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之一赵国始祖赵衰助春秋霸主晋文公

2022/10/16 来源:不详

北京荨麻疹医院电话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10414/8846498.html

晋文公刚登基的时候,执政班底就明显分为两大派,一派是守旧大臣,一派是逃亡大臣。守旧大臣是一直在晋国没有跟随晋文公出逃的大臣,出逃大臣是一直跟随晋文公逃亡的大臣。

晋文公指点江山

晋文公在出逃的时候只是一个落魄公子,回国继承君位之后就是一国之君。这是天上地下的区别。这种区别从史料上来看,有的臣子能悟到,有的就没这个悟性。悟到的是狐偃(yan)和赵衰(cui),没有悟到的是魏犨(chou)。

晋文公对于两派态度是决定两排命运的关键。他的态度是扶持逃亡的大臣的。但这个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度比较大。毕竟,晋国现在执政班底的人员都是齐全的。如何安插自己的人?

这涉及到一个古代制度,分封制。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分封制之所以能实现,是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简单点说就是,我作为天下的王,天下的土地和人民都是我的,天下的万物都是我的。

当中央王朝强盛时,这种制度显得生机勃勃,像商朝、周朝等王朝,都是分封制。而当中央王朝没落时,诸侯强盛时,这种制度很容易造成天下四分五裂,格局混战。诸侯争霸,战国争雄,从根源上说都是这种制度的产物。在内部是内部打,对外部更是打,一打就是几百年,人死了一批又一批。后来儒家鼻祖孔子发现打打杀杀不能解决问题,要以仁服人,要以德服人。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当初,晋国就是大周王朝分封的诸侯之一,晋文公当政时期只是这种制度延续中的一个节点而已。晋国到晋文公时,已经将一部分土地和臣民分封给各大贵族。只能将一部分晋国国君的土地或城邑拿出来做文章。其中就有两个特别重要的地方:原和温。

原和温

原和温这两个地方的位置非常重要,是晋国东出的咽喉要道。很多人只知道秦国东出以争天下,其实晋国和秦国一样,地理位置决定它们只能东出。

温和原

看看咱们中国的地图吧,西边、北边、南边要么是山地,要么是大草原。只有现在的河南河北地区,有黄河的滋养,有肥沃的土地可以耕种。天然的条件使得这一地区向来为兵家所必争,自古至今,从未断绝。

晋国东边有太行山,南边有黄河。一山一水,把整个晋国隔绝在西北一隅。这是天然的绝地。晋国只得与各戎族杂居,导致晋国的主体居民竟然是戎族,史书称“怀姓九宗”,这个九代表的是多,而不是只有九个,它很可能是几十上百个。学者王国维考证说“怀”姓就是隗(wei)姓,是世居此地的戎狄鬼方族的族姓。

戎狄不是一个族群,而是一群种族。当时把所有的外族全叫戎狄。为什么这么做?估计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影响;二是那时候没有纸(或者其他方便传播的东西),交通也不发达,任何事情的交流和传承最多的是口口相传,这就非常困难且容易出错和消失。各种族彼此可能在黄帝时是一家人,因为好多戎狄都姓姬,华夏始祖黄帝也姓姬,这些戎狄很可能是黄帝部族的后裔,只是后来分家了,各过各的,几百上千年后的子孙就谁都不认识谁了。

如果你是晋国国君,国内国外,里里外外都是戎狄人。史书称“晋居深山,戎狄之民实环之”。你会怎么干?是不是得先解决国内外的戎狄,至少得先把他们统一,听你发号施令了才行吧,内部统一,政令归一,才能令行禁止,一致对外。晋文公之前的晋国历代先祖也是这么干的。连年征战中创造了晋国人“亟战”的民族性格,甚至一度到了如果“不尽力,子孙将弱”的地步。赵氏族人在晋国发展过程中,当然也继承着这种基因。

到晋文公这个时候,晋国内部差不多已经统一完了。晋文公继承君位,并没有动主政贵族的利益,他只是将晋国公室手里的原和温两个地方,派去了两个人去管理。去原地的是赵衰,去温地的是狐偃。

赵衰和狐偃是晋文公的左膀右臂,史书称“父事狐偃,师事赵衰”(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狐偃,像对待师父一样对待赵衰),再说这二人从重耳还是公子时期就一直跟随,无论人品还是能力,亦或是忠诚度都是绝对靠得住的人。他们两个去驻守原和温,应该是他们三个人商量之后的决定。

他们已经有了一个更加宏大的计划等着他们去实现,那就是跨越太行山和黄河而东出,跟天下诸侯争霸。原和温是他们争霸的支点,因为这两个地方太过重要。

上文说,太行山和黄河隔绝了晋国与外界的联系。在太行山和黄河的汇合处,有几个位置特别重要,一个是上文提到的原和温;一个地方是骊姬出生的地方,也就是骊戎族居住地,这个地方在原和温的北边不远;还有一个地方是虞地(今山西平陆)和虢地(guo今河南陕县)。这些地方除了原地和温地之外,其余都是晋献公时晋国占领的,归到晋国辖区。

其实,晋文公应该感谢他爹晋献公。在为整个晋国谋出路的时候,他们的思路是一样的。

但晋献公只能整顿内部,攻灭骊戎、耿、霍、魏,击败狄戎,消灭强敌虞和虢等,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随着骊姬之乱和他自己年老体衰的原因,他并没有实现东出的愿望。

在晋献公的征战中,由于赵氏家族的赵夙有战功,晋献公还把耿这个地方分封给了赵氏族人,这是赵氏族人在晋国的第一个封邑。另外,假道伐虢和唇亡齿寒这两个成语就出自晋献公消灭虞和虢的故事。

假道灭虢

晋献公想灭掉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但这两个国家关系不错。晋国如果攻打虞国,虢国就会出兵来救援;晋国如若攻击虢国,虞国也会出兵相助。这两个国家相互帮扶,使得晋国左右为难。晋国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计说,必须想法离间这两个国家,使他们不能抱团,虞国的国君虞公贪得无厌,我们把屈产的良马和垂棘出产的壁玉送给他,就能离间他们。晋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良马美璧后高兴得嘴都合不拢。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的时候,虞公果然答应了。但虞国有个叫宫之奇的大臣看出了晋献公的计谋,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办不得的,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虞公根本听不进去。果不其然,晋国大军在灭掉虢国后,顺手把虞国也灭了。这就是假道伐虢和唇亡齿寒这两个成语的出处。另外,秦穆公的重臣百里奚就是在这次战役中因为虞国灭亡才成为奴隶的。他本来是虞国的大夫。

晋献公在内部进行征战时,齐桓公和管仲正在带领齐国“尊王攘夷”,雄霸天下。晋献公肯定知道这事,但只能心在西北,觊觎天下,而不能出来与齐国争强。晋文公和赵衰等人面对的国内外环境就不一样了,他们现在是内部统一,能够做到令行禁止了,再加上有得力之人在原和温驻守。他们现在需要的只是时机。能做成大事一定是上天给的机会,只是这机会能不能落到你头上就看你自己的造化了。晋文公显然得到了上天的厚待,机会马上就来了。赵衰就明确跟他说过,他是天开之子(上天要兴隆起来的人)。这话很能鼓舞士气。

曹君犯贱

这个机会就是征伐曹国,理由很充分,机会很难得,曹国国君曹共公犯贱。

在讲述曹君犯贱之前,咱们必须先要搞明白一个问题——晋国政府的管理机制是什么。当时,晋国的政府管理机构并没有后世分工那么明确。它是文武不分的,也就是文臣和武将的职责并没有分开,只有几个最高职位”卿”。这个职位的级别很高,除了公就是卿,同时卿也是晋国军队的统帅,有上中下三军,每军有正副将佐一人。而赵衰一开始并没有在卿这个职位,并不是他不做,而是他谦让。晋文公让他做过多次,他都推脱了。《韩非子》中将赵衰比作管仲、伊尹似的人物,《史记》更是明确指出晋文公之所以能够称霸是“多赵衰计策”。因此,赵衰在晋文公称霸过程中起到的是关键性作用。

韩非子

刚才已经说过,晋文公之前的历代君主都是在处理晋国内部矛盾,文公这一辈才有能力东出。这是现实条件决定的。文公既然想东出,那肯定得有东出的对象。经过晋文公和赵衰等人商议,这个对象就是刚才说的曹国。

我们来看看曹国的位置就能一目了然了。晋国刚征服了虞地和虢地,这就使得晋国拥有了黄河西岸和南岸的土地。这些地方距离曹国很近。而最关键的是,曹国位于中原腹地,并且是可以纵横捭阖,挺进东方的用武之地。这些都决定了晋文公必须要把曹国拿下,而借口就是曹共公犯贱。

当年,晋文公逃亡时,离开齐国之后来到了曹国。曹国当时的君主是曹共公。他当时看到重耳一行人饥肠辘辘,面有菜色,很是看不起。最可恨的是他听说重耳的肋骨排比很密(史称骈胁pianxie)似乎并成一整块(当时这种畸形被认为是圣人之像),就想从重耳的裸体中看看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也是奇耻大辱,更别说是一个国家的公子。重耳等人愤怒异常,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只能匆匆离开曹国了事。不过这仇算是结下了。

其实,这件事还有深层次原因,在重耳等人没来曹国之前的曹共公十四年(公元前年)秋天,楚成王与曹共公在盂地相会过。他们主要商量的是天下霸权之前是齐桓公的,但是现在齐桓公死了,那以后天下该听谁的?宋襄公狂妄自大,在泓水被楚国打败,在此次会盟中还被楚成王囚禁了。宋襄公做老大,已经没人信服。最后曹国,卫国等小国一致承认楚国来领导大家。因此,此次大会也是楚成王称霸的会盟,曹国、卫国等小国都成了楚国的跟屁虫。正因为有楚国这个带头大哥,曹共公才敢对晋国公子重耳等如此羞辱。但曹共公肯定没想到的是,楚成王会以诸侯之礼接见重耳。楚成王当年也流亡过,只是他当时到的是息国(河南息县城西南六公里的青龙寺一带)。在逃亡这件事情上,他和重耳应该有共同的情感基础。楚国作为见过世面的大国,毕竟与曹国这类猝尔小国不同。

针对曹共公的羞辱,晋文公登上君位后就开始报仇了,不过,就像上文说的,晋文公报仇只是借口,他要的是晋国东出以争天下。

曹国

晋文公指挥晋军包围曹国,猛烈攻打曹国都城陶丘的城门,战况很惨烈,战死的人非常多。曹国为了恫吓晋军竟然将战死的晋军尸体挂在城墙上。晋军看到后果然非常害怕。晋文公跟赵衰等众人商议,曹国如此无礼,咱们就把军队驻扎在他们的祖坟上。于是晋军开始转移到了曹国祖坟地,曹国人十分害怕晋军挖掘祖坟,于是就把晋军尸体装入棺材送出城来。晋军趁机对陶丘发动强攻,三月丙午晋军攻入曹国,俘获了曹共公。晋文公列举曹共公的罪状并厉声责备他。作为一国君主,曹共公至此威严扫地。由于当年曹国大夫僖负羁(fujiqi)对晋文公有恩,此时晋文公特地训斥曹共公说他有眼无珠,白养了三百人的大夫,偏偏没有重用僖负羁。征战时,晋文公特地命令部将不得进入僖负羁的家,不许伤害僖负羁的族人。从而报答僖负羁的恩情。

不过,这里面出现了一个插曲。晋文公出逃时身边有个武人叫魏犨,勇力过人,能手格猛兽,功夫了得,但没什么头脑,只会打打杀杀(有点像水浒传中的梁山泊黑旋风李逵)。晋文公不怎么看好他,直到他孙子魏降时,才得到晋悼公重用,魏氏家族也是从魏降开始才逐渐拥有了晋国卿的权力和地位。

魏犨看到晋文公对僖负羁太过厚爱,而像他这样追随晋文公出生入死的人都没有获得过这种殊荣,就心生怨恨,反而不听晋文公的军令,把僖负羁家族一把火给烧了。晋文公听到后很愤怒,就想杀死他。魏犨听到后可吓坏了,赶紧展示自己强壮如牛的身体,舞刀弄枪,耍了起来,语无伦次的说自己还很强壮,还能领兵打仗,以后绝不会再不听君命。晋文公这才没杀他,不过杀了他的帮凶颠颉,以示惩戒。

晋文公征伐曹国,以俘获曹共公而结束。曹共公做出此事,是典型的没脑子,愚蠢到极点,成为阶下囚是应该的。直到后来,晋文公生病的时候,曹共公身边的侍从侯獳(nou)贿赂了晋国太卜郭偃(太不是通过阴阳卜筮蓍龟来帮助君主决定诸疑的官职),叫他说晋文公之所以得病是因为晋文公灭了曹国。这才恢复了曹共公的君位。到了曹共公二十四年(公元前年)的春天,晋文公逼迫曹共公,割让从洮地以南,东边靠着济水的土地给鲁国。曹国自此日趋没落了,再也不能成为晋国东出的威胁。

子带之乱

上文说到原和温这两个地方并不是晋献公用战争打下来的,它们之所能够归于晋国,跟子带之乱这件事有直接的关系。这件事发生在晋文公元年(公元前年),东周襄王执政时有个叫王子带的贵族,他跟周襄王的王后通奸,周襄王很生气,就废黜了王后。但王后的娘家是戎狄,实力强大。他们听说王后被废就联合王子带一起讨伐周襄王,并打胜了还攻入了王城(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周襄王很窝囊,他不但被带了绿帽子,还战败了,被迫出逃到郑国泛邑(今河南襄城)。在逃亡图中,周襄王向诸侯发布率兵勤王的命令。

晋文公刚刚继位也接到了勤王命令。他跟赵衰和狐偃等人商量这事。赵衰以政治家的敏锐感觉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建议学习二十年前的齐桓公,要想称霸诸侯最好是扛起尊王这杆大旗,建议晋文公一定要赶在其他诸侯之前去勤王,以谋取政治优势,这样周王一定会感激晋国。晋文公深以为然。于是,在公元前年,晋军帮助周襄王返回王城,并在(阝显)城(今河南武陟县境)杀死了王子带。为了酬谢晋文公平定子带之乱的功勋,周襄王将阳樊(今河南济源东南)、温(今河南温县西北)、原(今河南济源西北)、攒茅(今河南修武)四邑赐晋。此时,原和温才归属晋国。这四个地方,还有虞国和虢国都在目前的河南省,这就为晋国东出提供了根据地。

上文说过,曹国的背后是楚国,看到曹国被晋国征伐,楚国心里不是滋味。当年,齐桓公称霸主要遏制的对象就是楚国,多次挫败楚国对华夏族的侵扰,华夏诸侯一致认为楚国是蛮夷。而现在看来,它们都同属华夏族群。

晋楚争霸

楚国好不容易熬死了齐桓公,没想到会出来个晋文公,特别是楚国贵族大将军子玉看晋文公特别不顺眼,楚国和晋国之间爆发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城濮之战。由于这个战争太过复杂,我将在下一节专门介绍,这里只介绍战争的结果是晋国胜利了,楚国战败了。

公元前年夏,晋文公带着战胜楚国的威名,在践土大会诸侯,并且把周襄王也邀请来了。晋文公遵照周礼,将城濮之战的战俘和战利品献给了周襄王,包括一千名步兵、一百乘披甲的驷马战车、兵器盔甲数十车。周襄王非常高兴,二十年前的大周雄风又回来了,命人设享礼和甜酒招待晋文公,命周王室的卿士尹氏、王子虎和内史叔兴父劝酒助兴,同时,赏赐晋文公祭祀用的大辂(lu)车、礼服及物品,作战用的戎辂车,红色弓一副,红色箭一百支,黑色弓十副,黑色箭一千支,黑黍酿造的香酒一坛,玉器及三百名勇士。周襄王发布了《晋文侯令》,内容是“希望晋侯恭敬地服从天子的命令,安定四方诸侯,惩治邪恶。使周王世代继承祖业,永葆王位。”晋文公再三辞谢,才接受了策简及馈赠。

到了五月癸亥日,王子虎代表周襄王,在王宫的庭院与诸侯盟誓,宣布盟约:共同辅佐周王,不得互相伤害,胆敢违背盟约,神灵自会诛杀他,摧毁他的军队,让他子子孙孙都不能享受国家,并且让他受到丧师亡国的惩罚。

这样的盟约后世也出现过,像汉高祖的杀白马立誓,约定非刘姓不可封王;还有唐朝武则天时期的歃血盟誓,让武姓家族和李姓家族不得相互残杀。以现代人的视角看这些盟约,就像小孩子过家家。其实,晋文公和赵衰等人也应该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些表面文章都是虚的,只有强大的实力才能证明一切。不过,此次会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华夏各国的纷争,使大家获得了一个相对平和的国际环境。

“践土之盟”与齐桓公的“葵丘之盟”正好相距二十年,这是标志着第二位霸主产生的又一次盛会,晋文公由此称霸。

参考书目:《赵国史稿》、《左传》、《国语》、《史记》、《吕氏春秋》、《韩非子》、《东周列国志》、《列女传》、《古本竹书记年》。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19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