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中国

2022/7/11 来源:不详

“未见村郭闻犬吠,等闲平地起炊烟”

这句词描述的村庄是什么样子?

你能想象的到吗?

↓↓↓

◆◆◆

多年历史,世界独一无二!

豫西边陲

星罗棋布的村庄散落着数以万计的奇特民居——地坑窑院

当地村民俗称“地坑院”

也有人戏称为“地下的北京四合院”

据考证

地坑院这种建筑形态,已经有近年的历史

汉、唐、宋及以后的文献,都有记载

堪称人类穴居文明史上的“活化石”

这种奇特的民居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

陕县地坑院最早的航拍图

(德国飞行员武尔夫-迪特·格拉夫·卡斯特尔-吕登豪森,于年-年间拍摄)

一个家庭一个地坑院

院子四四方方,住房、厨房、库房样样俱全

◆◆◆

地下四合院:挖个坑,建个院子

陕县地处黄土高原边缘

境内的西张村塬、张汴塬和东凡塬三大塬区上

有着多个这样的地坑院

地坑窑院之形

村村皆如此,家家一模样

进入每家的院子

都要穿过一个地道似的走廊

◆◆◆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

远而眺之,进村不见院,只闻人语响

近而察之,炊烟袅袅

地下人往来,梨树浓阴,投院中沁人清凉

现存最早还住人的院子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已住过六代人以上

保存较好的村庄有张村塬的人马寨和庙上村等

不过很多地坑院也都荒废了

依旧生活在地坑院的人不见得有多富裕

有的甚或是贫穷

在繁杂喧嚣的社会中

很多人更加向往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

寻找心中的那份宁静

你不妨去陕县的地坑院小住几日,让心沉下去

◆◆◆

地上做饭,地下冒烟

窑中灶台连暖炕,地坑小院石围墙

蜿蜒曲径通院落,年代久远情意长

站在地坑院落中抬头仰看

一方天地,日走云迁,岁月匆匆

地下阳光房

地坑院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土层厚且坚硬

窑洞还是天然的温度调节器,冬暖夏凉

特别是它建造简单价廉

对昔日贫穷的山民来说,这样的建筑是再理想不过的了

地下阳光房,冬暖夏凉,温度常年在20℃左右

天然空调,恒温住宅

无论外面刮多大风,里面的风都很小

窑洞内一侧有灶和炕相连,冬天炕上很暖和

储藏粮食用苇子打成的囤

下铺麦糠,盛粮后上盖麦糠再用泥封

储存三年五载不生虫,不腐烂

过山灶

过山灶,是这里的民俗

它由一排炉灶串联而成,有7~8个灶眼

柴火在灶的一头烧,热量穿过灶膛送到每个灶台

由于离火的距离远近不一样

每个灶台的火力大小自然有别

正好为厨师炒、闷、炖、蒸,提供不同火候

据说这个区域,红白喜事、逢年过节都兴十碗席

菜谱不复杂,有荤有素

◆◆◆

地下的艺术瑰宝

年“地坑院营造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着看似简单却高超的建筑工艺

排水

这样的地下房屋大院

你肯定会想,怎么排水呢?

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砖青瓦檐,用于排雨水

房檐上砌高30~50厘米的拦马墙

在通往坑底的通道四周同样也有这样的拦马墙

这些矮墙一是为了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

二是为了人们在地面劳作活动和儿童的安全所设

三是建筑装饰需要,使整个地坑院看起来美观协调

要进入地院,需要穿过穿过十几米长的门洞

单是门洞开在哪边?都有很多讲究

因为它是整个地坑院的关键所在

出口是从窑院一角的窑洞内凿出斜坡通向地面

为住户进出之阶梯式通道

在通道一旁挖有水井一眼,供人畜用水

窑院除人住外

有单独的窑洞作厨房、厕所、鸡舍、畜圈

他们在地坑院中间下挖了深4~5米的旱井、俗称渗坑

专门用来聚集和渗进入坑内的雨水

古人的奇思妙想令人佩服

剪纸

剪纸,是陕县地坑院民间的又一个传统民俗

这里的民间艺人在全国剪纸大赛中,曾经多次得过金奖

◆◆◆

这里的春夏秋冬

春日百花盛开,春光烂漫

夏日绿树四合,郁郁葱葱

秋日微风静扫,落叶缤纷

冬日银妆素裹,黄塬冰封

犬吠鸡鸣音,不知何处觅

窑顶阡陌横,女墙几相同

中国之大,总有你意想不到的美丽地方!

◆◆◆

五邑衣食住行

▲长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7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