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纣的续集乘胜追击,周武王发动南国战
2022/11/7 来源:不详儒家经典《礼记·乐记》中有一篇《大武》,用肃穆庄严的歌曲舞蹈,详细描写了周人灭亡殷商的全过程。这篇舞曲分作“六成”,也就是六场:
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
周朝大军的统帅——姜太公吕尚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周朝取代商朝,总共分六步。
第一步是“始而北出”,就是从孟津渡河北上进军。第二步是“灭商”,就是牧野之战的胜利和占有商邑。第三步是“南”,就是南下进军。第四步是“南国是疆”,就是向南方进军,征讨和消灭殷商的抵抗力量,从而把原来殷商南国的疆土占领。第五步是周朝分陕而治,以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境内的“陕塬”为分界线,把西周王朝的统治区划分为东、西两大行政区,周公管理东部,稳定东部新发展的领地;召公管理西部,建立巩固的经济后方。第六步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全天下就归到了周天子的王旗下,都朝周天子磕头。
今天我们讲的就是这第三、第四两步,周朝在殷商的南方建立统治。
前篇说到,周人大军在牧野之战后,一战定乾坤,攻占了商朝首都朝歌,末代商王帝辛(纣王)自焚。
但是,牧野之战一战之后,殷商就彻底覆灭了吗?周朝就站稳脚跟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
周武王率军在黄河以北攻占了殷商的京畿朝歌城,实际上只是推翻了商朝的中央政府,并没有取得平定商朝全境的胜利。
殷商的主力大军此时正在遥远的东方征讨东夷部落,随时有可能反扑。在殷商的南国地区,也就是今天河南黄河以东以南地区,还有众多效忠殷商的小诸侯。
特别是南国,领土广大,方国众多,商朝在这里经过六百年经营,有根深蒂固的势力,他们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对周朝“望风而降”的。
为了巩固胜利果实,继牧野之战以后,向商朝南国诸侯的进攻,就成为当时战斗的重点。周武王审时度势,吹起来了向黄河以南进军的号角。
武王伐纣期间,为了精心筹备“牧野之战”,周人派出了大军出征。所以,此时就很方便地就地整军,经过一番休整,大军摩拳擦掌,准备再立新功。
根据《逸周书》的记载,率领周朝军队南下是吕他、侯来、百弇、陈本、百韦、新荒六名将领,他们担任的是“师氏”之职,即周六师的长官,也就是师长。
周朝向南方的进军,总共兵分四路。
第一路,由吕他统率。从名字看,他应该是姜太公吕尚一族,他主要负责讨伐殷商的属国越戏方。越戏方这个地方,就是春秋时郑国的戏,在今河南巩县东南。第二路,由侯来统率。他负责讨伐的是殷商的将军靡集,他们进军的方向是陈。这个陈,就是后来封给舜帝后裔胡公满的陈国,在今河南淮阳。
第三路,百弇(yǎn)奉命统率周人的精锐部队虎贲讨伐卫地。这个卫,在今河南滑县南,是殷商一个比较强大的豕韦国,人口众多,兵力较强,所以出动了周军的精锐虎贲。这一路也很快就取得了胜利,并向武王献上了抓获的战俘。第四路,陈本奉命伐磨,百韦奉命伐宣方,新荒奉命伐蜀。磨、宣方、蜀,是相互邻近的地点。大致在今天河南禹县、长葛、新郑一带。第四路是周朝南下四路中的重点,因为在这里有不少殷商所属诸侯正在集结,准备以“合纵之势”联合抵抗南下的周师,所以武王同时要派三员大将一起进讨。
这一路大军南下,摧枯拉朽,很快也取得了胜利。
大将陈本、新荒向周武王报告联合作战的胜利战果,计生擒霍侯、艾候、佚侯及小臣四十六人,并俘得战车八百零三辆。百韦也报告擒得宜方之君,并俘得战车三十辆。
战果如此之大,彻底消灭了殷商在这一地区所属的南国诸侯,“南国战役”进军目的全部达到。
《逸周书·世俘解》对“南国战役”战果有总的统计:共征伐九十九个诸侯,斩首十七万七千多,俘虏三十万多,另外降服的有六百五十二国。
这些数字当然是夸大的,但也说明,南国战役的战斗还是很激烈的。
周人大军在姜太公的统一指挥下,领导集团同心同德,将士们摩拳擦掌,周武王选定了有利于南下的正确战略时机,乘胜追击、趁热打铁,根本没有给殷商南方势力回过味儿来反扑的机会。
在出兵时,周武王制定了正确的进军路线,周人大兵斗志昂扬,作战英勇,以席卷之势,势如破竹般摧毁了殷商在南方的防线。
因为南国战役取得全面胜利,周朝在战后进行了盛大的杀俘献祭典礼。当时,文明的周礼制度尚未建立,周武王、姜太公、周公等仍然实行殷商传下来的人牲祭祀制度,经常“人祭和人殉”他人的殷商贵族们,此时也沦落到自己变成胜利者“人祭和人殉”的祭品了!
杀殷商王室贵族由周军总司令(大师)姜太公主持,杀殷所属诸侯之君则由六个师的长官(师氏)主持。
经此几场大战,周人完全平定了黄河以南,在镐京以东的中原地区初步站住了脚,周国此时可以名正言顺的称之为周朝了。
策划│撰文:任微言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