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伐桀七攻七逃,最后夏桀被流放到晋

2025/3/9 来源:不详

医治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2840/

郑亳—二里头—有娀氏—历山氏—鸣条岗—鬷川豢龙氏—高神之门—南巢焦城—苍梧之野

文/万物君

商汤伐桀,文献多有记载,然而都不完整,让我们无从得知细节。记载最多的地方有鸣条、南巢等地,其实,夏桀逃跑之地,不止这些。综合各种文献,我们发现,商汤攻打了他七次,他逃跑了七次,可谓惶惶如丧家之犬。不过还好,他得以善终,终老于帝舜埋葬处的苍梧之野,在鸣条岗附近。

1

关于商汤伐桀,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是这么记载的:

上博简《容成氏》:“然后从而攻之,陞自戎述(遂),内自北门,立于中O,桀乃逃之鬲山是(氏),汤又从而攻之,降自鸣条之述(遂),以伐高神之门。桀乃逃之南巢是(氏),汤又从而攻之,述(遂)逃去,之苍梧之野。”

清华简《尹至》:“汤盟誓及尹,兹乃柔大縈。汤往征,弗服。挚度,挚德不僭。自西捷西邑,戡其有夏。”

《国语·周语》:“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信于聆隧。”

《尚书·汤誓序》:“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

《吕氏春秋·简选》:“殷汤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战于郕,遂禽推移、大牺,登自鸣条,乃入巢门,遂有夏。”

《吕氏春秋·慎大》:“商涸旱,汤犹发师,以信伊尹之盟,故令师从东方出于国西以进,未接刃而桀走,逐之至大沙。”

《史记·殷本纪》:“桀败於有娀之虚,桀奔於鸣条,夏师败绩。汤遂伐三嵕,俘厥宝玉,义伯、仲伯作典宝。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

《史记·夏本纪》:“桀走鸣条,遂放而死。”

《墨子·非攻下》:“天命融隆火于夏之城间西北之隅。汤奉桀众以克有,属诸侯于薄,荐章天命,通于四方,而天下诸侯莫敢不宾服。则此汤之所以诛桀也。”

《淮南子·主术训》:“汤革车三百乘,困之鸣条,擒之焦门。”

2

商汤伐夏桀的始发地为“亳”。《墨子·非攻下》说,“汤奉桀众以克有,属诸侯于薄”。可知,成功后,商汤也是在亳地大会诸侯。根据考古,亳地当指郑亳。

根据《吕氏春秋·简选》,商汤伐桀首战在“郕”:“殷汤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战于郕”。郕即成,即成皋。今天的荥阳市汜水镇虎牢关村西北有成皋古城。成皋在古代为虎牢和制,是一战略要地。东虢曾被分封在那里,春秋时被郑人消灭。所以《左传·隐公元年》说,“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当然,《吕氏春秋·简选》的记载未必正确,商汤未必会进攻虎牢关。清华简《尹至》就称,商汤“自西捷西邑,戡其有夏。”根据考古发掘,虎牢关东边25公里处有个大师姑城址,是夏人东边的军事重镇,显然会阻挡商人前进。既然如此,商人只好“自西捷西邑”了,也就是绕了个弯,跑到了夏人都邑二里头遗址的西边去了。

根据考古可知,二里头没有城郭,正所谓“大都无城”。当商人绕弯来到二里头的西边时,夏桀唯一能做的就只有跑路了,《吕氏春秋·慎大》说,“未接刃而桀走”。

3

关于夏桀跑路的方向,上博简《容成氏》称,商汤“然后从而攻之,陞自戎述(遂),内自北门,立于中O。”

戎遂,在《国语·周语》中被称为“聆隧”,在《尚书·汤誓序》中被称为“陑”。王宁认为,聆隧为戎遂之误。许全胜认为,上古音“戎”属日母冬部,“陑”属日母蒸部,所以,“戎”即“陑”。《史记·殷本纪》称,“桀败於有娀之虚”,可见“戎遂”即“有娀之虚”。学者通常认为,“有娀之虚”在蒲州。就此,戎遂在雷首山或中条山。

夏桀在戎遂失败后,逃到了鬲山氏那里。上博简《容成氏》称,“桀乃逃之鬲山是(氏),汤又从而攻之”。鬲山当是历山,《史记·五帝本纪》称,“舜耕历山”。历山和戎山一样,都是中条山的一段。这意味着,夏桀继续在中条山逃亡。

《容成氏》称,“桀乃逃之鬲山是(氏),汤又从而攻之,降自鸣条之述(遂)。”《史记·殷本纪》称,“桀败於有娀之虚,桀奔於鸣条。”可知,夏桀先后逃离“有娀之墟”和“历山氏”后,来到了鸣条。鸣条自然是指夏县西边的鸣条岗,在今之新社村一带。那里是一条长长的小岗,西南东北走向。

夏县西边的鸣条岗

《史记·殷本纪》称,“桀奔於鸣条,夏师败绩。汤遂伐三嵕,俘厥宝玉。”在鸣条岗再次失败的夏桀逃到了三嵕那里,三嵕即鬷川的董姓族人。《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晋太史蔡墨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融鬷川。”鬷川可能是后世的董泽,在闻喜县东北。解州闻喜县“董泽”条曰:“县东北三十五里,……一名董氏陂,又名豢龙池,即舜封董氏豢龙之所。”豢龙氏与夏人交好,故夏桀在鸣条岗失败后逃到了豢龙氏那里。结果就是,商汤攻伐鬷川的豢龙氏,“俘厥宝玉”,缴获了很多宝玉。

《容成氏》称,商汤“降自鸣条之遂,以伐高神之门。”高神之门具体在哪不清楚,大致位置应在夏县一带。

《容成氏》称,“桀乃逃之南巢氏,汤又从而攻之。”很多学者认为,南巢在安徽巢湖,这自然不可能。《淮南子·主术训》:“汤革车三百乘,困之鸣条,擒之焦门。”巢与焦音近,可见南巢即焦门。《史记·周本纪》称,“褒封神农之后于焦”。《汉书·地理志》称,“陕县有焦城,故焦国也。”可见,夏桀逃往的南巢在陕县。

《容成氏》称,“汤又从而攻之,遂逃去,之苍梧之野。”《今本竹书纪年》云:“鸣条有苍梧之山,帝崩,遂葬焉。”可知,苍梧之野在鸣条附近。

很多人不明白,明明夏人居住在伊洛、嵩山一带,他们和晋南族群的关系主要是同盟关系,为何晋南被称为“夏墟”?

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夏桀失败后,生活在鸣条附近的苍梧之野。

商人后来在夏县北边的东下冯遗址建立东下冯商城,也许就是用来监视夏桀等人的。

4

做个小结:

一、商汤从亳地出发进攻夏桀。当时,夏桀都邑二里头的东边,有个大师姑城,是夏人的军事重地。商汤没有硬碰硬攻打大师姑城,而是绕道到夏都的东边攻打夏人。由于二里头没有城郭,所以夏桀只能逃跑。

二、夏桀逃到了晋南,最开始逃往中条山一带的有娀氏那里,被商汤攻打后,逃到中条山一带的历山氏那里,又被攻打后,逃到了夏县西边的鸣条岗。商汤接踵而至,在鸣条岗再次打败了夏桀,然后夏桀向北逃到豢龙氏那里,商汤随即攻打豢龙氏。之后夏桀逃到高神之门,商汤依然不放过他。走投无路的夏桀南逃到陕县焦城,那里是神农后裔居住的地方。商汤继续攻打他,于是夏桀再次向北逃到鸣条岗,居住在附近的苍梧之野,那里是帝舜埋葬处。

三、梳理夏桀逃跑之路,有如下路线:夏都二里头—有娀氏—历山氏—鸣条岗—豢龙氏—高神之门—焦城—苍梧之野。可谓商汤攻打他七次,他逃跑七次。最后夏桀跑到苍梧之野后,商汤没再攻打,算是变相把夏桀流放到夏墟了,并且在附近建筑东下冯商城监管之。

#优质作者榜#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86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