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丨民居地坑院
2022/7/9 来源:不详北京中医手足癣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w/210509/8930322.html
中国有个神奇的村庄:进村不见房,见树不见村,车从房顶过,闻声不见人。这就是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传统民居——地坑院。
地坑院是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被誉为地平线下的古村落、人类穴居的活化石、地下的北京四合院,据说已有约多年的历史了。
地坑院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垅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中河南三门峡境内保存的较好,特别是在陕县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这三个高台平地地带,许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里,至今仍有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
建筑结构
(图为地坑院结构)
地坑院是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深挖6-7米,长12-15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土坑作为院子,然后再在土坑的四壁上挖10-14个窑洞,作为人们生活的居室,其中一个洞被凿成斜坡,拐成斜向直角通向地面,作为人们出行的通道。
(图为地坑院的通道)
住在坑内,排水是头等大事,每个地坑院都有一个排水的渗井,如果院子深6米,渗井就深7米,形状像个葫芦,渗井的下方会有一层炉渣,形成过滤层,这样下完雨之后,不仅能够排水还能收集雨水。在通道一旁还挖有深水井,用来解决人畜吃水的问题。
(图为渗井构造)
为了防止地面雨水倒灌和地面行人的安全,人们在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上砌一圈高30-50厘米的青砖墙,俗称女儿墙或者护马墙。
形成原因
经济原因地坑院的建造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一座中型十口的地坑院,需要一个人挖三年才能完工,建造地坑院虽然费力大耗时长,但作为当时生活在黄土塬上贫困的先民来说建造地坑院结构简单,所用建材少,建筑成本低,这是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地质原因地坑院所在的地区位于黄土塬上,这里黄土层堆积深厚,一般在50米~米。黄土直立性强,土质结构十分紧密,有抗压、抗震、抗碱作用,因此,凿挖窑洞,坚固耐用。此外,这里地下水位较低,一般在30米以下,这些都为“地下挖坑,四壁凿润”这种民居形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气候原因黄土塬上的半干旱性气候有利于保持当地上壤的干燥和坚固,使窑洞建筑经久耐用;同时四季温差较大,更能体现窑洞“穴居”冬暖夏凉的优势。
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地坑院已经逐渐消失,有的成为了景点被保护了起来,不过相比于地坑院自身建筑的独特性,它身上所代表的人们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精神,更值得让我们记住。
图文整理自网络
更多
详情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