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说三国关于代汉的敏感话题
2025/4/20 来源:不详专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http://pf.39.net/bdfyy/bdfzd/关于“代汉”的敏感话题在汉朝君臣流连颠沛地东行返京途中,朝廷与全国各州郡的联系几近中断,遭受李傕、郭汜一伙追击而溃散的事实更加证实了本身的软弱无力和威望殆尽,人们对汉朝统治的前景和天下的未来一定忧心忡忡,这个时候,社会上产生了“代汉”的话题。这一敏感话题是从朝廷内部开始的,提出在献帝刘协一行缒渡黄河后前往曹阳(今河南陕县西石桥沟)休整之时。《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引注《汉纪》说,当刘协一行人在曹阳商议下一步的行程路线时,侍中太史令王立对大家說:“自从去年春天太白星在牛斗分界侵犯了镇星,越过天津星之后,火星又逆向运行守在北河位置,北河之地不能再侵犯了。”听到这话,刘协决定放弃向北渡河的方案,选择出轵关(今河南济源城西)东行的路线前行。王立又对管理皇家宗族事务的宗正刘艾说:“前次金星(太白星)守在天关星之位,与火星(荧惑)相遇,金火交会,这是王朝革命的象征。汉家的运数已经到头,晋、魏之地必定会有兴起的人物。”王立后来几次对献帝刘协说:“天命有变化,五行之中哪个都不会经常旺盛,取代火的必然是土,承接汉朝天下的必定是魏。能安定天下的,应当是曹姓人物,以后只管委任曹氏就行。”不久朝廷自洛阳迁到了许都,曹操听到了王立所说的话后,打发人对王立说:“知道你是忠于朝廷的,但天道深远,希望不要轻易多说。”自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其后的人们即认定天象和人事是相应的,认为某种天象运行反映着某种社会变化,太史令应当是国家掌握天象演变现象并能做出精准解释的权威人士。王立在曹阳休整时提出了天象变化的两种现象,其中关于火星逆行守北河的现象,决定了刘协对后期行程路线的选择,他要用人事活动来避免天象的非吉化运行,表明当时人们对天人相应是非常在意的。王立提到金火交会的第二种天象变化,他认为这预示着人世间朝代更替的发生,尽管他就此向刘协说过好几次,但始终没有看到刘协的回应,或者,刘协的回应一点也没有被记录下来。王立还结合五德转化理论说明了曹魏人物的后续继起。他将这些“推衍成果“说给刘协的目的,似乎是要让刘协顺应变化趋势,自觉地任用曹姓之人,但不清楚这样具体的、有针对性结论的推衍,究竟有什么更细微的依据,只知道《汉纪》为曹操的同时代人荀悦在许都撰著完成,在书中论及当年的敏感话题时,一定是要考虑到背后站着的权势人物。与王立论说相同时的,还有来自袁术“代汉“的谶语。谶语是人们认定能够预示社会未来变化的某些语句。此前,“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语一直在社会上流行,这一谶语起源较早,据说在汉武帝时期就曾流传。《后汉书﹒公孙述传》中提到,王莽统治后期,割据益州的公孙述想要称帝,大讲五行生克的运数,也用许多谶语为自己的行为制造舆论,包括古书《录运法》中“废昌帝,立公孙”的语句。当时光武帝刘秀写信对他说:“图谶言公孙,即宣帝也。”西汉宣帝刘询有公孙病已之称,刘秀以此解释立公孙之语。他还对公孙述说:“代汉者当涂高,难道你的身材长得高吗?你不是我们国家的贼臣乱子,在动乱年代人都想当个君主,我也能理解,但天下的神器,不可以用力气去争夺,请你留意三思。”刘秀在这里没有给公孙述扣反叛的帽子,而是致力于从“理论上”驳倒他对谶语的解读,可见当时预言朝代变换的谶语在社会上影响之大,和某一谶语的起源之早。袁术正是应用了“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语来为自己替代汉室制造舆论的。据《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四》《三国志﹒袁术传》中记,当时占有淮南一带的袁术一心想要称帝为尊,他听说孙坚攻进洛阳时得到了传国玉玺,于是就拘留了孙坚的妻子,将玉玺占为己有。同时他将早先的谶语重新解释,宣扬说,”代汉者当涂高”,其中的“涂”,就是“途”,与自己的字“公路”相应。又说袁氏的祖先出于春秋陈国,是舜的后裔,舜是土德,汉是火德,以土代火,合于五行运转的顺序。他听到献帝刘协的朝廷败于曹阳的消息,就召集部下商议称帝事宜。尽管其时有些大臣出面劝谏,表示了反对意见,但袁术还是不久称帝了。东汉朝廷自长安前往洛阳时,没有任何强盛武装力量的拥护和保卫,表现出了软弱无力、自身难保的尴尬状态,因而“代汉”的话题就被相继提起。一个极为敏感的朝代更换话题能够被一再提出,不论提出者的立场和心意是否相同,也不论话题包含的科学性与真理性成分大小,话题的提出其实就是一种信号,表明东汉朝廷本身对整个天下已完全失去了应有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仅剩下了一个徒具虚名、可以被人利用的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