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古代一些婚嫁习俗的了解

2022/11/1 来源:不详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一句流传至今的俗语。今日,男女结婚的理解仍然是相当重要的,那么婚俗是如何产生演变的呢,又有什么寓意呢,我搜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对此有了更深的了解。

婚姻是一种民俗现象,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习俗,男女结合繁衍生息对人类发展和文明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最早追溯于生殖崇拜文化,“食色,性也”。古代男女有赠物结爱的习俗,例如在《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据。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攻。”

两性定情后,女子以植物花卉和果实赠与男方为定情物,这是源于原始社会的女阴崇拜,当时生产力低,自然灾害严重,人类生存为重大问题,女性为人类自身再生产的主要源泉和动力,女阴又是繁殖后代的主要器官,因此有了女阴崇拜,如河南陕县庙底沟的“叶形圆点”纹。

花叶果实形似女阴,具有无限生殖力,就成了女阴的象征物。女子以此为信物珍赠男方,是“示愿以身相许”之意,祝愿婚后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如瓜果象征子孙繁衍、椒有情好交合之意,还有杜若等。这些反映了古人的恋爱观和幸福观,随时代的发展,不限于女子赠男而为男女互赠,花果也由象征女阴、女性而专用于爱情的结果。古代男子赠与女子早先多是玉佩之类,因为玉在父亲社会里是男根的象征,也是原始先民的拜教物,后玉变为男子的装饰物,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媒氏传通男女,始成婚姻。它的产生与古代奉祀高祀的习俗有关。

中国古代有“六礼”之说,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在亲迎的过程中,女子要哭,成为“哭嫁”。

关于哭嫁的起源,主要观点有掠夺婚姻说和过渡婚姻说,“掠夺婚姻说”认为哭嫁起源于古代抢掠妇女时的哭喊挣扎。游牧时代,女性丧失主导地位,以男为尊,对偶婚的出现,女子成为男子的附属品,当时生产力低下,部落群居,发生战争时,女子常被当作战利品被人掳走,变成生育工具,因此被掳走时,发出凄惨的呼声,希望有人去救她,这便是现在一般婚歌(哭嫁歌)的最原始形式。

“过渡婚姻说”则认为哭嫁习俗起源于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时期,妇女对从夫居婚的反抗。这场激烈的变革,由原先以女为尊变为男子为主,女性权威丧失,沦为男性的所有物。因此她们在出嫁前便会哭诉自己的悲惨命运,发泄对男权制的愤怒与不满。久之,成为一种婚俗。

婚嫁习俗还有很多,但都有其历史渊源,作为一种文化有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随着社会发展代代传承,一些内涵也随之变化并赋予新的含义,这一过程记录了人类文明演变。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21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