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与考试之一绮错婉媚的上官体,
2022/11/5 来源:不详白癜风治疗中药有什么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31018/4275471.html
大唐贞观元年(年),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上台改元后的第一年,有个十九岁的年轻人,从扬州一带不远千里,风尘仆仆地赶往京城长安,前去参加大唐中央政府组织的科举考试。说明一下,本系列所涉及人物之年龄,均采用周岁说,而非古人惯用的虚岁说。
科举制度由隋炀帝创立,只运行了十来年,大隋王朝就灭亡了。对这项诞生于前朝的新生事物,李渊、李世民父子没有弃之如敝履,而是敏锐地发现了它的潜在价值,予以承袭并发扬光大起来。有一年,李世民站在长安端门之上,望着熙熙攘攘进京赶考的学子,说出了这样一句历史名言:“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此言,道出了科举制度在发现选拔人才、吸引聚拢人才方面的巨大作用和极端重要性,表现出了非凡的政治远见。
在考场上,那位年轻人发挥出色,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顺利考取了进士身份。要知道,唐代初期进士科考试,每科的录取人数,少则七八人、多则十来人。而报考人数却很多,数百上千也不稀奇,竞争十分激烈。由此可见,这位年轻人的学识实力之深厚。
这位年轻人,名叫上官仪,系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人氏。虽然年龄不大,但是上官仪的身世却很不平凡,经历过生与死的大场面。上官仪的父亲,名叫上官弘,曾在隋炀帝手下为官。在宇文化及带头发动的“江都之变”中,上官弘也跟着隋炀帝一同被杀。上官仪因为事先藏匿起来,方才免于一死。
为了逃避追杀,少年上官仪曾自己剃光头发,出家做了一段时间的和尚。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样悲惨凶险的人生逆境之中,小小年纪的上官仪,居然没有放弃研习学问。他在潜心钻研佛典的同时,涉猎广博,经史文章样样精通。这说明,上官仪心理素质超好,具有十分强大的定力。像上官仪这样的人,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科举考试中胜出,便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无论是人生际遇,还是为官从政,亦或是诗歌写作等方面,上官仪都是个很有故事的人。入朝为官后,博学多才的上官仪,颇受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两任皇帝赏识,官职屡获拔擢。在唐高宗当政后期,上官仪已官居宰相高位,成了权倾一方的朝廷重臣。
唐高宗李治,是个很没主见,办事极不靠谱的皇帝。不然的话,他也不会被武则天算计,落得个大权旁落的下场。因为忍受不了武则天的强势霸道,李治曾招来上官仪密谋,要废黜武则天的皇后身份,并让上官仪起草诏书。但当武则天因为此事去找李治哭闹理论的时候,李治很不厚道地出卖了自己的手下:“这事儿不能怪我,都是上官仪鼓动我这么干的。”
记了大仇的武则天,此后不久就指使亲信构陷上官仪,指控他勾结废太子李忠,图谋造反夺权。这种无中生有的指控,居然就让李治相信了。上官仪因此而下狱,随即与儿子上官庭芝一道被杀,李忠则被赐死。上官仪遇上个李治这样一个无厘头的皇帝,真是够倒霉的。
深受武则天宠爱,有“巾帼宰相”之称的著名美女兼才女上官婉儿,是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被杀的时候,尚在襁褓中的上官婉儿,与母亲一起被收入宫中为奴。十四岁时,因为有才被武则天相中,此后跟随武则天身边服务多年,成为她的重要政治助手之一。唐玄宗李隆基上台后,上官婉儿被其下令诛杀。上官仪的家族真是太悲催了,连续四代都难逃横死之厄运。
才思敏捷、文才过人的上官仪,诗写的很不错。在皇帝身边工作期间,于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他也经常会写一些歌功颂德、消遣娱乐性质的诗,进献给皇帝取乐解闷。换句话说,上官仪扮演过宫廷御用诗人的角色。上官仪诗作颇丰,《全唐诗》专门录有其诗作一卷。所谓熟能生巧,在这方面浸淫用心久了,有才的上官仪,就创造出了一种属于自己独有的诗体——“上官体”。
用业内人士的术语讲,“绮错婉媚”是“上官体”的突出特点。也就是说,上官仪的诗,注重追求形式层面的东西,辞藻华丽多姿、音调顿挫抑扬,写景状物细腻精巧,诗风具有一种婉约柔媚之美。在初唐,上官仪称得上是引领一时之风尚的诗人。他独具风格的“上官体”,为很多诗歌爱好者所追捧效仿。
上官仪还对六朝以来诗歌写作的对仗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六对”“八对”之说,对于后来律诗的发展成熟,起到了比较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唐代科举重视诗赋考试,上官仪在诗歌写作方面的建树,后来对科举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间接影响,也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有人评论说,上官仪的诗形式华丽,内容浮糜,多是一些风花雪月之作。他的诗,缺乏雄杰豪迈之气,没有大格局,因而价值不高。这话有一定道理,但是也有失偏颇。人们的审美取向是多元的、欣赏角度是多维的,诗坛风格也应该兼容并蓄、多姿多彩。“上官体”这种诗风受到一些人的喜爱追捧,也属正常。倘若我们所读到的唐诗,都是一些雄浑苍凉的边塞诗,而没有了清新秀丽的山水诗,也会觉得单调乏味不是?
不可否认,上官仪能在诗坛引领一时之风尚,与他的官职地位有很大关系。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上官体”确实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尽管这种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形式的层面。但是形式美也是美,形式层面的贡献也是贡献。所以,“上官体”自有其存在的价值,远非时下五花八门的“梨花体”、“羊羔体”、“屎尿体”、“回车体”之类可比。
上官仪在做宰相期间,有一天去赶早朝。在宫外等候期间,望着天边一弯残月,听着路边汩汩流淌的溪水,上官仪触景生情,即兴吟出这样一首诗:“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这首诗,就是有名的《入朝洛堤步月》,是为上官仪的代表作之一。此诗遣词造句精致考究,音节浏亮,具有极强的画面感。通过这首诗,上官仪诗作的风格可见一斑。
上官仪吟出这首《入朝洛堤步月》之后,一起等候入朝的百官们,都被镇住了,感觉“音韵清亮”,以为是神来之作。吟诗之时的上官仪,迎风傲然而立,众人“望之犹神仙焉”。由于上官仪身居高位,这其中自然不乏一些阿谀奉承之人。但是客观地说,上官仪的这首诗确实达到了相当的水准,所以能够流传久远。上官仪创作这首诗的过程,也成为了初唐诗坛的一段佳话。
自学成才的上官婉儿,才学不输自己的爷爷。她担任武则天的机要文字秘书(掌管宫中制诰)多年,表现出来的能力水平,让这位挑剔的女皇很是满意。在本职工作之外,上官婉儿还曾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间令文人雅士趋之若鹜。在诗赋写作方面,上官婉儿也颇得爷爷真传,具有相当高的水准,《全唐诗》录有其诗作三十二首。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这首诗,是上官婉儿的名作《彩书怨》。从这首诗的艺术风格看,颇具“上官体”之神韵。
上官仪、上官婉儿爷孙俩,诗风都这么婉约柔媚、美艳浪漫,人生际遇却都那么悲催不幸、血腥惨烈。这其中的反差,也实在是太大了一些,令人无限慨叹。
壹点号谷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