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吴起为什么要逃离曾为之抛洒了无数热血

2022/12/3 来源:不详

吴起

魏国变法的成功,让魏文侯的称霸野心进一步膨胀,他决意要将南向发展的策略进行到底。按照魏文侯一贯的战略思路,就是要在三晋合作的基础上去谋发展。这个合力往南发展的思路虽然在理论上无懈可击,但实际上却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三晋当中原本赵国最强而韩国则最弱,在地理位置上却是韩国最靠近南面,而赵国则是三国当中最靠北的,要是往南面发展的话,最大的得益者肯定就是韩国。因此,在南面发展的策略里面还藏着魏文侯的一些个小九九。

早在变法之前,魏文侯就已经借着驱逐齐国在卫势力的名义,将齐、赵一直争夺的漳水南岸地划入魏国的势力范围,赵国在漳南经营多年的辛苦算是白费了。况且,魏国占领的齐地与朝歌地区相连后,魏国在漳水与黄河之间就有了一大片土地,对突入卫地的赵国都城中牟威胁极大。更为令人气结的是,魏文侯居然在漳水向南最突出的部位设立了邺县(今河北磁县东南邺镇),他派由著名的法家人物西门豹去那里镇守,完全堵住了赵国南下的发展方向。这时可以看出,其实魏文侯的三晋联合策略实际上是以魏国为中心,以利益拉拢韩国,借着联合来发展的名义来削弱赵国。

西门豹治邺

虽然赵烈侯对魏文侯的所作所为很不满,但由于此时魏国的实力今非昔比,魏文侯又打着三晋联合发展的旗号与韩国打得火热,赵烈侯怕在三国的关系当中被孤立,只好打掉牙齿和血吞。因此,魏文侯得以继续纠集三国的力量,一边在东面打击齐国,一边继续与秦、楚、郑展开连场大战。

文侯50年(前年),文侯病重,临死前,召见吴起、西门豹、北门可等人,将太子魏击托付给他们。文侯去世后,太子继任为君主,是为魏武侯。

虽然变法的主力李悝在魏文侯去世后的一年也相继去世,但是由于其时魏国还保留着一批强干的政治精英,变法效应得以继续维持下去。魏武侯登基后,仗着父亲留给他的丰厚家底,继续展开了一连串令人目不暇接的武力行动:

前年(武侯3年),魏国两线作战,同时攻打郑国与秦国,并在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筑城,扼制郑国。吴起大败秦军于注城(今河南临汝县西)。

魏武侯

前年(武侯5年),魏武侯号召韩国、赵国,即位以来第一次结成三晋同盟,三晋联军大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今河南中牟西南)。三晋攻占楚国的军事重镇大梁,轻取襄陵(今河南雎县),并顺势对残余楚军进行清剿,向楚国腹地挺进。楚国朝堂一片震恐,楚悼王只得以重金贿赂秦惠公,请求秦国出马。秦惠公收下贿赂,派兵攻打三晋之中最弱的韩国,攻取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六座城池。三晋迫于秦国的背后偷袭,放松了对楚国的紧逼。

前年(武侯6年),魏武侯见到后院失火,便协助韩军直扑秦军主力,与秦军大战于武城(今陕西华县东),不分胜负。吴起设置陕县(今河南三门峡西旧陕县),密切注视着秦军的动向。

前年(武侯7年),秦国进攻秦军东进道路上的重要城镇——阴晋(今陕西华阴东)。吴起率领五万魏军,包括战车乘、骑兵反击秦军,魏武侯亲自到前线犒劳将士,魏军上下士气高昂,个个以一当十,大败50万秦军于阴晋城外,史称“阴晋之战”。此战过后,吴起率军势如破竹地进入关中平原,横扫河西。

阴晋之战图例

前年(武侯9年),吴起率军攻打秦军,再次大败秦军于武下(今陕西华县东),并向秦国的腹地大举推进。

至此,魏武侯的武功达到了其人生当中的最巅峰。不过就在这一年,出现了一件在变法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重大变故——吴起的背离。

话说当初在魏武侯继位后不久,李悝就去世了,而魏国国相一职因此空缺了一段时间,许多人都认为吴起能够顺利当选,但最终魏武侯任命了田文为国相。吴起对此很不高兴,就挑战田文说:“我与您比一下功劳,可以吗?”

田文楞了一下后,硬着头皮说:“可以哇。”

吴起直话直说道:“统率三军,让士兵乐意为国死战,敌国不敢图谋侵犯魏国,您能和我比吗?”

孰轻孰重

田文故作镇定地老实地回答说:“不如您。”

吴起得意了一下,继续说:“管理文武百官,让百姓亲附,充实国库的储备,您能和我比吗?”

田文继续沉稳地说:“不如您。”

吴起不服气地说:“拒守西河郡让秦国的军队不敢向东侵犯,让韩国、赵国都服从归顺,您能和我比吗?”

田文还是不急不躁地说:“不如您。”

吴起说着说着火就上来了:“这几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官位却在我之上,这是什么道理呢?”

田文这时却无比淡定地说道:“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在这个时候,是应当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

李悝

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还是应该托付给您啊。”

田文语重心长地关照说:“这就是我的官位比您高的原因啊。”

很难说吴起是不是真的从内心里认可了田文的说法。他的默然,其实是有点悲凉的: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谁叫自己的道德记录有污点呢?这种污点就算是再大的军功都是无法洗刷干净的。

当面教育武王以及与田文争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吴起的刚直与傲娇,也使得他在政治上的天真和幼稚表露无疑。也许他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但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政客。他的这一弱点,导致他在年近六旬之时再次逃亡异国他乡。

吴起

在《史记》里记载了一则关于吴起的小故事:

魏武侯在田文死后仍然没有提拨吴起,而是立其婿公叔痤为相。而公叔痤总觉得吴起是个麻烦,就照着其门客的计策对武侯说:“吴起一直当不了国相,心里肯定有看法。”武侯一听就问该咋办。公叔痤就说:“您要是把女儿嫁给他,他做了您女婿,自然就没话说了。不过他要是心里有别的想法,就肯定会拒绝的。”于是武侯就让公叔痤去做媒。

公叔痤得计后就先请吴起到自己家里去喝点小酒。在吴起到达之前,公叔痤故意拿点小事惹怒他老婆,完了之后还让自己的老婆去招待吴起。这公叔痤的老婆也就是公主了,她在宴席之时脾气还没过,对着公叔痤大呼小叫,直似驱奴,搞得就连客人吴起的脸上都挂不住了。

趁着间隙,公叔痤对吴起道:“您也看到了,她们做公主的有公主的脾气,什么人都看不起。唉……我也不说什么啦,还是您自己看着办吧!”

公叔痤

如门客所料,为了求官就连妻子都敢杀的吴起却居然怕受公主的那份闲气,委婉地向魏武侯推了这门亲事。魏武侯也因此而起了疑心,魏武侯于是派人召唤吴起回都城……”

司马公的这个很八卦的说法不知道是从那里听来的,却很经不起推敲。魏武侯的公叔即魏武侯的弟弟,却居然娶了自己的侄女“魏公主”为妻,这不是乱伦吗?

实际上,在魏武侯面前进谗言很可能不是公叔痤,而是以往被吴起数落过的那个佞臣王错。当然,不管是谁进的谗言,归根到底,魏武侯在对吴起的判断和使用策略上也肯定是存在不少问题的。

虽然生性“刚直自喜”的吴起永远也成不了一个一流的政客,但多年的政治生涯以及多次被人在背后中伤的经历,使得他对高层政治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敏感。在这次不同寻常的诏令里,他象野兽一样嗅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气息,这使得他宁愿在含饴弄孙的年纪再次跳槽,也不愿意被那前途未卜的命运所任意支配。

吴起打造的魏武卒

公元前年的某天,吴起终于下定决心弃国而逃。当他行至岸门(今山西省河津市南)时,让车夫把车停了下来。吴起一面极目遥望远在天边的西河郡,一面想着这片自己拼了老命才打下来,并为之付出了自己的青春、热望和理想的大好河山,从此以后与自己就再也没有半点的牵连了。触景伤情,他忍不住眼泪一行行地流了下来。“男儿有泪不轻弹,只缘未到伤心处。”

他的车夫对他说:“我私下观察您的心志,曾经把舍弃天下看得就像扔掉鞋子一样。如今您离开这区区的西河郡,却流下了眼泪,这是什么缘故啊?”

吴起擦去眼泪回答说:“你不知道,如果君侯信任我,让我尽自己的才能,那么我就可以帮助君侯成就王业。如今君侯却听信小人的馋言而不信任我,西河郡被秦国攻取的日子不会太久了,魏国从此就要被削弱了。”

魏国的战略形势

“合则两利,分则两害。”由吴起的这番话里,我们可以感到吴起所痛惜的不只是自己的青春虚掷,他似乎也同时听到了正在称霸当中的魏国的一曲挽曲在自己的脑中回响。

痛惜归痛惜,可是他不得不走,自己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性命在,理想就不会消失。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吴起于是强忍悲痛,一路往楚国直奔去也。

脑洞爆裂:

1.吴起后来都一把年纪了,魏武侯为什么不能在他的有生之年让他过一把国相的瘾,而把能力非凡的他赶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呢?这可对得起自己吗?如果魏武侯要稳住吴起,又不让他当国相,还有些什么办法可想?

2.在吴起在投奔楚悼王之前,这两人之间是不是早有瓜葛?或者说,楚悼王有没有进行挖角的想法和行动?

脑洞大开五千年(67)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25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