家欣赏一下这篇经过翻译后的千古奇篇:秦晋故地“昔日我先君献公与贵国先君秦穆公交好,二人合力同心,互相盟誓,互通婚约。后来上天降祸给晋国,使得文公流亡齐国,惠公也流亡到了秦国。不幸的是,先君献公去世,秦穆公不忘过去的恩德,使得惠公能够回国主持晋国的祭祀,但因为不能完成重大的使命,和我晋国有了韩之战的冲突。后来穆公内心懊悔,成就我先君文公回国,这些都是穆公的功劳。我先君文公身披甲胄,跋山涉水,经历艰难险阻,征服了东方的诸侯,使得虞(舜)、夏、商、周的后代都到秦国来朝见,也就已经报答了秦国过去的恩德了。我先君文公率领诸侯与秦国一同包围郑国,秦国的大夫不和我们的先君商量,就擅自和郑国订立了盟约。诸侯们都很痛恨这件事,打算和秦国拼命,文公为此很是忧虑,竭力地安抚各诸侯,使得秦军得以平安回国而没有受到损害,这是我晋国有大功劳于你秦国的地方。然而不幸的是,先君文公去世,穆公不仅不派人前来吊唁,反而蔑视我们故去的国君,以为我们襄公年幼软弱可欺,突然侵犯我们的崤地,断绝我们跟友好国家之间的往来,攻打我们的城池,灭绝我们的滑国,离散我们的兄弟之邦,扰乱我们的同盟之国,颠覆我们的国家。我襄公没有忘记穆公过去的勋劳,但因为害怕国家颠覆,不得已而有了崤之战的冲突,但是还是愿意在穆公那里解释,以求其赦免。然而穆公不听,反而通过亲近楚国来谋害我们。天意护佑我晋国,楚成王丧命,穆公因此不能在我晋国称心如意。秦晋故地后来秦穆公和我襄公先后去世,秦康公和我灵公先后继位。康公,是我国穆姬所生的,但又想损害我们的公室,颠覆我们的国家,率领我国的内奸,以动摇我们的边疆,因此我国才有了令狐这一战役。秦康公还是不肯改悔,又进入河曲,攻打涑川,掠取王官,侵伐羁马,因此我国才有了河曲这一战役。秦国不能向东发展,那都是由于康公同我们断绝友好所造成的。及至秦君您继位之后,我们的国君景公盼望着贵国派来使节,希望两国从此能够交好。但秦君却从不考虑和我们结盟,却利用我国有狄人的祸患,趁机侵入河县,焚烧箕地、郜地,抢割我国的庄稼,骚扰我国边境,我国因此而有辅氏的战役。秦君这时才担心战火蔓延,想要求福于先君献公和穆公,派遣伯车来对我寡君言道:‘你我重修旧好,丢弃过往的恩怨,恢复以往的关系,以追念先君的功勋。’秦晋故地盟誓还没有完成,我景公便辞世了,为了能够接续盟约,寡君继位伊始,就与贵君在令狐举行会盟。可您却毫无诚意,当即就背弃了盟誓。白狄之君虽与贵君同在雍州,却是您的仇敌,寡君的亲戚。您派使者前来,说:‘你我共同攻打狄人吧。’寡君畏惧您的威严,不敢顾及亲戚,当时就下令攻打狄人。却不料您转头又去告诉狄人说:‘晋国将要讨伐你们。’狄人很是憎恶贵国的做法,因此就将此事告诉了寡君。楚国人也来告诉我们说:‘秦国背弃了令狐的盟约,而来向我们请求结盟。您的使者对着皇天上帝以及秦国的三位先君和楚国的三位先王发誓说:我虽然与晋国有盟约,但我只看重利益所在。’楚王厌恶秦君的反复无常,因此才将此事公布出来,以惩戒言行不一的人。诸侯闻听此事之后,都为您感到痛心疾首,于是就开始亲近寡君。现在寡君率领诸侯大军前来听命,完全是为了请求和好。如果您肯施惠于诸侯,哀怜寡君的用心良苦,就请允许我们共同缔结盟约,这也是寡君的心愿。一旦你我能够再次结盟,寡君将安抚诸侯退兵,哪里还敢再兴兵戈呢?如果您不愿施惠诸侯,恐怕寡君也无法让诸侯心甘情愿地退兵了。是和是战全在执事您一念之间,还望您能够着眼大局深思熟虑。”秦晋故地晋国搞这么一个洋洋洒洒长达上千字的最后通牒,其真实的目的是:其一,声讨秦国的罪状,作为双方扯破脸皮时的心理战术;其二,麻痹楚国的思想,好让楚国相信,这次出国伐秦是为了了结两国的历史恩怨,掩盖“先摁下秦国再来对付楚国”的这个战略意图;其三,博得天下诸侯同情,让大家都以为晋国是诚心诚意言和,只是因为秦国背信弃义,出尔反尔,率先挑起战斗,晋国才迫不得已去打一场维护正义的战争。发布了开撕的公告之后,晋国迅速集结了齐、宋、卫、鲁、郑、曹、邾、滕等八国联军,准备依靠优势兵力,在短时间内快速地给予秦国一记外科手术式的打击,以避免楚国在发现晋国真正的战略意图后加以干涉。晋厉公亲统晋国四军出击,晋军将领为:中军将栾书,中军佐荀庚;上军将士燮,上军佐郤锜;下军将韩厥,下军佐荀罃;新军将赵旃,新军佐郤至。郤毅为晋厉公驾驭战车,栾针为车右。晋国四军加上八国联军,大约十二万人。秦晋故地秦见诸侯大军压境,亦起兵进至泾河迎战。公元前年的五月四日,双方在泾水东岸的麻隧进行了决战。秦国方面所出动的兵力大概只有晋国方面的一半不到,在这种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如果不能采取出奇制胜的战术手段,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回避这场把握很小的决战,转而采取以拖待变的办法。可是,也不知道秦国方面是怎么想的,就一个劲地想与对方火拼,难道他们认为靠侥幸就能够赢得这场实力悬殊的对决吗?决战的时候,秦军在泾水东岸背水结阵,他们在排兵布阵上依然按照春秋时代传统的车战规矩,在战术上没有什么创新的地方。不过,根据传统的经验,因为长年累月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作战,秦国士兵的军事素质和战斗意志都是比较过硬的。车战以秦军当时的总体军事实力而言,对于晋国方面来说,最大的挑战不是打败秦军,而是要以最快的速度尽可能地对秦军造成最大的打击,以免拖成旷日持久的长期战争。否则,一旦让楚国有机会介入,就会在战略上造成很大的被动。因此,在双方开战之后,晋军理所当然就会以绝对优势兵力,对秦军背水固守的阵地进行极限的施压。秦桓公不是韩信,决战的结果也毫无悬念,在晋军所发动的强大攻势面前,秦国布置在泾水东岸的部队全部被团灭,秦将成差及不更女父被俘,晋师乘胜渡过泾水,一路追击至侯丽(泾阳县境内)才收兵。晋国方面则损失了曹宣公,这也是一个重大的损失,也由此可见当时战争的激烈程度。秦晋大战麻隧之战就把秦国当时所拥有的精锐士兵大部分歼灭了,让其总体的血值一下子就连降几级。秦桓公鉴于秦军已经被彻底打残,无奈之下只得收拾残部,退守咸阳。这是自秦嬴建国之后并采取积极东进扩张政策以来,唯一的一次战略收缩,而且退的还很厉害。在秦穆公时代,秦国本来已经扩张到了黄河岸边,晋国经过麻隧一战,就把秦国打成了缩头乌龟,打得其势力往西退回撤到了河水、洛书、泾水的三条大河之间,这着实是丢失了很大一片的地盘,以致秦国后来数世不振,接连几十年都缓不过气来。秦军尽管秦军不甘失败,其后还组织了几次反攻,但根本无法扭转被晋国强力压制的局面。这次的惨败对秦桓公心理层面所造成的打击估计是很大的,因为在战后的第二年,他就郁郁而终了。至公元前年,秦国的军事实力已无法与晋、楚这两个大国相抗衡了。故晋国范文子说:“吾先君之亟战也,有故。秦、狄、齐、楚皆强,不尽力子孙将弱,今三强服矣,敌楚而已。”在晋人的心目中,包括秦国在内的三强都已被制服,晋国这时只剩下一个强敌,那就是楚国。脑洞爆裂:1.秦桓公当时除了强自出头外,还可以采取什么对策来阻挠晋楚和好?2.秦国以弱势的兵力偏要与强大的晋国在麻隧进行决战,主要是因为这一届的国君不行还是这一届的大臣不行?3.在敌强我弱的悬殊条件下,秦国方面如果既不想战,也不愿和,那还能出些什么歪招?脑洞大开五千年(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