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青读诗词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
2024/9/30 来源:不详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几天不读苏轼的诗词,都觉得缺点什么!如果苏东坡在世,筱青绝对是个小迷妹!今天这首苏诗是一首和诗。和诗的“和”读作hè,意思是唱和,和答。也就是是附和的意思。和诗是都是由两首以上的诗组成,第一首是原唱,接下去的是附和。苏轼这首诗是写给弟弟苏辙的和诗。苏氏兄弟之间相亲相爱的关系,古往今来几乎没有能超过者。他们既是兄弟,又是益友,更是心灵上相互慰藉的知己。他们的诗词文集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两人的应和之作。苏轼几乎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给弟弟写信赠诗,而苏辙也会有回作寄给兄长。其中最有名的当是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那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直被人误以为是写给恋人的诗!最深情的是那首《狱中寄子由》“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这首诗写于嘉祐六年()。这一年苏轼由汴京赴凤翔任签判。弟弟苏辙(字子由)将他送到郑州后返回汴京,写了一首《怀渑池寄子瞻兄》。原诗如下:怀渑池寄子瞻兄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苏辙的诗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回到仁宗嘉祐二年(年)的春天。那一年,48岁的苏洵带着两个儿子一起进京赶考。那一年,苏轼21岁,苏辙19岁。途中,经过陕县的二陵道。正是春寒料峭的日子,皑皑的白雪仍旧遮盖着崤山崎岖不平的山道。忽然,他们的坐骑被埋在雪下的石块绊倒,蹄脖摔断,伤马痛苦地嘶鸣着,不久即死去。父子三人只好艰难在雪中前行。黄昏时分,他们投宿在渑池县的山中寺院。老僧奉闲端出食物和茶水,热情款待他们。并将寺内仅有的一头毛驴赠于苏氏父子。这件事让苏氏父子深为感动,于是情发于中,都有诗作题在寺中之壁。这次渑池之宿,给初次出门远行的苏氏兄弟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进京以后,兄弟二人同时参加考试,同榜及第,轰动京师。老父亲也是惊喜万分!还写了一首诗:“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年,苏辙被授为河南府渑池县主簿。年,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判官。当时苏洵奉命修《礼书》,苏辙要求在京城侍养父亲,朝廷批准了,于是苏辙留在京师。回到前文所说苏辙将哥哥苏轼送到郑州后返回汴京,写下了这首《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轼收到弟弟的诗作,隧依苏辙诗的原韵写下了这首和诗《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写诗总是横空而入,比如“明月几时有”。起首就是一问。你知道人生在世,像什么吗?此非疑问,而是自问自答。我觉得人生就像是飞鸟踏在雪地上,雪地上偶然留下了几个爪印。首联苏大学士即展开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其实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只不过是匆匆过客。这就像是飞来飞去的鸿雁一般,偶然在雪地上停留片刻。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很多事情总是不由自主、无可奈何。“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颔联继续自己的苏式思考。当那飞鸟远去之后,除了在雪泥上偶然留下几处爪痕之外,又有谁会管它是要向东还是往西呢。在前两联中,作者对“飞鸿”意象层层铺写,奇思妙想联翩而至。雪花漫天飞舞,在雪地之上,突然飞来一只鸟,停在这雪地上,片刻地驻足。当飞鸿远去之后,只一会儿,雪地上偶然留下的趾爪印就被纷飞而来的大雪遮盖得杳无踪影了。这飞鸿是你是我也是他。而在悠悠的历史长河里,每个人留下的痕迹不过是“雪泥飞鸿”。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人生在世,忽然而已,我们都只是这宇宙与尘世中的匆匆过客。我们所能够留下来的生活过的印记,就如这只鸟在雪地留下来的痕迹一般,只消一瞬间,就会被时间和命运的大雪层层遮盖。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这里的老僧正是带给苏轼兄弟美好回忆的奉闲和尚。僧人死后不用墓葬,一般是火化后造一小塔以藏其骨灰,故谓“成新塔”。前两联发表议论,那这一联开始抒写感想。老僧、新塔、坏壁、旧题这些新旧搭配的意像让我们不得不感叹时间流逝、人事变迁。距离上次进京赶考途中故事不过四年时间,“老僧”已逝,墙壁已坏。很多事情已成过眼烟云。老僧已成新塔,坏壁不见旧题,不用桑田变成海,眼前的一切都是这样的转瞬即逝。正如飞鸿踏过雪泥,偶然留下一些爪痕,很快被大雪覆盖,消逝无踪。“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子由,你还记得当年在崎岖道路上跋涉的困顿情境吗?我们相伴进京赶考,马死了,路途是那么遥远,人又那么疲倦。老僧送给我们那头瘦弱的小毛驴啊,它也累得叫个不停。尾联是针对苏辙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而引发的往事追溯。回忆当年旅途艰辛,有珍惜现在勉励未来之意。人生的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艰难的往昔,化为温情的回忆,我们更要珍惜现在。我们无法预料未来的艰难坎坷,我们不能忘却当初的困顿前行。我们要继续携手前进,共同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尾联才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它道出了苏轼对于人生的理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就是这样一个人!林语堂说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既有入世的担当,又有出世的超然洒脱。实在是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