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的主要特征和差异
2024/9/30 来源:不详得了白癜风在北京哪家医院能治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二里头类型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于豫中、豫西地区。主要遗址有郑州洛达庙、大师姑、新郑望京楼、巩义稍柴、偃师灰嘴、汝州煤山、洛阳东干沟、陕县七里铺等。郑州洛达庙遗址位置图陶器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有一定数量的黑皮陶,见有白陶、原始瓷器。盆形鼎(夹砂灰陶)早期陶器多平底器和假圈足器,晚期陶器多圜底器、圈足器。流行绳纹和附加堆纹、花边口沿装饰、鸡冠耳作风,有篮纹、方格纹。以深腹罐、圆腹罐为主要炊具,少鬲,甗也少见,而鼎稍多。典型器形有浅腹平底或圜底盆、刻槽盆、三足盘(瓦足簋)、折腹或浅盘豆、、大口尊、广肩瓮和带捉手器盖等。酒器盛行觚、爵、盉,极少见斝。陶三足器东下冯类型以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于山西西南部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主要遗址有翼城感军、襄汾大柴、垣曲古城南关等。东下冯遗址陶器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陶色不纯正的深、浅褐陶占有相当的比例,黑皮陶数量较少,未见白陶和原始陶器。小口尊纹饰始终以绳纹为主,还有弦纹、附加堆纹、拍印几何纹、罕见篮纹和方格纹。典型器形,炊具有鬲、甗、斝、深腹罐、鼎、甑。东下冯类型陶器盛储器有高领折沿罐、大口尊、敛口瓮、蛋形瓮(分空足、平底、圈足三种)、缸、侈口深腹罐、卷沿敛口深腹盆等。大口尊两类型的关系首先,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有诸多共性。从陶器看,二者均以泥质和夹砂灰陶为主,流行绳纹、附加堆纹以及器口装饰花边和鸡冠耳鋬作风。附加堆纹三分之二的器物二者共有,这些器物有深腹罐、花边深腹罐、鼎、大口尊、瓮、盆、甑、平底盘、盉、爵、四足方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国最早的方鼎)、双腹盆(东下冯遗址龙山文化晚期陶器)等。四方足鼎其次,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也有诸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1)二里头类型以泥质和夹砂灰陶为主,有一定数量的黑陶和黑皮陶、白陶、原始瓷器;东下冯类型夹砂和泥质褐陶比例较大,黑皮陶数量较少,不见白陶、原始瓷器。(2)二里头类型以夹砂深腹罐和鼎为主要炊器,晚期出现少量鬲;东下冯类型除了深腹罐、圆腹罐,还常见鬲、斝、甗等炊器,但少见鼎。东下冯遗址龙山文化晚期陶器(3)二里头类型常见的觚、鬶、三足盘等器类不见于东下冯类型,澄滤器(刻槽盆)在东下冯类型中罕见;东下冯类型的卵形三足瓮和敛口三足瓮等典型器不见于二里头类型。陶鬶(4)在铜器铸造方面,二里头类型主要是用陶范法铸造;而东下冯类型发现有石范。(5)东下冯类型墓葬随葬品的组合中尚未发现二里头类型的墓中常见的觚和石玉质柄形器。(6)文化来源有差异。二里头类型是从王湾三期文化经新砦期发展而来,如陶器早期常见篮纹,流行折沿平底作风,不见鬲,这些都与河南龙山文化的传统相似;尔东下冯类型的来源和所受影响较为复杂,大体有三个主要来源:①主要来源应是二里头类型,东下冯类型可分三期或四期,与二里头类型的第二至第四期年代相当,二里头文化在第二期阶段向北发展形成东下冯文化。②东下冯类型中以鬲、折肩斝、甗为代表的一类器物,应是继承当地陶寺文化晚期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发展而来。③东下冯类型部分文化因素来自北邻的光社文化。光社文化因山西太原市郊光社遗址的发现而得名,也有学者称其为“白燕文化”或“东太堡文化”。主要分布于晋中地区,年代相当于夏商时期。该文化的典型器物就要卵形三足瓮和敛口三足瓮,这类器物在东下冯类型中普遍存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