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崤函大地的历史话剧华豫未来
2023/6/10 来源:不详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三门峡市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早在远古时期,华夏民族的先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传说时代的女娲炼石补天、夸父弃杖桃林、黄帝铸鼎荆山,可谓中华文明的曙光初现。在今灵宝市西与潼关交界黄河滩的风陵堆即黄帝风后娲皇陵墓。
夸父逐日,干渴而死,其身化为山即夸父山,在今灵宝市阳平镇东南;其杖化为一片桃林,古代函谷关至潼关里为茫茫桃林,古桃林县即得名于此。相传黄帝战胜其他部落成为首领之后,在荆山(又名霞釜山,位于今灵宝市阳平镇境内)之阳铸鼎立法,当法鼎铸成后,黄帝即骑龙升天。
后人就将他遗下的衣靴埋藏于此,建立了黄帝衣冠冢,并建庙祭祀。古代文人墨客纷纷前来瞻仰,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著名诗人都曾到此拜谒,题诗作赋。现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九前后,人们前往祭祀瞻拜,络绎不绝,表达对这位人文初祖的敬仰之情。
50余处仰韶时期文化遗址分布在今灵宝市阳平镇境内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这里南依秦岭,北濒黄河,东临沙河,西临阳平河。黄帝铸鼎塬聚落遗址群与有关黄帝的记载、传说、地名相互印证,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五帝工程)启动的最佳切入点。
灵宝西坡遗址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首选遗址:北阳平遗址群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列人处重点大遗址保护专项。大约与黄帝同时期,生活在三门峡的先民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最重要的考古文化,年代约为年前至年前,展示了中国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繁荣,表面绘制有图案的彩陶是其重要特征之一。目前,全国共发现仰韶文化遗址余处,三门峡市有余处。
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揭开了中国田野考古第一页,成为划时代的里程碑。仰韶村遗址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评为“中国20世纪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夏商王朝统治时期,三门峡辖区属豫州,西周时属焦国、虢国。周武王死后传位于成王。成王年幼,幸好有两个贤臣辅佐他,一个是周公,一个是召公。周、召二公以陕塬为界,“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陕西之名即由此而来。召公奭巡行陕地民间乡里常于甘棠树下处理政事,为老百姓解决纷争、理讼断案,深受群众爱戴。
百姓敬其人而爱其树,编成歌谣传颂,后收入《诗经·周南·甘棠》。召公之德政教化,被称作“甘棠遗爱”。春秋时,这里先属虢后属晋。由于虞国国君贪图晋献公的宝马珍玉,借道给南下伐虢的晋国军队,使得晋军灭虢回师途中,顺便又灭亡了虞国。“假道伐虢”也成为后来三十六计中的一计。“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千古教训不能不令人深思。
如今,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对虢国都城上阳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建成了大型遗址公园—虢国公园,成为三门峡人民珍藏历史、品味文化的理想圣地,也成为三门峡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春秋中期,晋国在崤山险地设伏,击败秦军,这就是著名的“崤之战”。春秋末年的一天,函谷关关令尹喜见东方紫气升腾,认为必有真人到来。后果见老子骑青牛而至,遂留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其影响渗透到了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外国人称老子的《道德经》是“东方智慧的结晶”。在西方《道德经》译本较多,影响甚大。公元前年,秦昭襄王与赵惠文王在渑池会盟,赵国大夫蔺相如不畏强暴,屈强秦于五步之内,留下了千古佳话。
战国后期,大一统的帝国呼之欲出。为了对抗秦国的兼并,关东六国“合纵”攻秦。而秦王赢政则贯彻了“远交近攻”的战略路线,不使六国形成战时同盟。崤函古道、函谷关前,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秦朝灭亡,楚汉相争。
收复了六国旧地的项羽,率领大军向秦地进发。在这支军队里,收编了刚刚投降的20万秦朝将士。当队伍走到新安古城,就要西出函谷关了,秦军将士的心情非常复杂。他们既担心项羽胜利,自己成为引狼入室的“秦奸”;又担心项羽失败,秦朝会把他们的父母妻儿杀掉。
他们的悄声议论,引起了项羽的不安,他担心这些秦朝降兵入关中后如果不听命令,将会引起非常大的祸患,于是暗派楚军于夜间突然动手坑杀秦降卒20余万人。历史记载的坑杀之处就在今天的义马市二十里铺一带。
时光倏忽千年,项羽及他所“制造”的楚坑,都已结成历史的疤痕,供后人寻觅和追踪。唐代大诗人杜甫途经这里,留下“项氏何残忍,秦兵此处坑。愁云终古在,鬼灿至今,”明”的诗句。
北魏太和十一年()置陕州后,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均沿、,。置,陕州成为地处东西两京之间的名州望郡。据史籍记载,佛教禅宗达摩初祖在少林寺传法慧可之后,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后改为空相寺)传法5年,于魏文帝大统二年()十二月圆寂,葬于定林寺内。
达摩在中国首传大乘佛法,后经五代祖师的传承与弘扬,形成中国佛教的主流一脉——禅宗。达摩也因其高行被尊称为禅宗初祖。禅宗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的佛教。
近年来常有中外僧人来此寻根问祖。古老的空相寺过去是佛门圣地,现在依然是灿烂的文化圣地。走进林木掩映的空相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神秘之感油然而生。唐代诗歌的发展是空前的,这是众多的诗人及唐代的社会经济推动的结果。
这其中也有三门峡籍诗人的卓越贡献。陕州诗人上官仪的诗,十之八九是奉和应诏之作,反映的是一派浮华的生活气息。他把作诗的对偶归纳为六种对仗的方法,这虽是为他的宫廷诗服务,但对律诗的发展起了一定促进作用。
较之稍晚的陕州诗人宋之问在完善格律形式上的成就,更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推崇。李白、杜甫、韩愈、刘禹锡、白居易、岑参、李商隐、王建等唐代诗人,或途经三门峡市辖区,或在辖区做官,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成为三门峡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唐肃宗乾元二年(年)春,著名诗人杜甫由洛阳途经渑池、陕县、灵宝、阌乡返华州,作诗《楚坑》《石壕吏》等。特别是《石壕吏》,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官吏、老妇、老翁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
王建在陕州司马任上的《新嫁娘词》“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与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有异曲同工之妙,反映了唐代科举士子考前向达官贵人或文士名流“投卷”“行卷”的习俗。
唐代,陕州人姚崇成为武周皇帝、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被称为“救时宰相”。唐玄宗时,姚崇提出十条政治主张。毛泽东曾评价道:“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底,兵马副元帅哥舒翰率领汉军8万及陇右诸蕃部落共10余万人驻屯潼关,抵御安禄山、史思明叛军。唐玄宗听信杨国忠谗言连发数诏令哥舒翰出兵。哥舒翰被迫出兵,在灵宝西原(今灵宝市境内)与叛军相战而大败。
唐肃宗至德二年(),安庆绪动用洛阳的全部叛军兵马,由其御史大夫严庄督率至陕州,以阻官军东进。十月十五日,郭子仪率兵与叛军相遇于新店(今陕州区境内),初战不利,后大获全胜。新店之战直接导致了叛军核心的内讧。
北宋真宗咸平元年()寇準任陕州知州,闲暇时常去东郊山庄,与当地隐士魏野游山观景,赋咏唱酬。宋高宗赵构在位期间,渑池人张玘捐家产征兵数千,从军于岳飞部下,抗金南下,战绩卓著,高宗敕赠“靖远侯”。金兵进犯陕州时,李彦仙将全家搬到陕州,表示“以家殉国、与城俱存亡”,率军民英勇抗金,歼敌无数,终因粮尽援绝致陕州城失陷,李彦仙投河而死,年仅36岁,抒写了一曲气壮山河之歌。
陕州保卫战,持续时间长达一年半,被围近3个月,大小战斗达多次,展现了英勇不屈的民族气概。生活在明朝初年的渑池人曹端,为“明初理学之冠”。他首倡“公廉”说。“公生明、廉生威”成为明清两代之官箴。
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明代,灵宝人许进与其二子诰、三子讚、八子论均官至尚书,世称许氏父子四尚书。著名戏曲家汤显祖,曾驻陕州,后来以陕州轶事为素材,写有“临川四梦”之一的《邯郸记》。
年,陕西督军刘镇华部第一混成旅赵树勋团3个营又两个连、巡防第二路统领郭金榜部5个营,共0余人,先后来到卢氏,驻扎在卢氏城中和城郊李家坪。驻军的粮草、军饷及一切杂费统统由当地群众负担,给卢氏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年又是灾荒之年,民力已竭,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卢氏农民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武装围城斗争,先后于年8月、年2月、年4月三次围攻卢氏城,迫使陕军不得不从卢氏撤防。
中共一大代表刘仁静撰写了近0字的专题文章《河南卢氏人民对军阀之反抗》,登载于中国共产党机关报《向导》周报第2集第69期上。农民暴动的胜利使共产党内部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武装夺取政权的重要性,为革命走上正确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工农革命运动得到发展,三门峡境内建立了工会和农会组织。
年陕州工会建立第一个中共支部,年建立中共陕州区委,中共党员最多时达70多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年11月红三军在战略转移中,途经卢氏播撒下革命火种。
年12月红二十五军长征中,途经卢氏到陕南,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成为红军长征途中创建的唯一一块革命根据地,在中国土地革命战争中后期最艰苦的岁月中,坚持斗争长达两年四个月。
年7月30日,红二十五军余人为配合主力红军行动,西征北上抗日,成为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第一支部队,被誉为“北上先锋”。红二十五军主力北上后,由红二十五军留下的1个营和负伤的干部战士及地方游击队共人,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十四师,配合了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主力红军的长征,胜利地坚持了鄂豫陕边的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三门峡和全省其他地区很快成为华北抗战的后方、华中抗战的前线、保卫大西北的屏障。三门峡地区各级党组织大力开展工作,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掀起了三门峡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年,日军进犯豫西后,在相继沦陷的渑池、陕县、卢氏、灵宝等地,进行了惨无人道的烧杀淫掠,给三门峡人民带来了亘古未有的巨大灾难。6月4日,日军大举进犯灵宝,国民党守军英勇抗击,粉碎了日军继续西犯之企图,使侵华日军妄图吞食中国西北、西南之野心在豫西化为泡影。
年春夏之交,国民党军在灵宝和卢氏交界的石大山给来犯之敌以重创,使日军进犯豫西再次受挫,西犯企图彻底破灭。面对日军的暴行,三门峡民众也积极行动起来,发展和壮大了许多民间抗日武装,团结一心,同仇敌忾,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以不屈不挠的反抗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可欺辱的斗争精神。同时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及时挺进豫西,打击侵略者,发展人民武装,建立了豫西抗日根据地。
年6月26日,国民党当局不顾全国人民反对,悍然发动对中原解放区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中原解放军抢在敌人发起总攻之前,兵分南、北两路向西突围,开始了以中原突围为起点的人民解放战争。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政委郑位三、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震,率约1.5万人组成的北路突围部队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歼”和一次又一次的追堵计划,胜利实现了战略转移。
8月初,中共豫鄂陕边区第四地委、第四专署、第四军分区在卢氏县正式宣告成立。豫鄂陕边区第四分区不仅在豫鄂根据地发展壮大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为中国革命保存了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为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陈(庚)谢(富治)兵团抢渡黄河,挺进豫西,先后解放渑池、陕县、灵宝、阌乡、卢氏等县。经过艰苦的“拉锯”战,古老的陕州大地终于回到人民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