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河南地区秦墓与随葬器物的分期及演变特

2022/10/13 来源:不详

河南地区秦墓与随葬器物分期研究

根据墓葬中器物的共存特点以及对墓葬及陶器的型式划分与分析,现对秦墓及日用陶器进行分期:

第一期陶器有罐AI、All、BI,釜AI、All,盆AI、All,甑AI、All,小口瓮AI、AII,BI,茧型壶I、蒜头壶I等,主要墓葬形制有竖穴墓Aa,Ab,Ba,Bb,洞室墓Aa,Ab,BaI。第一期与西安半坡战国晚期秦墓、凤翔高庄秦战国晚期秦墓、塔尔坡战国晚期秦墓相对比,无论从墓葬的形制或者是陶器的型式的变化来说极具相似性,为战国晚期秦墓中常用的陶器形制,因此,第一期应为战国晚期至秦代。第一期秦墓在洛阳市区周围、三门峡司法局、郑州烧沟附近的战国墓、南阳三门峡干休所等、郑州金水区廊桥水岸等地区都有发现,且占绝大部分。

第二期陶器有罐AIII,BII,釜AIII,BI,盆AIII,甑BI,C,小口瓮AIII,BII茧形壶II、蒜头壶II等,有些墓葬中还伴有半两钱出土,主要墓葬形制有竖穴墓Aa,Bb,C,洞室墓BaI。这一期的陶器组合上与第一期有一定的延续性,在器物式上有一定的演变,茧形壶与蒜头壶出现圈足,新出现带有圈足的,应该是与鼎或釜配套使用,这种配套使用的瓢从目前发表的秦墓来看仅在三门峡市印染厂、三门峡三里桥秦墓中出现,且数量较少。此时期的墓葬仍表现出强烈的秦文化因素,但年代上应该晚于一期,属于秦末至汉初。三门峡三里桥秦墓、三门峡刚玉砂厂、三门峡火电厂、三门峡大岭粮仓围沟墓中出现此时期的墓葬。

第三期陶器有罐AIV、BIII,釜AIV、BII,小口瓮BIII等,主要墓葬形制有竖穴墓Aa,洞室墓BaI。第三期陶器较第二期己有较大的变化,罐的形制出现圆腹罐,盆、釜折肩明显,器型己不再那么丰富,如罐、釜、盆或罐、鼎、缶等器物组合形式与陕西省常兴早期汉墓出土的器物组合相同,因此,此时期属于西汉早期墓葬。有些墓葬中出土彩绘器物如彩绘的侍佣首或者马俑首,如人民公园第二类的款墓道的空心砖墓,郑州河南西山河南艺术职业学院秦汉墓葬、人民公园秦汉墓中分布有此时期的秦墓。

第四期陶器及墓葬形制较上期均有很大的差异,陶器有罐AV,B型罐稍有延续使用,釜BIII,小口瓮BIV,茧形壶III、蒜头壶III,同时共出的还有仓、灶、俑等模型明器,此时期有些墓葬中随葬的釜以铁质的铁釜存在,铁釜作为一种炊具,是每家每户都必要的器物,只有在铁器生产达到了相当普遍的水平,才能满足这种广泛的需求。

根据考古发现,在关中地区,铁釜大量地进入人们的家庭是在西汉中期以后,墓葬形制中不见竖穴墓,主要墓葬形制有BaII,BaIII式的洞室墓,此时期秦墓己没有前期的宽墓道窄墓室的洞室墓或者竖穴墓葬,代之的是墓室渐宽,逐渐大于墓道,有的还出现斜坡墓道的土洞墓,结合出土器物组合及形制来看,这类墓葬要晚至西汉中期。三门峡三里桥秦墓、郑州人民公园秦墓、郑州西山艺术职业学院秦汉墓中有此类墓葬。

第五期与前四期相比无论从墓葬形制、随葬器物及组合皆发生很大变化,这类秦墓为西汉晚期墓葬。此时期的秦墓仅保留有秦文化因素的墓葬形制(土洞墓)或者有一些秦文化因素器物的遗风(如:蒜头壶、缶等),其主要的墓葬风格己发生巨大变化,为汉文化几乎完全同化,为中原地区西汉晚期作风,随葬的庄园住宅、仓、灶、俑等模型明器也是西汉晚期中小地主家庭经济在墓葬文化中的一个反映。

河南地区秦墓与随葬器物特点

(一)墓葬形制

滕铭予先生在研究关中秦墓时提出,从春秋早期到战国中期早段关中秦墓的墓葬形制应为口大底小的竖穴土坑墓,到战国中期晚段,土洞墓开始在大荔地区和西安地区出现,而到了战国晚期大量出现土洞墓。河南是较早出现洞室墓地区之一,以洛阳为例,洛阳地区在战国中期以前主要的墓葬形制为本地区传统的竖穴土坑墓,仅在墓葬等级上墓道有所不同,在战国中期晚段土洞墓开始出现,战国晚期出现较多,而河南各地区开始大量出现秦墓同样是到战国晚期,这种不同于本地传统的墓葬形制突变必然与当时的人类突破地域之间的活动有关。

通过河南地区秦墓型式划分及分析可知,河南地区战国晚期至西汉秦墓的墓葬形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制:竖穴土坑墓与土洞墓,每一类因形制特点的不同特点分为不同的类型。就竖穴土坑墓而言,分为口大底小的土坑墓和竖井墓道的土坑墓,根据墓葬中有无生土二层台Aa,Ab两种亚型,同样的竖井墓道根据有无生土二层台分为Ba,Bb两种亚型,且两种不同形制的墓葬在年代上并存,皆为河南地区战国晚期秦墓中的主要墓葬形制之一,后期这种口大底小和竖井墓道的竖穴秦墓被洞室墓所取代。

土洞墓发现数量最多,其建造方式应为先开挖墓道,然后再墓道的一侧向侧面另挖一个墓室,将棺椁置放于墓室之内。土洞墓根据墓道与墓室位置不同分为两种形制,A型为单墓室的侧室墓,墓室位于墓道宽边一侧的侧室墓葬,这种单墓室的侧室墓根据有土二层台无生分为两种亚型即Aa型与Ab型;B型洞室墓的墓室位于墓道短边一侧,根据墓道所带墓室的多少分为两亚型,Ba型为单墓室的洞室墓,Bb型为双墓室的洞室墓;Ba型洞室墓根据墓道与墓室的宽窄不一分为BaI、BaII,BaI三式;

Bb型为双墓室的洞室墓,墓室略宽于墓道,分别位于墓道短边两侧,这种类型的洞室墓发现数量较少。为便于探讨河南地区战国晚期至汉代秦墓中各墓葬形制在各期所占比例,现将未详细报道的秦墓介绍如下:

年洛阳东郊战国晚期秦墓2座;墓竖穴墓1座,洞室墓1座,皆为屈肢葬。-年在陕县发掘秦代至汉初秦墓有92座,其中竖穴墓26座,墓口大于墓底,洞室墓66座,墓道底部有生土二层台,有7座墓门为土坯,其余未见有封堵痕迹,其中墓道宽于墓室的有60座,6座墓道与墓室同宽。

年发掘的上村岭秦墓共75座,竖穴土坑墓15座,土洞墓60座,其中仰身直肢葬13座,屈肢葬52座(侧身屈肢11座,仰身直肢36座),葬式不明10座;葬具多为木棺,随葬品贫乏。年河南新乡市火电厂墓地发掘战国、西汉墓葬座,对其中的13座墓葬进行报道,13座墓葬中有2座为竖穴土坑墓,1座为半土坑半土洞墓,10座为土洞墓;其中仅有一座M74竖穴土坑墓为侧身屈肢,其余皆为仰身直肢葬。M74年代属于战国晚期墓葬,M48出土陶茧形壶,年代属于秦至西汉初年。

从河南地区竖穴秦墓分布来看,三门峡、洛阳及郑州等地都有发现,以Aa,Ab型竖穴墓居多,Ba,Bb型数量相当。可以看出洞室墓的数量要远远大于竖穴墓的数量,且分布较为广泛;Aa,Ab型竖穴墓集中在三门峡干休所和三门峡发掘两个墓地,在其他地区很少或基本不见,BaI式分布最为广泛,基本存在于各个墓地之中,在洞室墓中所占比例最大,BaII,BaIII数量较少,集中分布于郑州地区墓葬之中。

关于战国、西汉中原地区洞室墓的源流,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认为洞室墓是战国末年在中原地区新兴的墓葬形制,是由带有壁皂的土扩竖穴墓发展而来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是由竖穴墓发展演变而来,战国中晚期出现的为洞室小皂墓,表现了战国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墓葬形制;

或者认为洞室墓的竖穴墓道或带有生土二层台是土坑竖穴墓向洞室墓转变过程的遗风。李如森先生认为中原地区没有洞室墓的传统,它的出现必定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洞室墓是殷周时期西戎的传统,是通过秦向中原传播,并成为西汉时期墓葬的主要形制。

河南地区战国晚期至汉代秦墓中以竖穴墓和洞室墓两种不同形制的墓葬并存,在战国晚期至秦代,主要为竖穴墓为主,洞室墓以侧室洞室墓Aa,Ab为主要形制,同时BaI式洞室墓开始流行,战国晚期至秦代是竖穴土坑墓道大于墓室的土洞墓的转变;至秦末汉初,在秦墓中竖穴墓逐渐消退,A型洞室墓己消失,且在某些地区出现C型墓葬,洞室墓BaI式占主要的墓葬型式;西汉早期竖穴墓己很少使用,主要的墓葬形制为BaI式,此时期秦墓大为减少。

在西汉中期及其以后,洞室墓的墓道逐渐变窄,墓室渐宽,到晚期墓室己大于墓道,具有秦文化因素的秦墓在本地区至战国晚期己基本不见。由此可见河南地区的秦墓在秦朝灭亡后的一段时间并没有完全消失,而且其中的一些文化因素继续存在,成为后来汉文化的一部分。河南地区洞室墓的形制在墓葬形制与随葬品等方面与关中地区秦墓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差异,这些差异一方面是秦文化随着秦军势力的扩张,对被征服地区原有葬俗的强有力影响;另一方面有着本地区原有葬俗抵制,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与融合而产生的结果。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19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