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远古人们的艺术,是在长期生产生活的实

2024/9/19 来源:不详

装饰艺术

人们对艺术的爱好,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长的。人类生产生活实践是艺术产生的根源,生产力不断提高是艺术发展的基础。装饰属于艺术的范畴,它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一个侧面。人们懂得装饰自己,在很早的古代已经开始。这里所说的装饰主要是指人们自身的装饰。如果谈到装饰品,其实我们并不生疏。但是古代人们的装饰,有些我们可以理解,有些我们很难理解,有些为后代所继承和发展,有些形式在后代已经被淘汰。

远古时代人们的装饰,有些在考古工作者的小铲下被发现,有些只能从文献上或民族志资料中散见一点残留的影子。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已经会亲自动手制造装饰品来装饰自己。他们把白色的石块,打制成形体大小一致但样式很不规则的小石珠,然后把小石珠钻以小孔,稍加研磨,使其一面比较平滑。同时也选择一些黄绿色的砾石,形状大小比较均匀,在中间钻孔。还有青鱼上眼骨和海蚶壳以及兽牙等,都进行加工穿孔。

特别有意思的是,人们利用鸟骨管的自然孔洞,把它截成短节,加工磨光,并且在骨管上有意刻划一些纹道。这些装饰品不仅质料不同,而且形状也不同,同时装饰品的颜色也各有特点。有些装饰品,如石珠和兽牙还用赤铁矿粉末染成红色。这样一来,装饰品不仅样式多种,而且红、黄、绿、白各色俱全。这些装饰品尽管各种各样,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体积小而且有穿孔。装饰品有穿孔,反映了它们都是人们身上系挂的装饰。

例如穿孔的兽牙,因佩带的时间较长,穿孔已因磨损而变成椭圆形。人们身上系挂装饰品是一种艺术,装饰品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品。对山顶洞人的装饰,我们可以加以想象,虽然人们冬天身穿兽皮或夏天披树叶,但是人们可以把用赤铁矿粉末染红了的石珠和兽牙,或将鸟骨管、海蚶壳等分别穿系起来,挂在耳朵上可以作为耳坠,成串地戴在脖子上,便成了最原始的项链。山顶洞人戴上耳坠,戴上项链,红绿相映,黄白衬托,在当时的条件下,可谓十分的美观了。

我们千万不能以为石珠、介壳和兽牙有什么了不起,还作为装饰品来打扮自己,就是这样简陋的装饰品,岂不知在几百万年的人类社会里,人们还是一无所知,根本就没有装饰打扮自己的想法,也没有这种爱美的观念,也没有装饰自己的物质条件,更不用说人们去选择、制造装饰品了。人们能够选择、制造装饰品来打扮自己,首先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装饰自己的爱美观念。

在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时期,在裴李岗遗址中的墓葬里,于人骨颈下发现了松绿石珠两枚。磁山遗址中发现了有穿孔的陶饰和束发的骨簪。到了仰韶时期,人们的装饰品继承了前人的艺术成就,而且大大地向前发展了一步。山顶洞人喜爱的石珠,到了仰韶时期更加普遍地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制作上更加精致。仰韶时期人们所佩戴的串珠,有圆形的、方形的,还有多角形的。

从质料上看,已经不限于石料一种,在陕县庙底沟发现有用水晶制作的珠饰,形状如算盘珠,孔由两面对穿。在其他各地还普遍地发现了骨珠,把磨制光滑的骨珠,穿成串饰,佩戴起来不仅美观而且轻巧得多。最特殊的是在临潼姜寨发现了一座少女的墓,随葬骨制的串珠,即八千多颗。八千颗串珠佩挂在身上,真是洋洋大观美丽极了。

山顶洞人已经用兽牙作装饰品,到了仰韶时期,在半坡、庙底沟等各处遗址中都有发现,说明仰韶人对牙制装饰品仍然十分欣赏。在庙底沟还发现有骨制的牙形装饰品。装饰品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新品种,其中坠饰便是之一。坠饰形制很多,骨石蚌各类质料都有。有一种小坠子,似乎是作为耳坠,或者是与串珠结合使用的小坠子。在庙底沟发现有用松绿石制成的坠饰,其形状有椭圆形、扁平状,或长条形等多种。

在半坡发现的小坠子有用白色石制成,有用碧绿色蛇纹岩制成。于号墓中,发现一件似磬状的坠饰,系用青白色的玉石制成。把玉石用于装饰品,对仰韶人来说的确是前无古人的。用玉石制成的各种艺术品,在大约四千年的阶级社会里,一直是比较贵重受人珍视。在原始社会里,特别是仰韶时期,用玉石制成装饰品,确实是凤毛麟角,为人们所喜爱。但是玉饰还不是仰韶人最珍贵的装饰品,因为在半坡发现了比玉饰更少见、更珍贵的装饰品。

它是一种淡绿色的宝石坠饰,虽然没有穿孔,但在宝石的上端刻有凹槽,可以系线佩挂。这种绿色宝石坠,或作耳坠,或作其他坠饰,发射着闪闪的绿光,的确是引人更加喜爱的一种装饰品。除此之外,还有骨制的弧形和三角形坠饰;有一种长条形坠饰,用骨石蚌各种质料制造的都有,以骨蚌饰品为最多。这类坠饰都加工成薄片状,多在较窄的一端钻一小孔,也有把孔钻在腰部,没有钻孔的坠饰偶尔也有发现,但在坠饰一端刮刻的有凹槽。

在半坡发现一件石佩饰,很引人注意,其形态椭圆,长径11.2厘米、短径8.8厘米、厚0.7厘米,在短径近中央边缘钻有一孔,周体磨光,于青灰色石质中可以看出似蜂窝状的花点,据有人推测,可能是悬挂在胸前的佩饰。还发现有半圆形石璜,璜的两端各钻一小孔,剖面呈两端微尖的六角形。这种石璜没有别的用途,它是人们身上佩带的一种装饰品。仰韶人的装饰品,数量最大的是环状一类,据半坡遗址出土的全部装饰品统计,环状一类即占百分之六十以上,其中石环和蚌环较少,主要是陶环。

半坡出土的环类可分两种,一种是环体平光无纹饰,环的断面有圆形、方形、半圆形、凹边半圆形、长条形、梯形、菱形、三角形、五角形和六角形等多种。另一种是环面有花纹装饰,有的环的外边作尖状凸出成齿轮形;有的外边凸出成六个圆尖状齿,每个凸齿上围绕尖端画四道或五道弦纹;有的外侧面刻划以粗线条的花纹;有一件陶环,镂刻两组花纹,一组是两个圆圈套在一起,另一组是两个圆圈用一条直线相连。

还有一件陶环,镂刻两圆圈相套的四组纹饰;在陕县庙底沟仰韶人居住的遗址中,同样发现了大量的环类装饰品。仅就陶环来说,它的形状有圆形、五角形、六角形、七角形和齿轮形等多种。陶环除素面外,纹饰有划纹、斜行方格纹、辫形纹和乳钉纹等。还有个别的陶环,特意用黑红两种颜色加以彩绘。从这些陶环制作的匠心,明显地可以看出仰韶人对装饰品精益求精的艺术要求。

陶环之类的装饰品,人们究竟怎样使用,参照民族志资料来看,它的用处是多样的,可以佩戴在身上,也可以挂在耳朵上,稍大一点的陶环实际上就是人们喜爱的手镯。仰韶人已经懂得了戴指环。在陕县庙底沟发现仰韶时期的一具人骨架,他的左手的无名指上,戴了一个用蚌壳制成的指环。还有一种装饰,便是对发髻的加工。关于远古时代人们的发髻情况我们很难知道。可巧在半坡出土的一件彩陶盆上,彩画的人面形图案中,清楚地可以看到束发的具体形象。

通过这个形象我们知道了当时人们束发使用发笄,也就是我们通称的头发簪子。簪子,在各地仰韶遗址中都有相当数量的发现,说明仰韶人束发已成了普遍的生活习惯。簪子,有圆柱形的石簪,和“T”字形的陶簪,但数量较少。最多的是通体磨光的骨簪。在大河村发现了仰韶时期的“盛簪器”,说明当时人们对头簪的放置也是十分谨慎的。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已经发展到河南的周口、许昌、驻马店、郑州和洛阳、信阳等地区,虽然没有占主导地位,但它也丰富了中原远古文化的内容。

这时,人们的装饰更进了一步。据《大汶口》发掘报告介绍,墓葬中出土了相当多的装饰品。其质料有白色的大理石,有翠绿色的玉石和松绿石,还有骨料、象牙和一般的兽牙。根据出土情况看,不仅妇女讲究装饰,而且男子也佩戴装饰品。出土了两件象牙梳,其中一件为长方形象牙皮制成,长16.7厘米,有十六个细密的梳齿,近顶端穿圆孔三个,并刻有四个豁口,梳身有镂孔花纹。

用这样的梳子,把披头散发梳理整齐后,当然下一步就要辫结发髻;为了避免发髻的散乱,人们用猪的獠牙加工成一种束发器,这种束发器不是单个使用,多数都是一人一对。束发器是把猪的獠牙劈成薄片稍加磨制,其形状都是弯月形。除束发器外,人们挽结头发也使用骨簪和石簪,甚至还有使用碧绿色的玉簪。人们不仅束发装饰,而且对耳朵装饰也很重视,现在能看到实物的主要是耳环。在大汶口发现的耳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大理岩制成的石环,一种是墨色的玉环。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76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