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一介女流的张寡妇,是怎么成为河南一带
2023/2/5 来源:不详北京青春痘最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9113049.html
这是一个悲情母亲的故事,她曾经带人屠洗过整整一个村庄的老百姓。她成为土匪是为儿子。成为悍匪的真正原因更是为儿子。但她的传奇故事在后人眼中却褒贬不一。
话说在年,是豫西一代匪患最严重的时候。
当时人们流传着一只民谣。
“一等人当老大(土匪头目),银元尽花;二等人挎盒子,跟着老大;三等人扛步枪,南战北杀;四等人当说客,两边都花;五等人当底马(亦称底线,土匪的线人),暗害民家;六等人当窝主,担惊受怕;七等人看肉票(被绑架的人质),眼都熬瞎。”又云:“要当官,去拉杆”、“进山转一圈,出山便是官”。
从这首民谣来看,当时人们都把当土匪当成不错的出路。这样的社会环境滋生了很多土匪。张寡妇能当上土匪则是为了儿子。
张寡妇原名荷贞,娘家是贫苦人家。那时女子都结婚早,贺贞18岁就嫁给同县德里兆农民张有为妻,老公生下三个儿子。
她的三个儿子分别起名叫:张振升、张明升、张先升。
后人把张寡妇称为悍匪,但其实从流传下来的文字看,她还是一个好相貌的女子。
书中这样描述她的相貌:
张寡妇长得面白如雪,中等身材,圆脸大眼,有一双小小的三寸金莲。贺氏脚虽小,人却性直口快,走起路来急急如风,所以人又送外号“张大脚”。
心直口快的贺贞是一个爱说爱笑的好媳妇,她对内孝敬公婆,体贴丈夫。对外待人和善。她的豁达和善良也引得邻里称贤。
这本来是一个幸福的女子,如果她的生活一直这样下去,可能历史上根本就不会有张寡妇这个人。
不幸的是,在她26岁时,她的丈夫病死,从此人们都按照民间习俗称她为“张寡妇”。
在那个以种地为生的年代,一个家的壮年劳力去世,就意味着这个家的天塌了。张寡妇带着三个儿子,日子有多难可想而知。
眼看一个原本有情有义的弱女子带着三个儿子生活困难,有邻居看不过去了,大家纷纷议论说:这孤儿寡母的真可怜。
就有好心的人看不下去,于是就去找张寡妇的大伯张更山,请他帮忙扶持一下弟媳妇和侄子们。
张更生家经济富裕。按常理来说,弟弟去世,弟媳妇一个人带着三个侄子,生活困难,就算没有人来说,身为哥哥的张更山也要帮助弟媳妇和侄子度过难关。
但张更山却对弟弟一家表现出极大的冷漠和无情。
当邻居去求他帮忙照顾张寡妇一家时,他说:“穷富都是命中注定的,救急不救穷,她这个穷坑我填不满!”
张更山的意思很明白,他不愿意管。正是张更生的绝情为日后张寡妇当土匪埋下了祸端。
当他的话传到张寡妇耳中时,张寡妇气得暴跳如雷,她当即就发誓宁可饿死,也不去求大伯哥。
张寡妇是个有志气的女子,她抱着宁可饿死也绝不求人的原则,带着三个儿子在乱世中艰难求生存。
有时候,生活不会因为一个女人的志气而减少该有的磨难。它通常会在你猝不及防时再度给你制造点麻烦和事端。彼时的张寡妇虽然气恼大伯哥的无情,却从未想过这个无情又自私的大伯哥居然有一天会对自己的亲侄子下手。
年,因为日子实在过不下去,张寡妇的大儿子张振升背着母亲去求伯父,想租种他家几亩地。
张振升觉得大伯不愿意帮助自己和妈妈,那么去租地,和其他人一样给他交租金,总该可以的。
让他没想到的是,大伯不但不租地给他,还狠狠把他奚落挖苦一番。
他心情郁闷地回到家中,张寡妇知道真相后,骂儿子不争气,她教导儿子:“人穷骨头不能软!宁可去抢,也不求他!”
张寡妇说的本是气话,却没想到一语成谶。
几天后,张振升听说大伯那几亩地租给旁人种了,气得不得了。亲侄子不给租,却租给外人,这不是明摆着玩自家难看吗?
他毕竟是年轻冲动,心中气不过,于是自己去犁那块地。
张更山听闻消息后赶来,不仅痛骂张振升一顿,还让人把他打得头破血流。
张振升浑身是伤爬回家中,张寡妇哭诉道:“母亲,这实在是走投无路,不如当刀客去。(刀客就是我们说的土匪)。”
张寡妇看着伤痕累累的儿子,心疼得不得了。她没有再阻止,她说:“去吧,孩子,娘同意了!”
张振升上山当了土匪,由于敢杀敢打,没多久就当上了二架杆。也就是我们说的二当家。
当上二当家的张振生没有忘记大伯对自己的羞辱,他心中时刻记着要回家报仇。
年秋,张振升回村报仇,想要打劫伯父家。
谁知他要回去的消息被张更生提前知道,于是就收买了其他匪人联合将侄儿杀死。
当大儿子遇害的消息传来,40多岁的张寡妇几乎晕厥过去。她哭着埋葬了长子后。带上二儿子张明升上山加入了匪帮。
虽然说当时世道不好,如果不是张更生联合其他人杀害张振生,张寡妇也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
她想要为孩子报仇,她认为这是唯一的方法。
上山后的张寡妇有勇有谋,处事果断,很快就赢得大家的信赖。再加上她又是二当家的母亲。年轻人都把她当长辈看,尊重她,称她为“干娘”。
每次行动,小脚的张寡妇总是坐在队伍后面的抬斗里,亲自督阵指挥,几乎每次都能成功。
张寡妇领着土匪们干了几件事后,大家很快推举她为大当家。
张寡妇对“孩子们”说:“以前我只会拿针、拿线,现在拿刀拿枪是被人家逼的啊!我要从头学,跟你们学。大家抬举我,让我当大当家,推不掉咱就一块儿干吧!”
她接着又说,“我有几句话要讲在前头:第一,眼前咱要抢富户、拉肥票,招兵买马,购进枪支弹药,扩充势力;第二,只拉票不伤人,女票不能欺侮,还没出嫁的快票,谁也不准近身。”
张寡妇是这样要求的,她也是这么做的。由于她定下的这两条山规,很多人认为她值得信赖。于是有很多小股土匪都愿意投靠她。
随着越来越多的队伍投奔她,没多久,她就组成了她成了一支兵强马壮的绿林势力。张寡妇和她的手下经常活动在宜阳、洛宁、嵩县、渑池一带。
张寡妇制定的两条山规在土匪当中算是有些人情味。而其实,张寡妇的狠辣早已在一件事上露出端倪。
有一次,土匪们绑架了几个大户人家的快票,本来按规矩必须当天赎回。但是因为那天天降大雨,当天那几户人家没能及时赶来。
深夜,一个土匪觊觎其中一个快票的美貌,想偷偷尝鲜。被张寡妇看到后,立马一枪打死。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违反她的山规,也没人敢对那些绑回来的家属起色心了。因为张寡妇的这个名声传出去后,被绑的家属也放心,总会及时筹集钱款,赎回自己人。
此时的张寡妇还像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那些,被迫上山,但其实内心还有侠义之风。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土匪投奔她,随着她队伍的越来越壮大。土匪里面的人也各样人都有,其中不乏心狠手辣之徒。
那年,张寡妇这支各色人等混杂的队伍已经扩充到两千人。许是居功自傲,许是耳濡目染。张寡妇也渐渐变了。她不但对部下放任自流,还时不时手拿双枪,跟随指挥。
她的残暴,让洛宁一带的老百姓人心惶惶。方圆几百里内一提起张寡妇,大人害怕,有很多家长还会用张寡妇的名头吓唬那些爱哭的孩子,保准百试百灵。
如果说最初的张寡妇在人们心中还和其他土匪不同,那么此时的张寡妇已经成为方圆百里地主老财们都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的人。
当时人们编了个顺口溜,这样说张寡妇。
“蛇蝎心毒,寡妇心狠,犯她手下,挖苗断根。”
这时,一件事情的出现加速了张寡妇的黑化。
一天夜里,因为对张寡妇恨之入骨,几家富户联合行动,把张寡妇留在家里务农的三儿子张先升拉到洛河滩活活打死了。噩耗传来,张寡妇悲痛欲绝,发誓要用德里兆村富户的人头祭奠儿子的亡灵。
彼时,驻扎在洛阳的镇嵩军第二师师长张治公,派他的拜把子兄弟杨彪来收编张寡妇的队伍。张寡妇起初不答应。杨彪劝她说:
“久闻干妈礼贤下士,今日一见,不过如此!冤仇早晚都能报,可是刀客不能当一辈子,你的部下都还年轻,你不要误了他们一辈子!”
杨彪的话成功戳在张寡妇心上,她想起自己的三个儿子,两个被土匪打死,一个跟在自己身边,前途未卜。这世上有几个当妈的,想让儿子做土匪?
张寡妇开始思索杨彪的话。她越想越觉得杨彪说得有道理。于是便征求其他人的意见。大多数土匪认为收编后有固定军饷,不用像之前那样每天提心吊胆过日子。
张寡妇看人心所向,就答应收编。却又提出一个条件:按实有人数改编;不能遣散原班人马;收编后所有军官,统统由张寡妇亲自指派。
年,张寡妇当连长的二儿子张明升到陕县头峪去催办“兵差”。他性情暴躁,稍不顺心,轻则骂人,重则伤人。他的暴躁脾气也为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在一次酒席上,张明升被一士绅打死在酒席上。张寡妇听说后顾不得掉眼泪,她马上召集队伍,要血洗头峪,为儿子报仇。
她带着人在头峪烧杀抢夺数日,致使全村老小,死伤惨重。最后在她的大肆屠戮之下,幸存者寥寥无几。
正是张寡妇的这次行动,充分暴露了她土匪的凶残面目,她是为儿子报仇了,老二的仇是报了,但头峪人民却无数人为此丧命,那一大笔大血债将永远记在她头上。
然而,张寡妇还是觉得不解恨。三个儿子均遭惨死。让自己一个孤老婆子该何去何从?张寡妇决定继续复仇。
张寡妇回想自己三个儿子惨死的根源,全都是因为大伯张更山。如果不是张更山把大儿子打得浑身流血,她也不会让儿子上山当土匪。如果儿子不当土匪,三儿子也不会在村里惨死,二儿子也不会死。这所有的仇恨都是张更山带来的,自己三个儿子惨死,绝不能让张更山独活。
在强烈的复仇欲望驱使下,张寡妇决定袭击老家德里兆村,她命令把张更山家杀个鸡犬不留。谁知领头带路的二当家误以为上陶峪村的兆村就是目的地,于是见男人就杀,一下杀了33口人。等张寡妇赶到,才知道弄错了,原来真正的兆村还在西边的一道峪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大规模的军阀混战已经过去,社会秩序也逐渐安定下来。
许多土匪也被解散,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此时,张寡妇的原有部下已被分别收编,不复存在。十几年的土匪生涯,使张寡妇比同龄人更显苍老。
年秋,张寡妇去许昌买完枪后,本打算返回洛阳。不料,在郑州火车站,一个洛宁人认出她正是被国民政府悬赏通缉的女匪首张寡妇!
那个人为了得到赏钱,就偷偷跟在她身后,看准她住的旅社位置,就跑去告发。张寡妇被抓。
年秋天,张寡妇被处决。临死前喊道:
我是被逼才出来拉杆的,我的三个儿子都被人杀死了,我的仇还没有报,我死了也要报……”
然而,她报仇二字尚未说完,枪就响了,张寡妇的悲凉而揪心的喊声在枪声里戛然而止,她一头扎在地上,结束了她血债累累的一生。
写在最后:
如果说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张寡妇被逼上山情有可原,在她当上土匪头子后,她做出的一些决定也还是跟其他土匪不同。
但是,张寡妇真正被称为悍匪,还是她想为儿子报仇,让血洗村庄,结果弄错了地方,杀害人家整个村子33口人。
张寡妇欠人民的血债最后还是要她来还。
要说她怎么成为河南一带悍匪,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她儿子不会去求大伯,如果张更山不是在拒绝后又把地租给别人,如果不是张更生把她大儿子痛打一顿,她可能这辈子都不会走上这条路。
说到底,这是一个悲情母亲的故事。
她上山当土匪是为儿子,最后成为悍匪还是为儿子。
她到最后大肆杀戮,犯下累累罪行。苍天又何曾饶过谁?
最终那一声枪响彻底结束了她的生命。而这,远不足以弥补那33口人的无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