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不第后赋菊赏,冲天香阵透长安,满
2022/9/19 来源:不详《不第后赋菊》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用菊花比喻广大被压迫的人民,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显示了黄巢作为农民革命领袖的胸襟与野心。
创作背景
年,黄巢出生在一个贩卖私盐为业的富裕家庭,从小就有诗才。曾写下“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诗句。(青帝,称号东方天帝。司掌东方、春天。)由此可见,黄巢志比天高。但成年后,参加应试,却屡试不第,这对野心勃勃的黄巢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科场的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无法通过考试做官,建功立业无望,黄巢彻底对唐王朝死了心。于是借咏菊花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写下这首《不第后赋菊》。这也是他今后要揭竿而起的象征。
诗歌赏析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第一句“待到秋来九月八”,诗人不写“九月九”(重阳节)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是写自己已经迫不及待,希望革命风雨早日来临。第二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在说“春桃秋菊”的自然交替规律,展现了菊花傲霜独自开的顽强生命力,另方面也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就等着灭亡吧。第三句“冲天香阵透长安”,“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气势;“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无所不至。以此来形容革命军是一个强大的、有组织的军团。第四句“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尽”二字,写出菊花夺魁之时,金菊盛开整个长安的盛况。此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披甲胄,手擎长剑,带领革命军,气冲霄汉的英雄形象。
译文:等到重阳节到来的时候,菊花将独自盛开,其他的花都会凋零。盛开的菊花会香气弥漫长安,到时候,遍地都将是这金如铠甲般的菊花。
黄巢起义
年,全国各地发生水旱灾,麦才半收,秋稼几无。唐王朝用兵不息,赋税又多,百姓流殍。于是濮阳的私盐贩子王仙芝,聚众数千人,揭竿而起。
年六月,黄巢聚众数千人,响应王仙芝,数月之间,义军达到数万人。之后在中原地区不断的攻打各个城市:河南禹县、汝州市、河南邓州市、陕县、陕西潼关、原阳、河南鹤壁、河南唐河、湖北京山、湖北沔阳、湖北随县、河南信阳、河南潢川、湖北安陆、湖北黄冈等地,所过之处大肆烧杀抢掠,路上几乎没有活人。人数也迅速发展到30万人。
不久,唐僖宗招降王仙芝,封他为“左神策军押牙”,王仙芝欲放弃斗争,但黄巢恨朝廷没有赏赐自己,于是责骂王仙芝,义军也强烈反对,于是继续起义。年,王仙芝在攻打洪州时候,兵败被杀。黄巢被推为黄王,号称“冲天大将军”。
年,黄巢巢攻打叶城、阳翟,欲进攻东都受阻。年挺进岭南。由于他采用避实就虚的战术,年攻占了潭州(治今湖南长沙),九月攻占洛阳。十一月进攻长安,十二月,登基称帝,进入太清宫。但黄巢观念狭隘,缺乏经济政策,靠破城后洗劫屠杀百姓获得经济来源,没有稳定的支撑,当重兵围攻长安之时,只好弃城而走,最后连连兵败。
年黄巢与唐军“殊死战,其众殆尽”,其外甥林言见大势已去,“惧追至并命”,于是便乘机杀了黄巢及其兄弟妻子。黄巢从子黄皓在进攻湖南时,也为当地土豪邓进思所伏杀。至此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加速了唐朝灭亡和潘镇割据局势,之后便迎来了五代十国时期。
对黄巢的评价:“得天下容易,治天下难”穷兵黩武,百姓流离,天下又岂会是这种人的天下?勇夫而已矣!
意爱笑:意而爱,爱而笑,笑而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