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后,修的三条驰道

2024/12/10 来源:不详

秦统一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秦始皇采取了“车同轨,书同文”的断然措施。而推行这些措施的首要条件,是在京都咸阳与各郡县间有一个交通四达的道路系统,以消除隔阂闭塞状态。于是,秦始皇下令修驰道。

关中境内主要驰道有三条:一为东方大道,直通韩、魏、齐故地;二为东北方大道,直达原来的燕、赵地区;三为东南方大道,直达原来的楚、越境内。

一、东方干道——咸阳·函谷道

东方大道即西周初年武王伐纣、周公东征所行经的路线,秦代又有扩展和延伸。这条驰道由都城咸阳开始,南渡渭水,折东行,经芷阳(今西安市东郊灞桥附近)、丽邑(今陕西临潼)、鸿门、郑县(今陕西华县)、宁秦(今陕西华阴县东)、桃林塞,出函谷关,再经陕县、渑池至三川郡治所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

到洛阳后,分出两支:一沿当时的黄河东北行,达河内(今河南武陟西)、邯郸(今河北邯郸市)、恒山郡(今河北石家庄市);一沿济水东行,经阳武、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定陶至临淄(今山东临淄)、黄县、睡县(今山东福山)和琅邪郡(今山东胶南县南)。由大梁折东南行,可至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下邳、广陵(今江苏扬州市),网罗黄河、长江下游地区。

二、东南方干道——武关道

秦的东南方干道即武关道。武关道是在秦、楚既相互攻伐又友好结盟的关系中开辟出来的。它是利用秦岭北侧的灞水河谷和秦岭南侧的丹水河谷连接开辟而成的。丹水是汉水的支流,汉水又是长江的支流,因此,武关道也是连接咸阳和江汉地区的重要道路。

武关道也可以说是在楚氏族的集体迁徙中开辟出来的。远在商代末年,楚氏族为了躲避商朝的征伐,不断进行集体迁徙。从始居地的楚丘(今河南滑县东),经过六次迁徙,到达今陕西省大荔县的荆山,附属于周邦。后来又发展到今西安市东南的荆溪河谷。

三、东北方干道——咸阳·临晋道

秦的东北方干道,是由咸阳东出,沿渭水北侧,经高陵、栎阳、重泉、临晋等县地,渡蒲坂津,至河东郡治所安邑、上党郡治所长子和太原郡治所晋阳的道路。它是春秋时期秦、晋结亲之路,也是战国时期攻魏、灭赵、亡燕之路。所以,在这条路上既有“秦晋之好”的脚印,也有兵戎相见的战迹。

春秋、战国时期,洛水以东在较长时间内先为晋国,后为魏国所有,对秦国向东方发展构成了威胁,因此,战端时起。但秦、晋毕竟是近邻,有时为了与齐、楚斗争的需要,也不断结盟。东北方干道是在秦与东方列国不断进行的政治、军事斗争中逐渐拓展而成的。春秋时期,秦、晋两国在这条道路上多次进行军事攻伐。

咸阳、临晋、太原道的作用主要在军事方面。由太原郡(今山西太原市南)北至云中郡(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与上郡(今陕西榆林县南)、云中郡的通道相接,形成一条环形国防通道。它和“直道”一样,其主要作用在防御匈奴的侵扰。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80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