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送杨氏女赏析
2023/2/21 来源:不详《唐诗三百首》赏析(30)
韦应物《送杨氏女》赏析
杨氏女就是韦应物的长女,诗作于建中三年(公元)诗人滁州刺史任上。此时距妻子元蘋去世已经7年,韦在给妻子写的墓志铭中说:“况长未适人,幼方索乳。”长即此杨氏女,幼指其子庆复,字茂孙,乳名玉斧。姐弟之间还有一女,当时5岁。现在,韦应物长女应当是二十岁的样子,确实到出阁的年龄了。丘丹《唐故尚书左司郎中苏州刺史京兆韦君墓志铭序》:“长女适大理评事杨凌。”
韦应物画像《新唐书》卷《杨凭传》:“杨凭,字虚受,一字嗣仁,虢州弘农(今河南省陕县)人。少孤,其母训道有方。长善文辞,与弟凝、凌皆有名,大历中,踵进士第,时号‘三杨’。”又:“凌,字恭履,最善文,终侍御史。子敬之。”杨敬之即为韦应物女所生。杨凌,《全唐诗》卷录其诗一卷,其中有《奉酬韦滁州寄示》。敬之,元和初中进士,官至屯田郎中、户部郎中,因受李宗闵牵连而贬为连州刺史。文宗时,为国子祭酒,不久兼任太深少卿。当日,其二子戎、戴登科,时称“杨家三喜”。《新唐书》称:“敬之爱士类,得其文章,孜孜玩佩,人以为癖。”《全唐诗》卷录其诗二首,其中有大家非常熟悉的《赠项斯》:“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今天我们用的“说项”一词就是源于此。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尔辈况无恃,抚念益慈柔。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居闲始自遣,临感复难收。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全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即诗的前四句。写自己终日忧思,今逢女儿出嫁,更是百感交集。
“永日”,镇日,终日。韦诗《怀素友子西》:“方欢遽见别,永日独沉吟。”方,正。戚戚,忧思的样子。汉乐府诗《满歌行》:“戚戚多思虑,耿耿寐不宁。”又曹操《步出夏门行·土不同》:“心常叹怨,戚戚多悲。”出行,外出,此指女儿远嫁他乡。悠悠,远貌。《诗·唐风·鸨羽》:“悠悠苍天,何其有极。”《楚辞·九辨》:“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去悠悠。”或谓空间之遥远,或谓时间之长久,皆可用“悠悠”状之。此二句是说,正当我整天忧思烦闷时,女儿又要远嫁他乡。
“女子今有行”,《诗经》中《邶风·泉水》、《鄘风·螮蝀》及《卫风·竹竿》均有“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的句子,《竹竿》篇《郑笺》云:“行,道也。女子有道当嫁耳。”后以“女子有行”指女子出嫁,如左思《悼离赠妹诗》:“女子有行,实远父兄。”又陆机《为陆思远妇作》:“二合兆嘉偶,女子礼有行。”大江谓长江,溯,或作“泝”,逆流而上。此句为倒装,应作“轻舟溯大江”理解。杨氏曾居于吴地,此时家何处不详,杨凌《奉酬韦滁州寄示》诗云:“陪燕辞三楚,戒途绵百越。”据此,似仍居住于吴越一带。若如此,则不当言“溯大江”。这两句句意十分清晰:女儿就要出嫁了,从今将远远地离开我,沿长江而上,到婆家去了。
诗的第二层是诗的主体部分,内容全是女儿临行前的惜别之辞和叮嘱其谨守妇道的。
唐代仕女图“尔辈”是你们姊弟几个的意思。“无恃”,《诗·小雅·莪蓼》:“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衒恤,入则无至。”后遂以“失怙”或“无怙”丧父,以“失恃”或“无恃”表丧母的意思。如:嵇康《思亲诗》:“奄失恃兮孤茕茕,内自悼兮啼失声。”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韦应物妻子去世时,其长女十来岁的样子,次女五岁,儿子尚未断奶。所以诗人说“尔辈况无恃”。因为没有母亲,觉得你们比别家的孩子都可怜,所以“抚念益慈柔”,对你们的爱抚和挂念更加慈爱和温和。
“幼为”句,《韦苏州集》卷四此句下自注云“幼女为杨氏所育”,知母亲死后,年幼的妹妹由长女抚育。所以两姊妹感情甚深,今天分别,更是哭泣不止。韦应物有一首《伤逝》诗,作于大历十一年九月,是悼念其妻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仕公不及私,百事委令才。一旦入闺门,四屋满尘埃。”说自己外出做官,没有时间顾及家务,家中大小事务全仗妻子料理。现在妻子一死,到家中一看,满屋子的都是尘土。由此可以想知,韦应物妻子死后,这位嫁到杨家的长女,在家中承担几乎全部的家务,尤其是照顾妹妹方面。也因此,女儿出嫁,诗人及其家人更多的是不舍。
网络新嫁娘图“对此结中肠”,结,缠绕在一起。刘向《远逝》:“肠纷纭以缭转兮,涕渐渐其若屑。”纷纭、缭转都是缠绕在一起的意思。汉乐府诗《悲歌》:“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车轮转”也是用来比喻缠绕的样子。“结中肠”表示极度悲伤,三国·魏·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二)》:“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意谓娥皇、女英在失去了舜之后,尽管有“一笑倾人城”、“迷下蔡惑阳城”的美貌,而这美貌反而使她们心中极度伤痛。诗句的意思就是说:面对此情此景,让我内心极度悲伤。
“义往”,女儿已经出嫁,按义理必须前往。《礼记·内则》:“女子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而嫁。”郑《注》:“故谓父母之丧。”依古代礼制,女子二十是必须出嫁的,除非有父母之丧服在身,但最迟到二十三也必须出嫁。此年,女儿可能是二十岁,所以韦应物说“义往复难留”。当然这也是诗人对女儿难舍之情的自然流露。
以上六句表现了女儿出嫁,诗人及家人的难舍之情,下面则是对女儿的谆谆叮咛,更见诗人对女儿的疼爱之情和难舍之义。
大江溯轻舟“内训”指母亲对女儿的教诲。《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一名姬。博学高才。……作《女戒》七篇,有助内训。”又《旧唐书》卷四《高宗纪上》:“(永徽)六年三月壬戌,昭仪武氏为《内训》一篇。”姑,婆母。“事姑贻我忧”,意思是说,因为没有了母亲的教育,可能不知如何侍奉长辈,这不能不让我担忧。
“赖”,仗着,这是应作“幸赖”理解,意思是所幸可凭借。“令”,善,美好的。令门就是有好的家风的人家,这里指杨家以家风良好而著称。柳宗元《唐故兵部郎中杨君墓碣》:“君讳凝,字懋功,与弟凌生同日,不周月而孤。伯兄凭剪发为童,家居于吴。太夫人母导尊爱,教饬谨备。君之昆弟,孝敬出于其性,礼范奉于其旧。克有成德,辑其休光。”又曰:“凡其昆弟,申明于朝,制书咸曰孝友。君子谓杨氏其仁义之府。”《新唐书》本传中,也称“其母训道有方”。“庶”,庶几,也许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测之副词。《庄子·人间世》:“医门多疾,庶几其国有瘳乎?”“尤”,过失。这一句是诗人的希望之词,我想你今后或许不会有什么让婆家不满意的吧。“自小”至此四句,是诗人叮嘱的第一层意思,希望其到婆家生活顺心。
西涧读书“贫俭诚所尚”,因家贫而崇尚节俭,这诚然是我们家风。“资从”,犹资送,赠送的财物,这里指妆奁,赔嫁的财物。“岂待”,哪里会,怎么能。“周”,周全,丰厚。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女儿的愧疚之情。前面我们在赏析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舟次盱眙县》两首诗的时候,曾经谈到了他家的贫困情况,大家不妨回头再看一下。以韦应物的一生的为人处事来看,这些话应当都是真心话、真情话。
“妇道”是古代儒家典籍中十分常见的一个词语。《史记·五帝本纪》“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其有妇道。”又《诗·周南·葛覃》序:“后妃在父母家,则志在于女功之事,躬俭节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师傅,则可以归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综上二例,可以看出,古代社会所讲的妇道,主要就是谦卑和勤俭,特别是谦卑。所以,诗人在这里特别强调了“孝”和“恭”。“容止”即容貌和举止。《周礼·天官·九嫔》:“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班昭《女诫·女行第四》:“盥洗尘秽,服饰鲜絜,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絜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以旧的妇道言,诗人这里着重强调的妇言、和妇功了。诗人还特地突出“顺其猷”,猷就是打算、意图的意思。《尔雅·释言》:“猷,图也。”“容止顺其猷”,就是言谈举止,一切要听从婆母的意愿。这就是诗人所说的孝和恭,就是诗人教导女儿到婆家要遵从的“妇道”。
在这些诗句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颇有些婆婆妈妈的父亲,他一改往日,虽不失父亲的严正,依然方方面面地教导个遍。最后又是一句道别的话:“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秋就是“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秋”。读完全诗,我们就自然会感到,这绝非泛泛的送别套语,而是诗人真情在此时不可压抑的流露。诗人回家的途中,送别女儿的情绪一直让他无法释怀:平日里忧伤之情还能够自我排遣,想到送别女儿的那一刻,实在难以让人平复。
“归来”两句是说自己回到家中,看到小女儿哭得不成样子,自己也不禁泪水顺着冠缨流下。小女儿也不是六年前那个“幼女复何知,时来庭下戏”(韦应物诗《出还》)的不懂事五岁的小孩了。看到小女儿痛哭伤心的样子,妻子去世以来的惨淡家境,以及大女儿在家劳作的情景,不由一幕幕地复现于眼前。
临感复难收诗的最后六句是诗的第三层,送大女儿走后,回到家中,他顿感女儿走后的孤独与情感随之而来的虚空,特别是看到小女儿时。
幽居图他虽长年为官,却贫穷得连可以住的房子都没有。他为妻子写的墓志铭中说:“生处贫约,殁无第宅,永以为负。”岳丹撰韦应物墓志铭说:“素车一乘,旋于逍遥故园,茅宇竹亭,用设灵几,历官一十三政,三领大藩,俭德如此,岂不谓贵而能贫者矣。”杨敬之为其子韦庆复写的墓志铭也说:“终丧,家贫甚,所居之墙,其堵□坏,中无宿舂,困饥寒伏。”韦应物滁州任满和苏州任满罢官后,都是寄居于任职的地方,滁州罢后寓居于州西涧,“昨日罢符竹,家贫遂留连”。苏州任后,便寄居于州之永定寺。“家贫何由往,梦想在京城。野寺霜露月,农兴羁旅情。”他甚至打算租田在苏州过起种田的生活了。可惜第二年,他在寓所去世了。“方欲陟明,遇疾终于官舍。”(丘丹《京兆韦君墓志铭序》)大概朝廷又要启用授予他新的官职,就在这时候他染疾而终。
通过以上资料,可以想知,韦应物在任州刺史时,是带着孩子的。在女儿出阁前,元锡,就是韦应物妻子的娘家弟弟,还有女婿杨凌都先到达了滁州,韦应物有多首诗写到他们两个。如《同元锡题琅琊寺》、《郡中对雨赠元锡简杨凌》、《送元锡杨凌》、《滁州园池燕元氏亲属》等有七八首之多。可能是因为别的事而来,其中很大的可能也有商定女儿婚事的原因。尤其《送元锡杨凌》诗中还有“端居意自违,况别亲与爱”这样的句子,显然是以元锡为亲,杨凌为爱,说明婚事亦定,分别在即。应当就是在写这首《送杨氏女》前写给内弟和女婿的。
出行图在贫困之中,骨肉之情更显非常,所以在这首诗的平淡的语言中,看似家常话的词句中,无处不饱含着诗的复杂而强烈的感情。后人读这首诗,做出这样的评价:
读此诗,公慈爱满眼,可想可掬,山谷(黄庭坚)尝谓渊明《责子诗》类此,良然。
——袁宏道
平话中有无限情趣,可知作诗不必险艰也。
——(日)近藤元粹
全诗情真语挚,絮絮不厌其烦,没有至性的人,决不能说这等话。
——俞守真
好了,就以这些评价结束今天的赏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